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花  李军民 《武警医学》2012,23(4):342-343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全身性炎性反应性疾病,我国患病率为0.41%。目前临床实验室检测类风湿疾病,最常见的方法是检测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RF是以变性的IgG、Fc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为IgM类抗体),虽然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差,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C-反应蛋白(CRP)是肝脏合成的一种免疫调节因子,参与RA的发生与发展,能够作为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治疗的一个参考指标。抗CCP抗体在RA早期即可出现,诊断RA的特异性好于RF、CRP,在发病前10余年就能被检出。本研究通过检测我院2010-01至2011-01确诊为RA患者108例抗CCP抗体、RF、CRP水平,并与非RA组102例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RA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A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应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CCP抗体。结果抗ACCP抗体的敏感度为42.5%,RF为67.8%。RF高于抗ACCP抗体,抗ACCP抗体的特异度为97.4%,RF为78.7%。抗ACCP抗体明显高于RF。在RA诊断预测中,抗ACCP抗体明显优于RF。结论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RA诊断的特异性和预测性,有利于R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作为诊断RA的理想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清抗——SSA与类风湿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SSA和类风湿因子(RF)是很常见的两种自身抗体.抗—SSA主要在干燥综合症(SS)和狼疮病(LE)患者体内检出.最近资料报道:该抗体在极少数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也可检出.RF较抗—SSA更常见,除RA病人高发外,在LE、SS、皮肌炎、混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抗CCP抗体,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RF。结果155例RA患者抗CCP抗体阳性104例,阳性率67.1%。RF阳性109例,阳性率70.3%;126例非RA患者抗CCP抗体阳性6例,阳性率4.76%,RF阳性35例,阳性率27.8%;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66.6%,特异性为94.8%;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0.3%,特异性为70.8%;抗CCP抗体或RF某一项阳性时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82.6%,特异性为75.3%;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时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5.1%,特异性为99.1%。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低于RF,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7,P〉0.05);但特异性高于RF,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22,P〈0.01)。结论用ELISA法检测抗CCP抗体,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和RF检测一样对RA诊断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抗CCP抗体的检测对RA的诊断更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RA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检测7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45例非RA的风湿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ESR、抗CCP抗体和RF水平;比较抗CCP抗体和RF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示值;测定RA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结果RA组和非RA组抗CCP抗体、RF、hs-CRP、ES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RA组抗CCP抗体和RF水平均高于非RA组(P<0.05),而RA组的hs-CRP和ESR水平与非RA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05);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CRP、ESR均高于阴性者(P<0.05)。结论 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RF有利于提高RA检测的特异性,对RA的早期诊断有意义;抗CCP抗体对疾病活动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因子(RF)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中存在的一种自身抗体,测定血清中RF的含量及其动态变化,对于RA的诊断、治疗、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常规检测RF的方法为胶乳试验,此法敏感性与精密度较差,不能定量,也不能区别RF的Ig类别。我们立足于国产试剂与仪器,建立了一种定量检测血清三种Ig类别RF的ELIsA方法,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RA患者:共86例。其中男26例,女60例均符合ARA诊断标准,其它风湿病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50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21例,干燥综合征11例;其它疾病患者、肝炎30例,肾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两种α-胞衬蛋白(αfodrin)抗体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pSS)等风湿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256例,其中包括pSS 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5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6例,其他风湿病137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其血清αfodrin抗体IgG、IgA型,以免疫印迹法测定其抗SSA、SSB抗体。结果 pSS 组、RA 组、SLE 组 IgG 型αfodrin 抗体测定值分别为(10.87±7.44) u/mL、(8.21±4.02)u/mL、(6.70±1.50)u/mL;IgA型αfodrin 抗体测定值分别为(12.72±15.52)u/mL、(6.60±2.36)u/mL、(6.55±1.73)u/mL;αfodrin抗体IgG、IgA型诊断pSS的敏感性分别为36.7%、33.3%;特异性分别为87.6%、92.1%。结论本研究检测的αfodrin抗体IgA型诊断pSS的特异性较高,与抗SSA、SSB联合检测,可以提高pSS的诊断水平,但其敏感性较低,可能与检测方法和试剂有关。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因子分型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F分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ELISA法。结果:①ESR升高的患者中血清各型RF浓度显著高于ESR正常的RA患者。且ESR正常的RA患者血清各型RF浓度也明显高于健康人群;②ESR升高的活动期RA患者,治疗后ESR转为正常期血清中各型RF的变化,结果显示各型RF都有明显降低,尤以IgG-RF降低更为突出(P〈0.01)。结论:尽管ESR是一种判定RA炎症活动度和病情缓解的可靠指标,但特异性不强,且阳性率不高,而测定血清各型RF更能反映患者病情状况;并能对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恢复程度及预后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9.
近年有学者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应称为类风湿病,因为RA系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与自身变性的IgG等起作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结缔组织内、激活补体所致,以关节炎症状为主的周身免疫性疾病。RA不仅损害骨、软骨及滑膜,同时还波及心、肺、肝、肾等内脏器官,其中以心肺最为常见,据  相似文献   

