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微量稀释法检测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敏感性.方法采用NCCLS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对19株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和3株标准株进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药物的敏感性观测.结果19株临床分离株发现氟康唑耐药株7株,敏感株8株,剂量依赖的敏感菌株4株;伊曲康唑耐药株9株,敏感株8株,余2株为剂量依赖的敏感菌株;3株标准株结果符合.结论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适合于临床检测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在白念珠菌中存在较高的耐药率和交叉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氟康唑、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NCCLS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特比萘芬及伊曲康唑对22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结果22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9株,敏感12株;对伊曲康唑耐药7株,敏感8株;对特比萘芬耐药12株,敏感3株。结论3种药物中氟康唑的敏感性相对较高,但仍有耐药现象,氟康唑与伊曲康唑存在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口腔念珠菌感染与带菌者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念珠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科室同期住院患者口腔分离的念珠菌菌株242株,采用微量稀释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测定临床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结果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9.20%、10.34%、5.75%及0%,非白念珠菌组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39.70%、11.76%、7.35%,1株光滑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结论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有一定的耐药性,无两性霉素B耐药;非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耐药比例高于白念珠菌,尤其是对氟康唑,少数非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出现耐药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菌群分布特点及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和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78株分离自口腔念珠菌病的患者临床分离株的菌群分布;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进行治疗。结果白念珠菌占71.79%,热带念珠菌占11.54%,光滑念珠菌占7.69%,克柔念珠菌占5.13%,其他念珠菌占3.85%。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念珠菌的敏感率分别为73.08%和65.38%。氟康唑治疗组有效率87.80%,真菌清除率为87.80%;伊曲康唑治疗组依次为91.89%和91.89%。结论口腔念珠菌病仍以白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念珠菌均有较好的敏感性。氟康唑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有较好的相关性,伊曲康唑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一致。ROSCO纸片扩散法有在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E-test法、M27-A2法和MTT法三种药敏试验,测定43株临床分离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的分布范围,并分别计算三法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结果:三法所测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总敏感率分别是86.0%、93.0%、93.0%,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伊曲康唑的总敏感率分别是51.2%、69.8%、67.4%,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氟康唑的总敏感率略高于伊曲康唑,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往往对伊曲康唑也耐药。三种试验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疑似外阴阴道炎患者念珠菌菌种的分布及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监测。方法:常规分离菌株并鉴定,药敏采用E—test方法测定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阴道分泌物分离念珠菌419例,其中:自念珠闲348株(83.1%),光滑念珠菌35株(8.4%),近平滑念珠菌17株(4%),热带念珠菌8株(2%),清消念珠菌4株(1%),克柔念珠菌5株(1%)。419株中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分别有13株(3%)、66株(16%),双重耐药7株占2%。结论:在疑似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VC)患者分离的念珠菌中,仍以白念珠菌为优势菌株。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耐药显示逐年增高趋势,不同念珠菌对常川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部分菌种存在交叉耐药,非白念珠菌交叉耐药明显高于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7.
