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动脉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宽颈ACoA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几种颅内支架的相继问世以及多种支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使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逐渐成为治疗宽颈ACoA动脉瘤的首选技术之一.文章就ACoA动脉瘤的几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前、后,计算机数值模拟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结合DSA影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单纯使用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未破裂动脉瘤的1例患者,在支架置入前及支架置人后9个月,行血管形态学特征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包括血液流线、血管壁面压力和剪应力等)。从三维旋转造影图像数据中获得模型,将生理脉动流作为进入流,采用软件生成网格并计算非定常层流的连续动力方程。结果与支架置入前比较,支架置入后,①血管形态学发生了明显改变,大脑中动脉的M1段和M2段下干血管夹角变大(67.7°变为124.1°),瘤体消失。②血流对瘤颈口冲击明显降低,改变动脉瘤内的压力,术前瘤顶平均壁面压力为977.06Pa,瘤颈处平均壁面压力为950.46Pa。支架置人后消除了瘤颈处的高壁面压力区域,9个月时复查该处平均壁面压力为831.31Pa。③改善动脉瘤表面的壁面切应力(WSS)分布,术前瘤顶区域的平均WSS为2.09Pa,瘤颈区域的平均WSS为7.51Pa,9个月复查时变得渐趋一致。结论血管内单纯支架置人通过对血管形态学的改变,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是使动脉瘤愈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子囊型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N)的血流动力学和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全脑DSA诊断为子囊型PCoA-AN 31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0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重组三维DSA动脉瘤模型,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PCoA-AN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形态学的相关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未破裂组[(11.8±1.3)Pa比(13.8±1.0)Pa,P=0.02]。破裂组低WSS面积比值(LSA)明显高于未破裂组[中位数为9.0(8.2,10.2)比3.1(2.3,3.2),P0.01]。两组间的剪切振荡指数、归一化WSS、纵横比、大小比、椭圆形指数、波动指数及非球面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导致子囊型PCo A-AN破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的26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①26例患者均获成功栓塞,其中致密栓塞15例(57.6%),瘤颈残余6例,大部分栓塞5例;载瘤动脉血流均通畅。②术后1.5~72.0个月行临床随访,26例中无一例再次发生动脉瘤相关性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1例Hunt-HessⅣ级患者术后6周死于心、肺功能衰竭。23例完全恢复正常,2例发生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但生活能够自理。③22例术后6~24个月获DSA随访,14例致密栓塞患者中无一例复发;5例瘤颈残余者中4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3例大部栓塞的患者,2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20例动脉瘤不显影的患者中,10例可见明显的愈合线。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支架后释放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率及长期预后的良好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孔率的支架对颅内动脉瘤内血流流场的影响。方法应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窄颈及宽颈两种动脉瘤的三维模型。模拟四种不同孔率(82%、78%、74%及70%)的支架置入载瘤动脉并完全覆盖瘤颈。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软件,计算各种孔率支架置入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壁面切应力、压力等参数的变化。结果置入82%、78%、74%、70%孔率的支架后,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动脉瘤瘤颈远侧壁峰值流速及壁面切应力均随支架孔率的降低而降低;窄颈动脉瘤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平均流速值分别为0.054、0.036、0.024及0.016m/s,壁面切应力分别为0.529、0.314、0.177及0.122Pa。流速-孔率曲线显示,孔率降至70%左右时,流速随孔率变化趋于平缓;壁面切应力-孔率曲线显示,孔率降至74%左右时,壁面切应力随孔率变化趋于平缓。置入上述4种孔率支架后,宽颈动脉瘤平均流速值依次为0.194、0.178、0.170及0.147m/s;壁面切应力分别为8.466、7.327、7.003及5.744Pa。流速-孔率曲线和壁面切应力-孔率曲线均未显示出速度和壁面切应力随孔率减小趋于平缓的趋势。支架的孔率对窄颈及宽颈动脉瘤瘤颈远侧壁及瘤顶部的压力均无明显影响。结论支架的孔率是影响动脉瘤内血流流场的一个重要参数,随着孔率的降低,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及壁面切应力相应降低;孔率对动脉瘤内压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7岁。因突发头痛伴呕吐1d,丁2011年5月收入南办厌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服药;无动脉瘤家族史。