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11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62例,对其中24例实施球囊扩张支架治疗,38例实施自膨式支架治疗。按Mori分型观察两组患者残留狭窄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①对62例患者全部成功进行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其中球囊扩张组术后的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83±8)%降至术后即刻的(10±5)%,自膨式支架组术后狭窄率从术前的(81±11)%降至术后即刻的(17±10)%。②球囊扩张组24例患者中,有7例(29.2%)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自膨支架组有4例(10.5%)患者出现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但若剔除手术操作因素,仅比较支架相关缺血并发症,显示自膨式支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38,5.3%)明显低于球囊扩张组(7/24,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从病变特点观察,显示MoriC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在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中,自膨式支架较球囊扩张支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但术后残余狭窄率,白膨式支架比球囊扩张支架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09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单中心完成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27例(责任血管狭窄率为50%~99%)的临床资料。以应用球囊扩张支架的前20例和自膨式支架的前20例为界,将病例分为非成熟期和成熟期。观察术中及术后7d所有不良事件,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127例中,10例(7.9%)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卒中3例(2.4%),缺血性卒中6例(4.7%,4例为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8%)。死亡3例(2.4%),重残2例。②非成熟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7.5%,7/40)高于成熟期患者(3.5%,3/87),P〈0.05。性别、年龄、狭窄程度、支架类型及病变位置对并发症无影响。剔除手术操作因素造成的4例(均在非成熟期),后循环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11.1%,5/45)高于前循环(1.2%,1/82),P〈0.05。③分层分析显示,应用球囊扩张支架,后循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25.0%,4/16)高于前循环病变(1.7%,1/59),P〈0.05;应用自膨式支架,后循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6.9%,2/29)低于球囊扩张支架(25%,4/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术者接受严格训练的前提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相对安全的;处理后循环病变的相对风险较高,而使用自膨式支架可能会降低其风险。  相似文献   

3.
支架成形术治疗不同Mori分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对不同Mori分型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资料,按照Mori分型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行支架成形术,比较不同Mori分型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支架选择、同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预后的情况。结果①按Mori分型,18例患者中MoriA型8例,MoriB犁4例,MoriC型6例。②对MoilA型和MoriB型患者均选用球囊扩张支架,MoriC型1例患者选用球囊扩张支架,5例选用Wingspan自膨式支架。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③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30天复查TCD,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均未出现再狭窄。④除1例MoriC型患者于术后24h脑桥有少量出InL之外,其余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也未出现神经系统新发症状。⑤17例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中,14例术后症状消失,其中MoriA型6例,MoriB型3例,MoriC型5例。结论在支架成形术中,对MoriA型、MoriB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可选用球囊扩张支架,MoriC型患者可选用Wingspan支架。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早期预后良好,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近段,用0.014微导丝,通过椎动脉狭窄段,到达椎动脉远段;同时将0.018导丝通过锁骨下动脉狭窄处;然后沿着0.018导丝将球囊送到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预扩张,沿着0.014导丝,将球囊扩张支架送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后小心释放;再沿着0.018导丝将自膨式支架送达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术后3~12个月行TCD复查16例。结果14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通畅,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速度增快,考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再狭窄。术后患者的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15例,2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24h突然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患侧有Horner征,面部疼痛、温觉减退,患侧共济失调。结论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通过同时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振华  寇忠爱  燕鹏  孙征 《山东医药》2011,51(13):58-5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血管狭窄导致顽固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7例血管狭窄导致的顽固性T/A患者行PTAS术,其中14例使用脑保护装置,16例采取预扩张,3例采取后扩张;2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和1例基底动脉狭窄采用自膨式支架,椎动脉起始段狭窄5例使用球囊扩张支架,1例头臂干狭窄使用球囊扩张支架。结果27例患者狭窄血管都得到明显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从术前平均83%下降到术后15%以下,术后短期随访(3—6个月)没有TIA或中风发作。