临床常见念珠菌药敏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NCCLS M27-A2)测定从临床血液、痰液、阴道分泌物和尿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的常见念珠菌158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58株受试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在82.8%~100%之间,耐药率在0%~17.2%;对伊曲康唑敏感率为74.8%~100%,耐药率在0%~26.2%。临床最常分离出的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0.5%和9.7%。热带念珠菌耐药率分别为4.2%和7.5%,未检到耐氟康唑、伊曲康唑的副秃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率最低(82.8%),耐药率达27.2%,除9.3%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外,其余受试菌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所有受试菌对氟胞嘧啶均敏感。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对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最高,对唑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白念珠菌ERG4基因高表达与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关系。 方法 M27-A2微量肉汤稀释法对34株临床分离白念珠菌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抽提白念珠菌ERG4基因的总RNA,并逆转录合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RT-PCR)方法检测ERG4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白念珠菌耐氟康唑菌株组ERG4基因表达量(4.20 ± 2.56)高于敏感组(1.72 ± 1.33)(t = 3.99,P < 0.05);耐伊曲康唑组(3.60 ± 2.47)高于敏感组(1.66 ± 1.61)(t = 3.71,P < 0.05);耐伏立康唑组(3.99 ± 2.72)高于敏感组(2.07 ± 1.58)(t = 2.91,P < 0.05);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同时耐药菌株组(4.49 ± 2.73)显著高于敏感组(1.69 ± 1.82)(t = 3.81,P < 0.05)。 结论 临床分离白念珠菌耐药菌株ERG4基因高表达与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药及交叉耐药有关,但白念珠菌ERG4基因高表达在耐药中的作用还有待于通过基因下调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紫等5种抗真菌药物对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与其基因型的关系。 方法 根据M27-A2方案检测甲紫、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对67株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提取白念珠菌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白念珠菌25S核糖体 rDNA基因内含子区,根据PCR扩增片段将白念珠菌分为A(36株)、B(23株)、C(8株)基因型,分析白念珠菌不同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药敏实验结果显示,67株白念珠菌中,8.96%对氟康唑、2.98%对伊曲康唑、1.49%对酮康唑耐药,两性霉素B无耐药菌株。甲紫的最低抑菌浓度在0.125 ~ 4 mg/L。统计学分析显示,白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基因型无明显相关关系,P值均 > 0.05。结论 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菌株的增多在临床用药选择上应引起注意,甲紫的抗真菌作用值得重视。白念珠菌基因型与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发生可能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93例女性生殖道念珠菌感染菌种分布及药敏。方法:收集93例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分泌物,采用Sabouraud琼脂培养基进行菌落培养,血清芽管试验及CHROMagar显色培养基进行菌株的筛选,DL-96 FUNGUS念珠菌鉴定系统进行念珠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菌种构成分布依次为白念珠菌81株(87.10%),光滑念珠菌8株(8.60%),都柏林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乳酒念珠菌各1株(1.08%)。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敏感率为100.00%,其它依次为伏立康唑(93.83%)、氟康唑(85.19%)和伊曲康唑(62.96%)。光滑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敏感率为100.00%,其它依次为伏立康唑(87.50%)、氟康唑(62.50%)和伊曲康唑(25.00%)。结论: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念珠菌主要菌种是白念珠菌,敏感率最高的药物为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11.
采用葡萄糖消耗法快速测定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采用葡萄糖消耗法进行快速念珠菌药敏试验的实用性和优越性。方法:采用葡萄糖消耗法快速检测104株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并和NCCLS M27-A方案微量法进行比较。受试菌株主要分离自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包括白念珠菌(C. albicans)45株、近平滑念珠菌(C. parapsilosis)24株、热带念珠菌(C.tropicalis)17株、克柔念珠菌(C.krusei)10株、光滑念珠菌(C. glabrata)8株。结果:对于氟康唑,两种方法在±1个、±2个稀释度范围内的一致性为76.0%和89.4%;对于伊曲康唑,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分别为82.7%和89.4%。结论:葡萄糖消耗法和NCCLS M27-A方案微量法的一致性较高,可以用于念珠菌药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的菌种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临床分离菌株及其对几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RVVC念珠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62株阳性标本中,分离出白念珠菌47株(75.81%),热带念珠菌4株(6.45%),光滑念珠菌2株(3.23%),克柔念珠菌5株(8.06%),其他念珠菌4株(6.45%).62株念珠菌对4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即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0%(62/62)、88.71%(55/62)、96.77%(60/62)、95.16%(59/62)。结论:RVVC的主要致病菌仍是白念珠菌,但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RVVC分离菌株对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仍有较高的敏感率。  相似文献   

13.
