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睾丸基因TDRG1在睾丸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其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化法检测人睾丸特异基因TDRG1在睾丸肿瘤组织和正常睾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5例正常人睾丸对照组中11例(73.3%)TDRG1蛋白表达为阳性;26例精原细胞瘤中7例(26.9%)TDRG1蛋白表达为阳性,7例畸胎瘤中4例(57.1%)TDRG1蛋白表达为阳性。而12例胚胎癌中10例(83.3%)TDRG1蛋白表达为阳性,10例卵黄囊瘤中8例(80.0%)TDRG1蛋白表达为阳性。精原细胞瘤实验组与正常人睾丸对照组相比较,两组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畸胎瘤实验组与正常人睾丸对照组相比较,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胚胎癌组和卵黄囊瘤组与正常人睾丸对照组相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DRG1蛋白在精原细胞瘤和畸胎瘤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睾丸组织显著降低,TDRG1可能为候选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2.
1957~1988年大阪大学泌尿科收治生殖细胞性睾丸肿瘤154名,其中单侧性151名(右76,左74,不明1),双侧性3名,1名双侧病理性质相同,考虑一侧由另一侧转移所致,另2例双侧病理性质不同。故154名患者按156例肿瘤统计。病理组织学分为单一组织型和复合组织型。前者114例(73.1%),包括胚胎性癌16例(10.3%)、畸胎瘤13例(8.3%)、卵黄囊肿瘤5例(3.2%)。后者42例(26.9%),包括与胚胎性癌、畸胎瘤、绒毛癌混合等。为方便计,按Dixon及Moore分类法,分为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年龄分布;非精原细胞瘤呈双峰型,5岁以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Is期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不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收治3例(年龄26~39岁)入院的Is期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结合文献就该期肿瘤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结果:3例患者中1例只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1例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BEP方案化疗,1例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放疗。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病理成分分别为左侧95%未成熟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合并5%绒癌、胚胎性癌成分,左侧75%精原细胞瘤合并25%胚胎性癌、畸胎瘤成分,右侧90%成熟性畸胎瘤合并10%卵黄囊瘤。随访24个月3例患者肿瘤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对于Is期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超声、MRI、血清肿瘤标记物测定等,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是其基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儿睾丸肿瘤临床分析(附55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治经验。 方法 回顾分析 5 5例睾丸肿瘤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 2个月~ 12岁。多以无痛性阴囊肿块就诊。其中卵黄囊瘤 2 5例 ,畸胎瘤 2 4例 ,淋巴瘤 2例 ,精原细胞瘤 1例 ,皮样囊肿 2例 ,淋巴管瘤 1例。 结果  5 5例中获随访 31例 ,平均随访 3年。包括卵黄囊瘤 17例 ,其中Ⅰ期 9例 ,仅做高位精索切断睾丸切除术 ;Ⅳ期 1例及复发瘤 7例中的 3例经化疗及手术健康存活。畸胎瘤 14例 ,其中行保留睾丸的畸胎瘤摘除术 5例 ,恶性畸胎瘤 1例 ,均无瘤存活。 结论 卵黄囊瘤Ⅰ期宜行单纯睾丸切除术 ,Ⅱ~Ⅳ期应联合应用PVB(顺铂加长春新碱加博来霉素或足叶乙甙 )化疗方案。小部分畸胎瘤病例可行肿瘤摘除术而保留睾丸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Ⅱ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GCT)的各亚型病理形态以及免疫组化特点、分子生物学改变,探讨免疫组化染色(IHC)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在TGCT诊断分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97例TGCT(含有精原细胞瘤成分75例,胚胎癌成分17例,卵黄囊瘤成分11例,成熟性畸胎瘤16例,未成熟畸胎瘤3例,表皮囊肿1例),正常睾丸组织20例,以及非生殖细胞肿瘤的睾丸肿瘤6例。通过IHC检测TGCT各亚型对于不同抗体的阳性表达情况,并运用FISH技术检测各亚型中12号染色体短臂等臂和扩增的发生率。结果:TGCT各亚型的免疫表型各有不同,人类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及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最广谱、敏感性高,CD117及人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在浸润性精原细胞瘤和原位生殖细胞瘤(GCNIS)中强阳性表达,而在正常生精小管不表达。卵黄囊瘤显著表达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范围和强度均优于人调节T细胞特异转录因子3(GATA3)和甲胎蛋白(AFP)。