结论PTAS是治疗血管狭窄导致顽固性T/A相对更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因颅内动脉狭窄而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组、自膨式支架置入组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组,比较其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显著残余狭窄发生率.收集术后1、3、6、12和24个月时定期门诊或住院随访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资料,比较2年内缺血性卒中和(或)死亡发生率以及再狭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分析缺血性卒中复发和(或)死亡以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183例患者共192处狭窄性病变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组92例,自膨式支架置入组42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组49例,术前狭窄程度分别为(80.2±l2.8)%、(76.3±11.9)%和(89.7±10.2)% (F=15.863,P=0.000),其他基线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组、自膨式支架置入组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成功率分别为96,7%、95.2%和91.8%(x2=1.646,P =0.43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14.3%和10.2%(Fisher精确概率法P=0.334),缺血性卒中和(或)死亡发生率分别为9.2%、4.8%和13.0%(Fisher精确概率法P=0.458),均无显著性差异.影像学随访显示,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组再狭窄发生率为48.5%,虽然高于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组的27.7%和自膨式支架置入组的34.8%,但无显著性差异(x2=4.176,P=0.12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是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2.490,95%可信区间1.247 ~4.969,P=0.010).结论 与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相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更易发生再狭窄,但其与术后缺血性卒中复发和(或)死亡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WingSpan支架成形术后早期发生缺血性脑损害的情况,以评估支架成形术早期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连续人院的2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行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在支架成形术前、术后(72h内)行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检查,记录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情况,结合患者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情况等,评价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早期的安全性。结果支架成形术后72h内总体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17.2%(5/29,包括血尿、便血、上消化道出血等),神经系统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6.9%(2/29例)。永久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0,无死亡病例。术后DW1检出的新发缺血性脑损害13例(44.8%),其中无症状者11例,有临床症状者2例。13例中,共检出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病灶63个,其中55个位于靶血管供血区域(87.3%),8个位于非靶血管供血区域(12.7%);2个出现在(3.2%)支架覆盖血管相关穿支供血区域。13例中,5例病变为LMA分型中的Ⅱ~Ⅲ型径路,4例行球囊预扩张时发生移位。结论DWI检查在评价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用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较为安全,但术后早期有一定比例的缺血性脑损害发生,并且与支架成形术相关操作以及病变本身的解剖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8.
应用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分叉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自2003年10月至2005年2月入选应用双DES治疗分叉病变患者71例,72处病变。分叉病变的类型为前降支/对角支45例(62.5%),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叉病变20例(27.8%),回旋支/钝缘支6例,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又病变1例。72处分叉病变中采用Crush技术42处,包括标准Crush技术16处和改良Crush26处;“T”型支架置入19处;改良“Y”型支架置入5处;“V”型支架置入3处和Culotte技术3处。结果入选71例患者中男性59例(83.1%),女性12例,平均年龄57岁。72处分叉病变中(144处病变)使用Cypher或Cypher Select DES 59个,TAXUS DES48个,Firebird DES 25个和金属裸支架24个。72处分叉病变置入双支架后60处(83.3%)完成了对吻球囊扩张技术。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1例发生亚急性血栓致急性心肌梗死(AMI),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AMI、再次血管重建)发生率为1.4%(1/71)。71例中16例完成了6个月的临床随访,无死亡和AMI发生,1例6个月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对角支口部完全闭塞,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为6.3%(1/16)。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分支口径〉2.5mm且口部有严重狭窄性病变的分叉病变,采用双DES治疗是安全的,近期临床疗效十分满意,远期临床疗效初步显示也是满意的,但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41例患者未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支架置入后扩张使用同一种球囊。 结果:41例患者共置入42个支架。病变分型为;A型16例,B1型19例,B2型5例,C型2例。支架置入前狭窄程度为(75.6±6.4)%。支架置入后管腔残余狭窄程度为(0.5±1.9)%。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诊30天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5例进行随访造影,其中3例患者发生再狭窄。 结论:对于冠状动脉病变无或轻度钙化及靶病变部位前无明显弯曲,最好限于A型和B型的较局限病变,可以采用直接置入支架,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Chen JL  Gao RL  Yang YJ  Qiao SB  Qin XW  Yao M  Xu B  Liu HB  Wu YJ  Yuan JQ  Chen J  You SJ  Dai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089-1092
