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于静脉溶栓受时间窗窄、血管再通率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途径血流重建越来越受到重视[1-2]。我们对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溶栓和其他动脉途径机械血流重建的方法综述如下。1动脉局部溶栓  相似文献   

2.
美国得克萨斯休斯顿大学医学院Grotta等报道,阿加曲班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较安全,且增加脑动脉的再通率。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益处是因为rtPA可使凝血块溶解,动脉再通。阿加曲班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动物卒中模型实验证明,阿加曲班可安全地增加rtPA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CXCL12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XCL12。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定义为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后远隔部位有症状颅内出血(remote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r)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纳入静脉溶栓治疗后sICHr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共纳入6例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sICHr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4例为男性,3例有抗血小板药使用史,2例伴有心房颤动,4例有高血压,3例有既往卒中史,4例有吸烟史,4例在静脉溶栓后2 h内发生.在总共14个出血灶中(除外梗死区出血),10个出现在大脑皮质区.3例在1周内死亡,1例呈植物状态.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sICHr多位于大脑皮质.静脉溶栓后sICHr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正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发表研究,认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的标准治疗方法~([1])。随着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Ⅲ和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的公布,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和年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同时更加强调静脉溶栓的重要性~([2-3])。近年来,动脉内取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被新版美国卒中协会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所推荐~([4]),但动脉内取栓是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进行,且仅能在部分有条件的医疗中心完成。因此,对于大多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  相似文献   

6.
后循环血栓形成,特别是基底动脉闭塞,残疾率和病死率通常极高。尽管在发病3h内静脉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已得到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但这些研究不是把后循环卒中排除在外,就是其纳入标准限制了后循环卒中患者的募集。因此,专门针对后循环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研究还很少。为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总医院神经科的Tsao等进行了一项小样本研究,旨在进一步阐明后循环血栓形成的治疗时间窗和转归预测因素,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Arch Neurol上。1993年10月9日—2001年2月19日,连续21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在…  相似文献   

7.
卒中已成为中国居民首位致残和致死原因。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近年来, 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转归的预测模型日益受到关注。文章系统回顾了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功能转归、死亡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风险的评分模型, 旨在筛选符合临床应用的评分体系, 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关于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所有文献,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7月。由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检索以及提取数据,由第3名研究者进行数据核对。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65篇,最终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病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585例。(1)在安全性方面,症状性颅内出血(OR=1.02,95%CI:0.57~1.82,P=0.96)、任何颅内出血(OR=1.20,95%CI:0.84~1.70,P=0.32)和死亡(OR=1.18,95%CI:0.81~1.71,P=0.40)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有效性方面,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溶栓24~48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至少8分或NIHSS评分为0~1分;OR=0.80,95%CI:0.65~0.98,P=0.03]和溶栓24 h后的再灌注率(24 h时闭塞血管完全、部分再通,或溶栓后初次血管造影评估时,血流恢复至原梗死区域的50%以上,或责任血管中无可回收血栓;OR=0.44,95%CI:0.26~0.72,P=0.001),0.25 mg/kg的替奈普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OR=0.62,95%CI:0.42~0.93,P=0.02)。结论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溶栓24 h后的再灌注率以及预后,并且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发病4.5h内进行静脉溶栓仍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不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标准、静脉溶栓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经动脉机械取栓装置能实现迅速和完全的血管再通,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文章对近年来机械取栓装置相关的技术演变和临床试验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24 h内血压变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内给予降压治疗的患者被排除在外。记录患者静脉溶栓前血压及静脉溶栓后24 h内血压降幅。采用改良R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总量<75万U);静脉溶栓组患者于发病3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接受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3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组(治疗组)34例,动脉溶栓组92例,静脉溶栓组112例。从血管再通、欧洲脑卒中量表(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评分、Ba rthel指数评分以及脑出血病死率4个方面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患者24 h内ESS评分分别为(93.7±6.3)分,(79.2±20.8)分和(74.1±35.9)分。3组患者第30天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8.2%和94.1%,79.3%和90.2%,55.4%和71.4%。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患者24 h内ESS评分较治疗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可在最短时间内使血管再通,再通率高,早期和远期神经功能评价高,且脑出血的发生率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3.