10.
<正>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简称RF,是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抗体。在临床检验中检查RF抗体常用类风湿乳胶凝集试验进行检测,此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因此该试验为教学中的常用试验项目,但因每次实验前都到各个医院收集RF血清,来源十分困难,有时因量少一个小组只能得到一份阳性血清。我们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兔血浆能与类风湿乳胶出现明显凝集。其机理,有人认为纤维蛋白原可使胶乳凝集。为此我们又进一步作了试验。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因子阳性意义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31年Cecil及其同事首先发现了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 )患者血清的凝集作用。194 0年Waaler在做补体消耗梅毒诊断试验时发现 ,RA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能使兔抗羊红细胞抗体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溶血而使之凝集的因子 ,当时他命之为凝集激活因子。由于此凝集因子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80例RA患者、56例非RA自免病患者和12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样标本,同时以ELISA法检测抗CCP抗体,以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IgM-RF。结果IgM-RF和抗CCP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分别为78.75%和67.75%,抗CCP抗体和RF诊断RA的特异性分别为97.62%和65.85%。抗CCP抗体和lgM-RF两者均阳性诊断RA的特异性(99.20%)高于单独检测IgM-RF(P<0.05)。结论抗CCP抗体、RF均是RA良好的血清学诊断指标,两者有相关性,联合检测可提高RA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对称性的大小关节滑膜的炎症。起初症状包括指关节肿胀疼痛,并且在关节部位有晨僵。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质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终致残废。长期以来,RA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检测和X线改变,缺乏特异性,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常常已经出现骨关节破坏,丧失最好的治疗时机。因此,要提高RA的早期诊  相似文献   

14.
陈黔  魏玲  王玲  石敏 《西南军医》2010,12(4):719-719
近几年,相关文献报道对HBV感染后,血清中常常同时检测出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的情况。为进一步证实该项观察结果,本文对76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了RF的检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临床疗效。方法采用0.9%NaCl、706代血浆、病毒灭活血浆组成的置换液治疗52例重症RA患者,并与常规药物治疗45例重症RA患者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gG、IgA、IgM、C3、C4、C1q、CIC、CRP、ESR、RF共10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并观察和统计患者血浆置换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重症RA患者经血浆置换后,血清中的IgG、IgA、IgM、C3、C4、C1q、CIC、CRP、ESR、RF较血浆置换前明显降低(P<0.0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药物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中仅有IgG、C1q、RF共3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浆置换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2%,高于药物治疗组患者75.5%的总有效率(P<0.01)。208次血浆置换过程中发生15次不良反应(发热反应8次,过敏反应4次,低钙血症3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症状均较轻,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重症RA的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AS)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均属风湿类疾病。据报道[1],我国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为0.3%,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为0.4%。二者均属常见病、多发病。为了能够早期确诊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以便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我们分别检测了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健康对照个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B27(HLA-B27)与类风湿因子(RF)各50例,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患者为本院门诊病人和外院介绍病人。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各50例。在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类风湿关节炎手腕部骨侵蚀MRI表现及临床指标对照研究,探讨两者在评价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行手腕部MRI扫描的患者80例,患者均在1周内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其中符合类风湿诊断标准的入选为研究对象。采用OMERACT的RA评分系统为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评分标准,对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及评分。分别按性别、年龄、病程、晨僵、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O"(ASO)、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予以分组,使用Mann-Whitney方法分析各组间骨侵蚀的差异。结果:符合RA诊断标准的共54例,共发现238处骨质侵蚀,最多的1例累及13处骨质。腕部骨侵蚀最常累及三角骨(36/54),其次为头状骨(31/54);手部最常累及第三掌骨头(7/54),其次为第二掌骨头(6/54)。早期/中晚期RA组、CRP阳/阴性组、ESR阳/阴性组间骨侵蚀评分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抗CCP阳/阴性组间的骨侵蚀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晨僵、RF、ASO的组间骨侵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可为骨侵蚀的诊断及评估预后提供最直观的依据,抗CCP抗体、CRP、ESR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骨侵蚀。  相似文献   

18.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艳  廖勇梅 《西南军医》2008,10(6):12-13
目的探讨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92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反应者90例,总阳性率为97.8%,其中以蟹、虾、蛋清/蛋黄阳性率最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体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高,提示与食物不耐受有关,对临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饮食指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兵人群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随机抽取近5年入伍新兵444例血清进行庚肝病毒IgM和IgG抗体检测,统计分析其阳性率。结果:各年度新兵血清庚肝病毒IgM、IgG均未检出;对2006、2007年入伍新兵9169例筛查出的HBsAg阳性20例标本,进一步行庚肝病毒IgM、IgG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新兵人群中庚型肝炎病毒既往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IFN-γ是否能诱导健康人外周血和脐带血中B细胞分泌产生抗体,以及两者产生抗体的差异,初探IFN-γ是否通过影响CD5+BI细胞的功能而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为进-步阐明IFN-γ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采集健康人外周血、脐带血,RosetteSeprTM法分离得到B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B细胞纯度,将分离得到的外周血B细胞和脐带血B细胞分别经IFN—γ刺激,于培养的第3、5、7dELISA法检测抗体的含量变化,对照组为未加任何刺激的外周血B细胞组和脐带血B细胞组。运用SAS统计软件将所得抗体的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B细胞纯度为81.4%,两种来源B细胞经IFN-γ刺激后,于第3d开始产生IgM。但是,在同-时间段,外周血与脐带血来源B细胞经培养后所产生IgM的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来源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延长产生IgM的量逐步增加,三个时间段产生IgM的量进行两两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实验组均未检测到IgG,空白对照组未检测到IsM、IsG。结论IFN-γ可刺激B细胞分泌产生抗体,且对B细胞的种类没有选择性;只刺激产生IgM,而无IgG产生,但其产生的抗体IgM的性质有待于进-步确定,其可能通过Ⅲ型超敏反应机制诱导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