目的探讨应用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分支开口有严重狭窄且分支口径≥2.50mm的分叉病变患者为本研究的入选对象。2003年10月至2005年6月共入选应用双DES治疗分叉病变的患者112例,113处病变。分叉病变的类型为前降支/对角支62例(54.9%),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叉病变32例(28.3%),回旋支/钝缘支18例(15.9%),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叉病变1例。113处分叉病变中采用Crush技术64处,“T”型支架置入27处;改良“Y”型支架置入11处;对吻支架置入5处;“V”型支架置入和Culotte技术置入各3处。结果入选112例患者113处分叉病变中(226处病变)使用Cypher或Cypher select DES 91个,TAXUS DES 74个,Firebird DES 67个。64处分叉病变采用Crush技术置入双支架后60处(93.7%)完成了最后的对吻球囊扩张技术。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1例发生亚急性血栓致急性心肌梗死(AMI),再次介入治疗成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MACE,包括死亡、AMI、再次血管重建)为0.89%(1/112)。112例均完成了9个月的临床随访,无死亡发生,1例发生AMI由晚期血栓形成所致。48例完成了9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42.9%),8例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再次行介入治疗,总再狭窄发生率为16.7%(8/48)。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为8.04%(9/112)。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分支口径≥2.5mm且口部有严重狭窄性病变的分叉病变,采用双DES治疗是安全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是满意的。与Cypher DES相比较,TAXUS DES的再狭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分析前、后循环狭窄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纳入药物治疗无效、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7例(前循环组63例,后循环组24例)。观察治疗近期及中期治疗效果。结果①87例共置入86个Wingspan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8.8%。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事件5例(5.7%)。前循环组3例(3/63,4.8%),后循环组2例(2/2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75例通过DSA或电话获得随访(86.2%;前循环组58例,后循环组17例),平均15(12~48)个月。随访期6例(6/75,8%)发生缺血事件,卒中、TIA各3例,其中前循环组卒中和TIA各2例,后循环组各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62例(71.3%;前循环组48例,后循环组14例)术后1年行DSA检查。术后1年血管狭窄率为(23±10)%,与术后即刻的(29±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1例(11/62,17.7%)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前、后循环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8.8%(9/48)、14.3%(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后循环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中,术后残余狭窄率>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7/9,2/2)。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再狭窄率相对较高;前、后循环部位病变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和双支架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行单支架术(单支架植入组)、50例行双支架术(双支架植入组)。单支架植入组仅主支植人支架,边支不植入支架;双支架植入组运用mini-crushing技术行双支架植入术。观察两组分叉病变的手术即刻及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两组主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3级、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主支血管残余狭窄〉30%、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四个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对两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现,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在单支架植入组发生率高于双支架植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13/52)vs.12.0%(6/50),P〈0.05];其余几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单支架植入组1例(1.92%)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双支架植入组2例(4.00%)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6个月后.单支架植入组8例(15.38%)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双支架植入组7例(14.00%)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单支架术与双支架术治疗分叉病变短期观察临床疗效基本无差异,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短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3年2月,因药物治疗无效而选择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的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40例(共42处狭窄)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动脉狭窄形态、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①本组患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平均狭窄率[中位数(M),范围]从75.4(54.3~99.0)%下降至10.0(0~40.0)%。②所有患者获得[中位数(M),范围]30.5(2~72)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19例获得平均9个月(0.5~47)个月的DSA造影随访,14例获得平均8(2~35)个月的CT血管造影或MR血管造影随访。3例(7.5%)患者于30 d内发生了卒中,其中1例为术后24 h内发生的非致残性小卒中,1例为24 h内的栓塞事件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为术后1周的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2.5%)患者发生30 d后非致残性的小卒中。随访中4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2.9%,4/31),其中3例位于入颅段,1例为症状性再狭窄。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技术成功率高,治疗相对安全,中短期疗效较好。但支架置于入颅段椎动脉狭窄处,再狭窄率较高,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双支架与单支架在分又病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双支架治疗(36例);另一组仅在母血管植入支架而对分支血管进行球囊扩张术(28例),术后行造影检查。