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患者男,55岁.因双手背、手腕和踝部出现暗红色角化性斑片2年,于2008年8月23日就诊.2年前初夏.患者双手背变红,皮肤增厚,渐累及手腕和足背部.皮损部位于出汗或接触水后变为白色,冬季消退,次年夏季皮损再次出现,无明显不适.未治疗.患者父亲和儿子同患鱼鳞病.其家庭成员中未见与患者同样的角化性损害.  相似文献   

2.
报道4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其中男3例,女1例。表现为手腕、手背及足背部对称性红褐色角化性斑片,遇水皮损发白,冬季明显缓解。组织病理: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表皮增生,棘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少许淋巴细胞浸润。符合对称性肢端角化病。  相似文献   

3.
<正>1病历摘要患者男,26岁。因双手背暗红色斑疹,遇水后变白1周,于2017年8月1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背出现暗红色斑疹,以右手背为重,接触水3~5 min后出现灰白色角化性丘疹及斑块,无瘙痒、疼痛及紧绷等自觉症状,离水干燥后呈现暗红色斑片。既往体健,无长期服药史,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无特殊化学物品及药品接触史,无手足多汗和外伤史,非特应性体质,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6岁。双手角化性斑片3年、复发2个月。本患者与既往报道的SAK病例不同,初期仅表现为手掌及指侧缘淡黄色角化性斑片,随着病情进展,皮损表现为黑褐色角化性斑片,皮损浸水后均发白、起皱,伴轻微紧绷感,离开水后恢复原状。治疗1个月后随访,皮损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5.
报告2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男,42岁,双手腕、手背角化性皮疹。患者女,26岁,双手腕、手背、双踝、双肘、双膝、双腘窝角化性皮疹。皮损均表现为双手指背、手背至手腕褐色对称性角化性斑片,浸水后皮损变白,夏季发生,可自行消退。皮损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乳头瘤状增生伴角化过度。  相似文献   

6.
1 病历资料 例1.男,23岁.因双手背、双足背褐色角化性斑块反复发作3年,于2009年7月21日就诊.患者于3年前夏季无明显诱因双手背远端、指背出现褐色斑片,不伴痒痛.皮损接触水或被汗液浸渍后变白,干燥后又恢复褐色.皮损渐增多,延及双手腕屈侧、双足背及踝关节周围.皮损有明显季节性,夏季较重,冬季自然缓解.患病以来,曾多次在外院疑诊为"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水源性肢端角化病"等,均未予治疗.否认特殊化学药品接触史.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人口学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3年5月以来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对称性肢端角化病患者62例,详细了解其人口学资料及家族史,并进行全身体格检查,部分患者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62例患者中男55例,女7例,发病年龄4 ~ 53岁,平均年龄24.02岁;病程15 d至10年,平均为26.65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褐色角化性斑片,皮损接触水后变白,主要分布在指背、手背、手腕、掌侧缘、踝部、膝部、肘部,冬季自然缓解;真菌检查阴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厚,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少量淋巴细胞。结论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以对称性肢端角化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明显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季节性对称性肢端角化症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2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来我所就诊的29例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及病理的分析,总结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29例患者起病多为青壮年,皮损特点为对称分布的红褐色角化性斑片(29/29),多发于手腕、手背,遇水皮肤发白,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病理学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本组病例是否为一种新的皮肤病,或是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的一种亚型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患者男,14岁。因四肢关节处褐色角化性斑片2年就诊。2年前患者于夏季手背、手腕、肘部、足踝部及膝关节等处发生褐色斑片,表面粗糙,角化,无不适感,浸水后发白明显,冬季皮损完全消退。否认有特殊化学物质接触史及遗传性家族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0.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肢端暗色角化性斑片反复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手腕、趾背出现暗色斑,局部轻度角化肥厚,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浸水后发白,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较重,冬季自然缓解或消退。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否认特殊化学  相似文献   