白念珠菌临床株氟康唑敏感性试验与ERG11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白念珠菌临床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筛查临床菌株的ERG11突变,探讨其与耐药的关系.方法 收集鉴定白念珠菌临床株,采用微量稀释法和药敏纸片法体外测定试验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分段扩增ERG11基因的第295~777bp(483bp)、第723~1204bp(482bp)和第1179~1667bp(489bp)等3个片段,并测序.结果 共收集念珠菌80株,分离白念珠菌52株,52株白念珠菌均为敏感株.经测序的5株敏感白念珠菌ERG11基因共出现19处突变,其中14处为同义突变,其余5处错义突变(T495A、A530C、G640A、A945C、G1609A)分别可引起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的下列氨基酸改变:D116E、K128T、E165K、E266D、V488I.结论 白念珠菌临床株对氟康唑敏感性较高;E165K和V488I可能与耐药无关.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学及药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病原学方面探讨VVC和RVVC病原菌和药敏的差异,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VVC和RVVC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加以比较,并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了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两性霉素B的体外药物敏感研究。结果VVC、RVVC组共分离出125株念珠菌,其中RVVC组67株,VVC组58株;在125株念珠菌中白念珠菌98株,占78.40%,非白念珠菌27株,占21.60%。RVVC组67株中有47株为白念珠菌,占68.66%(47/67);VVC组58株中有51株为白念珠菌,占87.93%(51/58)。RVVC组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与V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非白念珠菌比例较高。念珠菌对三种药物敏感性依次为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非白念珠菌唑类药物敏感性低于白念珠菌。结论白念珠菌仍是VVC、RVVC的主要致病菌,RVVC组非白念珠菌比例高于VVC组,非白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比例最高。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明显低于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的致病菌种类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收集皮肤念珠菌病患儿病例,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进行常规菌种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药基法)对临床分离的念珠菌进行6种药物(氟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敏感性试验,选取9株白念珠菌临床菌株和1株白念珠菌标准菌株,参考NCCLS M27-A推荐的微量液体稀释法界定琼脂稀释法的药敏分界点,分析耐药性。结果 共收集75例皮肤念珠菌病病例,分离到的88株念珠菌均为白念珠菌,用琼脂稀释法所测的MIC范围是:氟康唑1 ~ 256 mg/L,咪康唑0.25 ~ 64 mg/L,联苯苄唑0.5 ~ 64 mg/L,益康唑0.25 ~ 32 mg/L,克霉唑1 ~ 64 mg/L,制霉菌素0.5 ~ 32 mg/L。临床株对唑类药物均有耐药株出现,氟康唑1株,克霉唑4株,益康唑3株,咪康唑5株,联苯苄唑9株。结论 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主要由白念珠菌引起;白念珠菌对5种唑类药物均有耐药株出现,且有交叉耐药现象,对制霉菌素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伏立康唑与其他5种抗真菌药在体外抗深部致病念珠菌的活性。方法按NCCLS推荐的M27A方案(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伏立康唑等6种抗真菌药对6种共52株深部致病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在体外的抗真菌活性。结果对受试菌株总体而言,伏立康唑的活性最高(MIC90≤0.5μg/ml)。伏立康唑对6种念珠菌的MIC90从小到大依次为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法氏念珠菌。伏立康唑对各受试菌种的MIC90均低于氟康唑和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的MIC90低于伊曲康唑;对克柔念珠菌和法氏念珠菌的MIC90低于两性霉素B。结论伏立康唑在体外能有效抑制深部致病念珠菌的生长,其抗菌谱较广,尤其对唑类药耐药的两种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也具有较好的抗真菌活性,部分菌种抗真菌活性甚至优于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相似文献   

17.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菌种及其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菌种及其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YBC鉴定卡和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念珠菌培养、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380例患者共培养出93株阳性标本(24.47%),分离出白念珠菌81株(87.10%),非白念珠菌12株(12.90%)。93株念珠菌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率分别为100%,95.70%,92.47%,67.74%,56.99%,45.16%。结论白念珠菌是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的主要致病菌种,分离菌株对制霉菌素敏感性最高,其次是酮康唑和氟康唑,特比萘芬最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氟康唑对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疗效,检测孢子丝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探讨孢子丝菌病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对60例孢子丝菌病患者给予氟康唑片口服治疗[成人首次100mg,以后50mg,儿童3~5mg/(kg.d)],30例患者给予10%碘化钾溶液10mL口服治疗,并采用E-test法检测其中10株孢子丝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氟康唑组有效率为95.00%,碘化钾组为86.67%。采用E-test法检测10株孢子丝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256μg/mL,0.012~8.0μg/mL。结论氟康唑对孢子丝菌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申克氏孢子丝菌对对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较低。E-test法可以作为一种孢子丝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