结果:两组术后造影成功率方面(95.4%:82.1%),6个月再狭窄率(33.3%:46.4%),需再血管化治疗(19.4%:21.4%)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对于冠脉分叉病变双支架与单支架治疗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再狭窄率及并发症。结果①支架到位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10%的有86处,其余16处的残余狭窄率均<20%,1处因出血用弹簧圈闭塞。②有3例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占2.9%(3/103),其中1例并发脑出血,2例并发脑梗死,均为椎动脉颅内段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33)与颅内段组(3/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③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67例,其中1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32.1%,9/28)高于颅内段组(10.3%,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④术后临床随访94例,平均9个月,无死亡病例。有8例再次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组3例(3/30,10.0%),颅内段组5例(5/64,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椎动脉颅内段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起始部组,而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内段组。  相似文献   

16.
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1例,其中前循环狭窄2例(1例狭窄位于颈内动脉眼段交通段,1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后循环狭窄9例(3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6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交界处);均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全脑血管造影复查及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结果11例患者支架全部置放成功,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85.6±7.4)%降至术后(35.7±12.1)%。按NIHSS评分评估,1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1例患者术后15天出现Wallenberg综合征,随访1~12个月,其他患者未出现脑缺血再发作及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应用Neuroform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路径血管纡曲不光滑的患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且狭窄率≥7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置入金属裸支架15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5例。分析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症状缓解率,同时,在随访期内(13~36个月),观察支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和死亡事件以及相关缺血症状并记录再狭窄率。结果对40例患者共置入4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0%。椎动脉开口处术前狭窄率为75%~99%,平均(85±7)%;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平均(6±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6例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率87.5%。未发生支架血管供血区相关的卒中和死亡,4例发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其中金属裸支架10例,药物洗脱支架3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0/15)与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P=0.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但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血管狭窄率均〉50%。根据Moil分型,A型7例,B型24例。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并进行随访及评估,观察围手术期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0)31例患者中,MoriA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2.2±4.5)%,Wingspan支架置入后为(21.6±2.1)%;MoriB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5.1±7.0)%,支架置入后为(24.2±3.8)%,Wingspan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6.8%;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单侧肢体力弱及嗜睡,行头部cT及MRI检查,未见明显梗死灶及血肿。②31例患者中失访2例,其余患者随访5-41个月,术后1个月内未出现支架侧脑梗死的病例。对16例患者行DSA随访发现,Moil分型A型患者术后无一例再狭窄(0/5),MoilB型患者11例中有4例出现再狭窄(4/11,P:n245),其中2例支架术后缺血事件均发生在MoilB型组,无一例死亡。结论通过严格地筛选病例,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长期疗效及如何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治疗基底动脉症状性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13年1月,51例接受Gateway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Wing-span支架37例、Enterprise支架8例、Solitaire支架5例、Neuroform支架1例)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技术成功率为100%。基底动脉病变部位的平均狭窄率[中位数(M),范围]从术前的74(50~95)%下降至术后的26(0~48)%。4例(7.8%)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言语不清、一侧肢体肌力减退等缺血症状,MRI检查提示桥脑新发梗死,考虑为穿支动脉闭塞引发的缺血事件。积极治疗后2例术后1个月症状缓解,2例仍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②51例患者中有49%的狭窄部位在基底动脉下段,33.3%在中段,17.6%在上段。基底动脉上段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后,缺血并发症率高于基底动脉中下段(22.2%比4.8%),但因例数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15,P>0.05)。结论自膨式支架治疗基底动脉狭窄安全可行,但穿支动脉缺血事件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而且以基底动脉上段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