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置入单枚自膨式支架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单枚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70%)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患者21例。术中将1枚自膨式开环支架的头端放置于椎动脉V1段的中远端,尾端放置于锁骨下动脉的近端。术后6~12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全部支架成功置入,椎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7.1±5.7)%降至(7.4±6.4)%(中位数5%,范围0%~20%),锁骨下动脉狭窄率由(61.9±8.4)%降至(4.5±5.7)%(中位数0%,范围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中发现1例(4.8%)患者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约50%),但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4.8%)术后6个月再发眩晕,复查CTA和DSA,显示支架压缩合并椎动脉闭塞。结论单枚自膨式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技术可行且安全,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压缩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症状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治疗2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技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6例患者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依照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测量标准,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狭窄率>50%的患者置入自膨式支架,术中5例行球囊预扩张,3例应用保护装置。结果 26例支架置入均获成功,血管残余狭窄程度<30%。术后随访23例(10-22个月),1例发生再狭窄(狭窄率>55%)。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至于术后存在的血栓形成、再狭窄等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TCD、颈动脉超声及DSA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未狭窄组(33例)。分析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支架类型、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患者中,不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现再狭窄分别为16和6例,χ^2=17.887,P=0.000;吸烟为9和5例,χ^2=5.129,P=0.024。置入裸支架为19和19例,χ^2=6.620,P=0.010;性别、支架位置、支架突出锁骨下动脉长度、血脂、血糖、血压水平、狭窄段长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支架类型(95%CI:1.936~35.997,OR=8.426,P=0.0045)和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95%CI:1.341~18.304,OR=1.6883,P=0.0233)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结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置入支架的类型关系密切,其他相关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植入颈动脉支架,观察其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男41例(85.4%),年龄(66±6.8)岁,靶病变1处/例,病变长度(22.5±10.3)mm,狭窄程度88.5%±9.9%.手术成功率100%,植入颈动脉自膨式支架1枚/例,使用远端滤网保护装置1个/例,支架直径(7.3±2.4)mm,长度(36.0±5.5) mm.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5.6%±4.5%.术中11例(22.9%)出现心率减慢,于术中给予1 mg阿托品静脉注射,心率恢复至正常范围.2例(4.2%)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经治疗24 h内好转,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6.2±15.5)个月,随访率93.8%(45/48),2例(4.4%)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肺癌,1例死于缺血性脑卒中,4例(8.9%)患者仍有头晕发作,3例(6.7%)偶有肢体麻木,无严重脑缺血发作,无脑梗死、脑出血发生.术后6~12个月复查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示无颈动脉、椎动脉及肾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手术成功率高,长期临床随访患者仍能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近段,用0.014微导丝,通过椎动脉狭窄段,到达椎动脉远段;同时将0.018导丝通过锁骨下动脉狭窄处;然后沿着0.018导丝将球囊送到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预扩张,沿着0.014导丝,将球囊扩张支架送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后小心释放;再沿着0.018导丝将自膨式支架送达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术后3~12个月行TCD复查16例。结果14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通畅,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速度增快,考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再狭窄。术后患者的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15例,2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24h突然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患侧有Horner征,面部疼痛、温觉减退,患侧共济失调。结论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通过同时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0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管狭窄情况,随访再狭窄率。结果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率从术前(79.4±13.3)%下降至术后的(13.2±8.5)%。3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38个月,有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引起的临床缺血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满意,但仍缺乏远期及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支架在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11月至2017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65例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02例使用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共计2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裸支架组76例,药物涂层支架组158例,自膨式支架组33例。评价3种支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1)对267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围手术期共出现4例并发症,其中裸支架组1例(1.3%,1/76),药物涂层支架3例(1.9%,3/158),自膨式支架组无一例围手术期并发症。3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16个月共随访患者166例,其中裸支架组38例,药物涂层支架组103例,自膨式支架组25例。支架内再狭窄率≥50%共23例,其中裸支架组8例,药物涂层支架组14例,自膨式支架组1例。裸支架组再狭窄发生率(21.1%)药物涂层支架组(13.6%)自膨式支架式组(4.0%),3组术后随访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不同类型支架治疗的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体会.方法 应用Seldinger技术,对2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股动脉置管行主动脉弓、颈动脉、椎动脉、颅内血管造影,采用远端脑保护装置,在狭窄的颈动脉植入自膨式支架.结果 采用NASCET法计算狭窄率,颈动脉70%~95%狭窄患者19例,95%以上狭窄3例,均完全覆盖粥样斑块,残余狭窄<30%,有效改善脑供血不足,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是一种预防脑缺血事件发生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出现栓塞、再灌注等并发症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沧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4例,均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随访6个月,记录其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病变部位、术前椎动脉直径、支架类型、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及术后狭窄长度,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期间18例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组),46例未出现再狭窄(无再狭窄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8.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病变部位、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及术后狭窄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吸烟史阳性率高于无再狭窄组,术前椎动脉直径短于无再狭窄组,采用药物支架者所占比例低于无再狭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β=0.098,OR=2.648,95%CI(1.159,4.674),P=0.001〕、术前椎动脉直径〔β=0.956,OR=2.614,95%CI(1.134,6.022),P=0.007〕为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支架〔β=-0.612,OR=1.837,95%CI(1.086,4.597),P=0.029〕为保护因素。结论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有吸烟史、术前椎动脉直径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支架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赵振华  寇忠爱  燕鹏  孙征 《山东医药》2011,51(13):58-5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血管狭窄导致顽固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7例血管狭窄导致的顽固性T/A患者行PTAS术,其中14例使用脑保护装置,16例采取预扩张,3例采取后扩张;2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和1例基底动脉狭窄采用自膨式支架,椎动脉起始段狭窄5例使用球囊扩张支架,1例头臂干狭窄使用球囊扩张支架。