张兆  张千  李先锋 《内科》2014,(4):383-385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infarction,ACI)的效果,评价发病3~6 h内动脉溶栓和发病3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发病6 h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发病3~6 h内)18例患者给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发病3 h内)15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 h、24 h、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和90 d的Barthel(BI)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 h、24 h、14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7 d、90 d的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B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与静脉溶栓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收治的使用同样药物静脉溶栓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安全性及疗效指标的差异。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溶栓后严重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发生率,主要疗效指标为发病14 d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和出院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1)主要终点指标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mRS≤2分的比率分别为71.4%(15例)和58.5%(38例);溶栓后14d BI≥60分的比率分别为61.9%(13例)和64.6%(42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主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1例)和6.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次要指标,如早期再灌注率、血管再通率、溶栓后14 d神经功能改善比率和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患者转诊比率(9.5%,2例)低于对照组(27.7%,18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院外时间延误、院内时间延误和总体时间延误,平均时间分别为(75±33)和(102±50)min、(72±41)和(111±38)min、(147±41)和(212±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选择的二级医院可相对安全有效地实施急性脑梗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二级医院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转诊比率和缩短就诊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12例行rtPA静脉溶栓.观察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lkin scale,mRS)评分评价2组转归.结果 动脉溶栓组完全再通18例(58.1%),部分再通7例(22.6%),血管再通率为80.6%,并发有症状颅内出血3例,死亡1例.尿激酶动脉溶栓组与rtPA静脉溶栓组90 d时转归良好率(74.2%对66.7%,x2=0.24,P=0.622)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9.68%对8.33%,x2=0.19,P=0.892)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治疗时间窗内尿激酶动脉溶栓能显著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转归,近期疗效和远期转归均与rtPA静脉溶栓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尿激酶动脉溶栓+支架置入术与单纯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其中,单纯动脉溶栓组(仅采用尿激酶动脉溶栓)38例,支架置入组(在尿激酶动脉溶栓基础上行支架置入)26例.收集两组病例的医疗和神经影像学资料,比较血管再通率、有症状颅内出血和(或)死亡发生率.采用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两组病例的临床转归.结果 6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55例(85.9%)存在血管闭塞,9例(14.0%)存在血管严重狭窄.支架置入组血管再通率为88.5%(23/26),显著高于单纯动脉溶栓组的47.4%(18/38)(χ2=16.6,P=0.00).与单纯动脉溶栓组相比,支架置入组3个月时mRS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47.4%对73.1%,χ2=4.18,P=0.04),有症状颅内出血或死亡发生率无显著差异(7.8%对7.7,χ2=0.00,P=0.97).结论 对闭塞和重度狭窄动脉行尿激酶动脉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单纯尿激酶动脉溶栓,且远期转归更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arterial urokinase thrombolysis alone and intra-arterial urokinase thrombolysis + stenting for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Sixty-four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ystem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group (n = 38; using urokinase only) and stenting group (n = 26; using urokinase + stenting). The medical and imaging data of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collected. The revascularization rate, and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nd/or mortality rates were compared.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scores at 3 month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 in both groups. Results Of the 64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55 (85. 9%) had vascular occlusion, 9 (14. 0% ) had severe arterial stenosis. The revascularization rate in the thromborysis group was 47.4% (18/38), and that in the stenting group was 88.5% (23/26). Compared to the drug thrombolysis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hose mRS scores <2 at 3 months after procedure (47. 4% vs. 73. 1%,χ2 = 4. 18,P = 0. 0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rate and death rate (7. 8% vs. 7.7% , χ2 = 0.00, P =0. 