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随着检查手段如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等仪器设备以及检测技术越来越先进,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开始注重定期体检,越来越多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被检出。UIA是治疗还是不治疗,什么样的UIA需要治疗和观察?这是目前神  相似文献   

2.
积极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于2009年4月25—27日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会议对目前临床脑血管病防治的一些热点或有争论的问题,由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正反方,进行辩论。这些问题虽然不能期望通过几次辩论就达成共识,但勇于质疑传统观念,培养对问题不确定性思考的理念,是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辩者,言之信也”。本期刊登此次会议一些专家热点交锋的问题——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以期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诚挚欢迎广大读者参与讨论,或提出你们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实践中的困惑和疑点,以便在第七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上与国内外专家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3.
张明然  史承勇  付鹏 《山东医药》2003,43(36):64-64
2000年1月至2003年8月,我院共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52例,其中7例因动脉瘤破裂住院。期间再次出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13例,复发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1例。12例动脉瘤行塑形夹闭术,术中均行DSA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2例动脉瘤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并动脉瘤孤立术,DSA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后行血管内球囊闭塞术孤立动脉瘤。结果 14例患者,11例造影后急诊行复合手术,2例择期手术,1例栓塞术中出血急诊行抢救性手术。12例动脉瘤夹闭术中造影提示3例需要调整动脉瘤夹,其中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夹闭不全,调整后均夹闭满意。2例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中造影均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血管痉挛,自动出院。1例术后出现灌注压突破,行血肿清除并减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余患者术后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对13例患者术后3~24个月行临床随访,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 5分8例,4分5例。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4例动脉瘤夹闭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血管旁路移植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结论初步观察,应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5.
大部分颅内未破裂的小动脉瘤无需手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eranial aneurysm,UIA)是否均需要治疗?何种类型的动脉瘤需要治疗及采取何种方式治疗?是近年来神经外科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21世纪是循证医学的时代,对任何疾病制订治疗决策时,要尽可能地遵照循证医学的证据,仅凭个人的经验、观点,不应该也不足以左右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最主要的危险是破裂后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文献报道,85%的SAH是因为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当对未  相似文献   

7.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极大的危害性。文章介绍了该病的自然史、诊断、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已破裂颅内动脉瘤住院期间再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的时间、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入院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0~3d)和晚期干预组(4~28d),再根据有无再出血分成两个亚组,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再出血与性别、年龄、动脉瘤的部位和大小、cT出血表现、Hunt—Hess评分、合并高血压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的关系。结果@253例已破裂动脉瘤患者中共有26例患者再出血,住院治疗期间再出血率为10.3%(26/253),其中早期干预组再出血率为5.2%(8/154),晚期干预组为18.2%(18/99),再出血的中位时间为6.5d。②早期干预组再出血和非再出血患者在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干预组再出血和非再出血患者在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早期和晚期干预组的再出血和非再出血患者在性别、动脉瘤部位和大小、CT出血表现、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早期和晚期干预组再出血与非再出血患者的GO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患者GOS评分明显低于非再出血患者。⑤全组再出血的病死率为13.8%(35/253),其中非出血组为10.1%(23/227),出血组为46.2%(12/2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99,P〈0.05)。其中早期组再出血的病死率为5/8,晚期组的病死率为7/18,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2,P〉0.05)。结论①已破裂动脉瘤晚期于预组再出血率明显高于早期干预组,提示早期手术或介入治疗能降低再出血率;②早期再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和合并高血压相关,高龄、合并高血压是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而晚期再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无明显关系;③已破裂动脉瘤再出血与患者的性别、动脉瘤部位和大小、CT出血表现、Hunt.Hess分级关系不明显;④已破裂动脉瘤再出血会显著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成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大多数颅内动脉瘤虽都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但实际上未破裂动脉瘤的患病率远高于SAH。目前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病率在成年人约为2%~6%[1],其中,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所占比例约为6.2%~  相似文献   