胚胎癌表达人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OCT4、CD30。绒癌表达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浸润性TGCT中12号染色体短臂发生等臂和扩增的阳性率为96.7%(29/30)。结论:临床病理工作中,绝大部分病例单凭组织形态观察即可诊断TGCT,IHC检测利于更精确的分型,对于个体化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意义重大。12号染色体短臂捕获是Ⅱ型TGCT的特异性分子改变,有助于排除其他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117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睾丸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中的价值和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CD117单克隆抗体对74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和20例正常睾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不同组织中CD117表达的阳性率、染色密度和染色强度,采用免疫反应积分(IRS)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74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45例(60.8%)CD117表达阳性,IRS为(3.89±3.41)分。32例精原细胞瘤中,CD117阳性表达31例,阳性率为96.9%,IRS(6.82±2.76)分,表达部位以细胞膜为主;11例混合性精原细胞瘤中,CD117阳性表达10例,阳性率为90.9%,均为在精原细胞瘤成分中呈弱阳性表达,IRS为(1.25±0.42)分;31例非精原细胞瘤中CD117表达阳性者仅4例,阳性率为12.9%,并且均为胞质内弱阳性染色,IRS仅为(0.60±0.16)分。不同组织来源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两两之间CD117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正常睾丸组织CD117均为阳性表达,IRS为(7.30±1.89)分。结论:CD117在睾丸精原细胞瘤细胞膜上有较为特异的表达,其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对于鉴别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睾丸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和术后病理证实为睾丸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结果90例睾丸恶性肿瘤患者中,精原细胞瘤(50例)多表现为患侧睾丸增大,内见不均匀低回声;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胚胎癌5例、卵黄囊瘤2例、畸胎瘤2例、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8例)多有程度不同液化及粗大钙化;非生殖细胞肿瘤(共9例)呈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低回声;而淋巴瘤10例、横纹肌肉瘤2例、类癌2例未见明显特征性表现。结论不同类型睾丸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各有特点。结合患者年龄、血清肿瘤学检查对临床判断睾丸恶性肿瘤类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睾丸肿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后较为罕见。原发性睾丸肿瘤属生殖细胞肿瘤,主要见于青壮年,多为精原细胞瘤,非精原细胞瘤临床较少见,主要包括睾丸绒毛膜上皮癌、畸胎瘤、睾丸卵黄囊瘤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小儿睾丸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访近6年27例小儿原发性睾丸肿瘤患者,平均年龄41.3个月(1~150个月),平均病程14个月,其中25例源于生殖细胞,17例为良性畸胎瘤;恶性胎瘤10例,其中6例为卵黄囊瘤,2例为胚胎性癌,非生殖细胞恶性肿瘤2例.结果 所有患儿随访1~6年,良性畸胎瘤患儿均施行保睾手术,预后良好.10例恶性肿瘤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其中3例辅加单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4例术后复发,其中3例曾再次手术,术后2例患儿死亡.结论 小儿恶性睾丸肿瘤多为卵黄囊瘤,睾丸良性肿瘤多为畸胎瘤,睾丸肿瘤的发现以及诊断并不困难.对于恶性睾丸肿瘤应采取睾丸切除加高位精索结扎术和腹膜后淋巴清扫术,必要时附加化疗.  相似文献   

10.
Fas在正常睾丸组织及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明确Fas在正常睾丸组织及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原位杂交、反转录PCR(RT PCR)法检测 8例正常睾丸组织及 34例精原细胞瘤组织中Fas蛋白及FasmRNA的表达。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在正常睾丸组织中的 3类主要细胞 (Leydig细胞、Sertoli细胞及生殖细胞 )中均有Fas分子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在精原细胞瘤中检测到F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41.18%和 38.2 4% ,表达水平明显减低或丧失 ,多呈现小片状或点状表达 ;RT PCR方法证明正常人睾丸组织中有FasmRNA的表达。 结论 :Fas在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明显减少或丧失可能是精原细胞瘤形成及进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