11.
水源性肢端角化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1岁,双手接触水数分钟后局部出现皮疹伴紧绷感,离开水约10min(皮肤干燥)后症状全部消退约半年。有慢性荨麻疹病史10年。皮肤科情况:双手皮肤未接触水前外观正常。用水和高渗氯化钠溶液浸泡进行"水桶征"试验:水浸泡(+);高渗氯化钠溶液浸泡(-)。取26℃水浸泡10min后诱发的右手掌尺侧缘皮损进行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轻度增厚,真皮汗腺分泌旺盛,部分汗管扩张。诊断:水源性肢端角化症。  相似文献   

12.
水源性肢端角化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8岁。半年前开始双手接触水数分后钟局部出现丘疹和斑块,伴肿胀,脱离水源约15min后,皮损及不适感消失。临床表现为:双手掌可见细小、白色的扁平丘疹及斑块。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质层明显增厚,棘层肥厚。诊断:水源性肢端角化症。  相似文献   

13.
14.
患儿男,5岁.双手足角化性丘疹及斑块近4年.患儿1岁始无明显诱因双手掌及手指和足跖出现角化性丘疹及斑块,接触水数分钟后皮损呈灰白色或乳白色,伴轻微胀痛.口角皮肤常浸渍发白.离水后半小时内皮损恢复原状,症状消失.平素手足多汗,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扩大.患儿既往体健,无长期服药史,非特应性体质,无手足外伤及毛发、牙齿及甲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家族史.诊断:水源性肢端角化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6例季节性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超微结构分析,归纳总结其特点。方法:追踪随访并收集我所皮肤科门诊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16例季节性对称性肢端角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皮损的病理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28.3±2.1)岁,平均发病年龄(19.5±1.2)岁。通常春末夏初发病或复发,夏季加重,秋末冬初减轻或消失;皮损主要对称性分布于手腕、手背、踝部、膝部、足背、肘部、指蹼、手侧缘、肘窝,表现为色素性苔藓样斑片或斑块,无明显不适;真菌学检查阴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超微结构显示角质层层数增多,角质化包膜连续性差,角蛋白丝结构紊乱成撕裂状,颗粒层及棘层上部细胞核周围可见异常聚集的角蛋白微丝。结论:本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病理及超微结构类似于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角蛋白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3岁。前额、躯干、四肢对称性点状白斑20年。皮损呈点状白斑,互不融合,以四肢远端伸侧为著。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变薄,轻度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及色素细胞减少。诊断:对称性进行性白斑。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0岁,躯干、四肢丘疹、结节伴痒6个月,加重半月。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多发绿豆至黄豆大小红丘疹,表面抓痕、结痂,双肘部散在、暗红色蚕豆大小结节,中等硬度,大部顶端见溃疡,中央有脐凹;皮损组织病理示:HE染色见杯状下陷表皮,内含大量破碎角质、中性粒细胞及变性胶原纤维,见断裂、卷曲的胶原纤维束垂直从表皮穿过;真皮浅层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可见蓝染破碎、变性胶原纤维穿出表皮,穿透部位弹力纤维染色阴性。诊断: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相似文献   

18.
19.
A 46-year-old woman developed multiple papules on the right labium majus. A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canthotic epidermis and dilated vessels in the papillary dermis. Th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were compatible with those of lymphangiectasis or acquired lymphangioma of the vulva, which occurs after surgery or irradiation for cervical cancer. This patient, however, had no such past history. Acquired lymphangioma of the vulva arising without obvious causes seems to be unusual.  相似文献   

20.
Pterygium inversum unguis (PIU) is a rare nail abnormality in which the distal nail bed adheres to the ventral surface of the nail plate, with obliteration of the distal groove. Because of the rarity of this condition, its exact origin is unknown. This disorder can be either congenital or acquired, with or without a family history. The acquired forms may be idiopathic or secondary to systemic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or other causes such as stroke, neurofibromatosis, leprosy, or the use of nail fortifiers. We present an unusual case of acquired idiopathic PIU of the 10 fingernails in a 22-year-old m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