结果27例患者狭窄血管都得到明显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从术前平均83%下降到术后15%以下,术后短期随访(3—6个月)没有TIA或中风发作。结论PTAS是治疗血管狭窄导致顽固性T/A相对更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的位置、类型、长度与残余狭窄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根据支架的长度(L)、位置(SS)及类型分组,采用CDFI检查,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内椎动脉起始段的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的变化,评价术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分析不同分组内残余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性。以术后即刻DSA影像及1周内CDFI复诊结果进行评估,支架内残余狭窄率≥20%定义为残余狭窄。结果①根据DSA结果,置入支架的长度L1型(15 mm)84枚、L2型(>15 mm)51枚、L3型(<15 mm)57枚;支架位置SS1型(支架全部位于椎动脉管腔内)45枚、SS2型(支架的1/3延伸至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113枚、SS3型(支架的1/2延伸至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34枚;药物涂层支架66枚及金属裸支架126枚。②支架置入术后1周内,椎动脉起始段的管径较术前明显增大[(2.7±0.6)mm对(1.1±0.3)mm],PSV和EDV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由(317±109)cm/s降至(123±49)cm/s及由(102±54)cm/s降至(33±15)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术后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药物涂层(18.2%)与金属裸支架(24.6%)、支架不同长度组间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位置为SS2型残余狭窄的发生率(15.9%)明显低于SS1型(31.1%)和SS3型(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术可改善血管狭窄的管腔及血流动力学,置入支架的位置不当是造成术后残余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再狭窄率及并发症。结果①支架到位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10%的有86处,其余16处的残余狭窄率均<20%,1处因出血用弹簧圈闭塞。②有3例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占2.9%(3/103),其中1例并发脑出血,2例并发脑梗死,均为椎动脉颅内段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33)与颅内段组(3/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③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67例,其中1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32.1%,9/28)高于颅内段组(10.3%,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④术后临床随访94例,平均9个月,无死亡病例。有8例再次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组3例(3/30,10.0%),颅内段组5例(5/64,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椎动脉颅内段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起始部组,而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内段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且狭窄率≥7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置入金属裸支架15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5例。分析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症状缓解率,同时,在随访期内(13~36个月),观察支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和死亡事件以及相关缺血症状并记录再狭窄率。结果对40例患者共置入4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0%。椎动脉开口处术前狭窄率为75%~99%,平均(85±7)%;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平均(6±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6例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率87.5%。未发生支架血管供血区相关的卒中和死亡,4例发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其中金属裸支架10例,药物洗脱支架3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0/15)与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P=0.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但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残余狭窄、支架类型、降脂类药物等因素对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VAOS)后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15例为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年患侧椎动脉的管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判断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分析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①术后1周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术后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为42.7%(82/192)。②术后残余狭窄者再狭窄发生率为76.7%(33/43),明显高于无残余狭窄患者的32.9%(49/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裸支架(30.3%比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③服用降脂类药物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6.7%比65.2%,P=0.047),其中高脂血症患者术后服用他汀类降脂药者VAOS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1.7%比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 VAOS后1年的再狭窄率较高,术后残余狭窄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涂层支架及术后规律性降脂类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的64例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狭窄率≥70%)、药物治疗无效、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有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合并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重度狭窄,1例合并对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根据置入支架的不同,将患者分为Wingspan组(25例)、CoroflexBlue组(21例)及Firebird组(18例)。术后采用TCD、DSA及电话进行随访。结果①64例患者MCA支架置人技术成功率为96.9%(62/64)。其中Wingspan组、CoroflexBlue组和Firebird组成功率分别为96.0%(24/25)、95.2%(20/21)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术后30d内,Wingspan组2例发生脑梗死,其中1例为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闭塞引发,1例为MCA的穿支闭塞引发;CoroflexBlue组1例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1例脑出血;Firebird组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③术后6~12个月TCD随访显示,9例出现MCA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4.5%(9/62)。其中Wingspan组为16.7%(4/24),CoroflexBlue组为15.0%(3/20),Firebird组为11.1%(2/18),Wingspan组再狭窄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例接受DSA随访,其中Wingspan组1例MCA重度狭窄,1例中度狭窄;CoroflexBlue组1例重度狭窄,1例中度狭窄;Firebird组1例支架术后中度狭窄。结论3种支架治疗MCA狭窄均安全、有效;术后再狭窄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短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3年2月,因药物治疗无效而选择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的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40例(共42处狭窄)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动脉狭窄形态、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①本组患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平均狭窄率[中位数(M),范围]从75.4(54.3~99.0)%下降至10.0(0~40.0)%。②所有患者获得[中位数(M),范围]30.5(2~72)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19例获得平均9个月(0.5~47)个月的DSA造影随访,14例获得平均8(2~35)个月的CT血管造影或MR血管造影随访。3例(7.5%)患者于30 d内发生了卒中,其中1例为术后24 h内发生的非致残性小卒中,1例为24 h内的栓塞事件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为术后1周的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2.5%)患者发生30 d后非致残性的小卒中。随访中4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2.9%,4/31),其中3例位于入颅段,1例为症状性再狭窄。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技术成功率高,治疗相对安全,中短期疗效较好。但支架置于入颅段椎动脉狭窄处,再狭窄率较高,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CAS后再狭窄的1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8~78岁,平均(61.5±8.6)岁。其中CAS后再狭窄9例,CEA后再狭窄10例,均经DSA确诊,并行CAS治疗再狭窄,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结果对1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未出现并发症,残余狭窄率均20%。术后患者自觉神经缺损症状消失。术后各时间点随访均未发现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事件。随访终点时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未显示再狭窄。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