62). Conclusions Whe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re treated with ultra-early endovascular treatment, the revascularization rate of the occlusion and severe artery stenosis treated with mechanical recanalization + stent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imple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drug, and the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 is bett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的经验,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行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的9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疗效、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①所有患者均在动脉溶栓后行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血管再通率达100%;②围手术期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内血肿9例,动脉夹层8例,急性/亚急性再闭塞4例,前、后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术前NIHSS评分为16.1±3.8,术后90 dNIHSS评分为6.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90d预后良好者有60例,预后中等者有18例,预后差者有20例,其中死亡12例.后循环患者预后差的比例高于前循环患者(46.7%对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患者的病死率高于前循环患者(26.7%对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可以提高早期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防性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1499例患者接受了不同指标的试验观察。与安慰剂组比较,尼莫地平组(所有病例)的完伞康复率增加丁64%[P=0.0002,OR=1.64,95%CI:1.26~2.13;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1.048],完全康复或中等残疾率增加了79%(P=0.0007,OR=1.79,95%CI:1.28~2.51;NNT=-5.889),死亡、严重残疾或植物状态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3,OR=0.62,95%C1:0.48—0.80;NNT=1.529);脑血管痉挛(CVS病例)的病死率降低了74%(P=0.008,OR:0.26,95%CI:0.09~0.71;NNT=2.298%。症状性CVS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I:0.42~0.69;NNT=1.952);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所有病例)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1,OR=0.62,95%CI:0.50~0.78;NNT=1.078);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1:0.42~0.69;NNT=1.079);经CT证实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8%(P=0.001,OR=0.58,95%C1:0.42~0.81;NNT=3.314);CVS病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35%(P=0.003,OR=0.35,95%CI:0.17~0.69;NNT=3.688),脑梗死(所有病例)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2%(P〈0.00001,OR=0.52,95%CI:0.41~0.66;NNT=1.196);尼莫地平组与安慰剂组再出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P=0.15,OR=0.75,95%CI:0.50~1.11;不良反应:P=0.59,OR=1.13,95%CI:0.71~1.81)。结论与安慰剂比较,尼莫地平可显著改善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转归,可降低症状性CVS、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脑梗死的发生率,而再出血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使用替罗非班是否可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方法:选择140例脑梗死溶栓后低出血风险的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51例静脉溶栓后使用替罗非班为暴露组,89例静脉溶栓后未使用替罗非班为非暴露组。比较2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早期症状改善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发病90d预后的差异。结果:暴露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暴露组(P=0.011),早期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非暴露组(P<0.001),2组患者出血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0),暴露组90d预后显著好于非暴露组(P=0.037)。结论:对于溶栓后低出血风险脑梗死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可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能促进早期症状恢复并改善长期预后,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防性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有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1499例患者接受了不同指标的试验观察.与安慰剂组比较,尼莫地平组(所有病例)的完全康复率增加了64%[P=0.0002,OR=1.64,95%CI:1.26~2.13;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1.048],完全康复或中等残疾率增加了79%(P=0.0007,OR=1.79,95%CI:1.28~2.51;NNT=-5.889),死亡、严重残疾或植物状态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3,OR=0.62,95%C/:0.48~0.80;NNT=1.529);脑血管痉挛(CVS病例)的病死率降低了74%(P=0.008,OR=0.26,95%CI:0.09~0.71;NNT=2.298);症状性CVS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I:0.42~0.69;NNT=1.952);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所有病例)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1,OR=0.62,95%C/:0.50~0.78;NNT=1.078);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0.42~0.69;NNT=1.079);经CT证实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8%(P=0.001,OR=0.58,95%CI:0.42~0.81;NNT=3.314);CVS病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35%(P=0.003,OR:0.35,95%CI:0.17~0.69;NNT=3.688),脑梗死(所有病例)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2%(P〈0.00001,OR=0.52,95%CI:0.41~0.66;NNT=1.196);尼莫地平组与安慰剂组再出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P=0.15,OR=0.75,95%CI:0.50~1.11;不良反应:JP=0.59,OR=1.13,95%CI:0.71~1.81).结论 与安慰剂比较,尼莫地平可显著改善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转归,可降低症状性CVS、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脑梗死的发生率,而再出血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