10.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目前仍不清楚,对这类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存在很多争论.文章回顾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影响动脉瘤破裂的因素、诊断和治疗的风险效益评估,旨在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诊治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动脉瘤位置及治疗方法。结果 8例烟雾病患者中4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表现为脑室出血,2例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4个动脉瘤位于颅底动脉环周围,2个位于基底动脉顶端,1个位于椎动脉,1个位于脉络膜前动脉;其中5例行介入栓塞治疗,均获良好疗效。结论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可考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累及血管及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性动脉瘤可采取介入栓塞治疗,对累及侧支循环的动脉瘤(外周动脉型动脉瘤)的治疗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及临床处理策略。方法 2012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就诊,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狭窄程度≥50%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91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进行3~12个月随访,其中5例患者进行了DSA随访。结果 191例患者中,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2例,检出率6.3%。12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9例干预治疗,其中1例单纯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1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后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单纯行动脉瘤栓塞,5例行狭窄支架置入并动脉瘤栓塞;另3例未干预治疗,仅控制危险因素,定期随访。所有患者均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等危险因素。随访期间,未破裂动脉瘤干预患者中,有1例患者动脉瘤复发;未干预患者中,有1例患者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好转。结论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动脉瘤发生率较高。对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个性化的方案治疗后,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肌损伤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入选125例颅内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态观察其心电图变化,测定血浆肌钙蛋白I(cTnI)及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心室壁运动及心功能状态,分析心肌损伤与动脉瘤出血部位及神经功能缺失Hunt分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数值模拟,研究配对颅内术破裂与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得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动脉瘤形态及一般情况相似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未破裂组)和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组)各12例,以三维旋转造影资料进行数值模型的建立,并进行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分析及比较,主要包括动脉瘤最大壁面切应力、射入流最大流速及宽度、冲击域位置及大小和瘤内血流方式:结果(1)未破裂组最大壁面切应力为(7.2±2.9)Pa、射入流宽度比值为0.28(0.20,0.35),与破裂组比较:(7.6±3.3)Pa,0.25(0.20,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未破裂组射入流最大流速为(0.63±0.18)m/s,低于破裂组的(0.89±0.2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破裂组的冲击域比值为0.5(0.5,0.6),高于未破裂组0.2(0.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内的血流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动脉熘次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天,颅内破裂动脉瘤较未破裂动脉瘤具有更夫的射入流最大速度和更小的冲击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图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12例直径≥15mm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进行数值模拟,对其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并与其载瘤动脉上的参数相对比。结果大型动脉瘤内部涡流形态复杂,在主要涡流内部有大面积紊乱的低速流动。动脉瘤瘤颈处速度最大,瘤顶附近存在一个面积较大的低流速区,流速接近0;与其载瘤动脉相比,收缩期末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显著降低,平均切应力震荡因子(OSI)显著增高,瘤壁平均低WSS面积百分比为24.74%。结论未破裂大型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紊乱的涡流、瘤顶附近较大面积的低流速区、瘤壁高OSI和大面积的低wSS区。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 弹簧圈栓塞最初被设计并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风险高的脑动脉瘤,但目前该方法越来越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线治疗方法.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已有长足进步,新器材的研发使得以前因血管解剖结构复杂而无法填塞的动脉瘤也得以治疗,从而扩大了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而且,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已成为当前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主流方法;医学文献证明,在特定患者人群中,弹簧圈栓塞的转归优于外科手术夹闭[1-3].最近的一份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科学声明指出,对于适合治疗的脑动脉瘤,不论是血管内栓塞还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均为破裂动脉瘤Ⅰ级推荐治疗方法和未破裂动脉瘤的Ⅱa级推荐治疗方法[4].在这两组患者中,治疗利大于弊.一个在血管显微神经外科、神经重症监护和介入神经外科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多学科团队最有利于对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实施最佳的技术.神经血管联合写作组此前已发表过一份联合声明,提出了有关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培训和认证的推荐意见[5].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