神经系统榆查:除腑膜刺激征阳性外,其余未处阳性体征。头部CT提示蛛膜下腔出血,急诊行DSA.强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图1a),颈外动脉造影木见颅内供血分支;左侧椎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颅内血管直径2.5 mm的动脉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并且载瘤动脉直径2.5 mm的所有颅内囊状动脉瘤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破裂动脉瘤7例,未破裂动脉瘤23例;前循环占93.3%(28例),载瘤动脉直径为1.6~2.4 mm,平均(2.1±0.2)mm。分析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DSA及临床结果和4~14个月随访数据。结果 LVIS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12例(40.0%),RaymondⅡ级11例(36.7%),RaymondⅢ级7例(23.3%)。2例发生并发症,包括穿支动脉闭塞和术中破裂各1例。25例患者接受DSA随访(RaymondⅠ级21例,Ⅱ级3例、Ⅲ级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8.1±2.6)个月。1例患者发生支架远端的无症状载瘤动脉狭窄,无一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结论 在小血管中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中期随访效果较好。但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虚拟支架算法对真实血管内支架展开的状态进行模拟,同时对虚拟术后模型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评估虚拟支架置入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 纳入2014年9月19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1例基底动脉瘤(动脉瘤直径10.93 mm)伴动脉瘤壁1级强化患者,对其动脉瘤增大(12.83 mm,动脉瘤壁2级强化)后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进行重组,得到患者的特异性动脉瘤血管几何模型,对该模型进行分割与平滑处理。选用Pipeline密网支架,首先通过基于单纯性可变形网格的虚拟支架快速模拟仿真算法,对支架展开进行快速有效的模拟,得到展开后的支架位置与形态结构。同时,通过对支架进行实体化建模,及对虚拟支架置入术后的动脉瘤进行血流动力学仿真计算,对比术前术后可量化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振荡剪切指数、梯度震荡数、壁面剪应力梯度、压力、质量流量和流速)。结果 动脉瘤壁内的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壁面剪应力梯度、最大梯度振荡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压力和最大震荡剪切指数较术前增高。动脉瘤壁的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最大值从5.277 Pa下降至2.701 ...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探讨对无法通过单纯栓塞治疗的大脑后动脉(PCA)复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PCA复杂动脉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共4个PCA动脉瘤.3个位于P1~P2段,1个位于P2段;其中1个夹层动脉瘤,3个宽颈动脉瘤;2个破裂动脉瘤,2个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支架均成功置入,共用支架4枚.2个动脉瘤被大部分栓塞,2个被致密栓塞,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支架内狭窄.临床随访3~28个月,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症状复发,亦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 支架治疗PCA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短期疗效满意,是可保留载瘤动脉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将37例颅内动脉瘤患随机化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照组在全麻插管下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观察组出院时GCS评分良好14例,差5例,死亡0例,良好率为73.68%;对照组分别为7、8、3例及38.89%;两组良好率比较,P〈0.05。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观察组仅1例动脉瘤再通;随访1a无死亡病例,发生癫痫2例(10.5%)。对照组术后5例发生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死亡3例,发生癫痫6例(33.3%)。两组术后病死率、癫痫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较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瘤颈近端载瘤动脉狭窄对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6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8例,其中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4例,排除了未合并载瘤动脉狭窄患者55例,发生载瘤动脉痉挛1例,三维影像资料不全8例,数据无法满足血流动力学分析要求2例,最终纳入合并瘤颈近端(狭窄距动脉瘤颈1 cm以内)载瘤动脉狭窄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住院患者8例,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49~77岁,平均(63±11)岁.根据患者DSA三维重组后载瘤动脉狭窄形态,将8例患者分为偏心性狭窄组和同心圆性狭窄组,每组4例.构建基于病例特异性的三维动脉瘤模型,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载瘤动脉不同狭窄程度(近端载瘤动脉分别模拟30%、50%、70%、90%四种狭窄程度)和不同狭窄距离(在距离动脉瘤1 cm内的近端载瘤动脉上分别选取2.5、5.0、7.5、10.0 mm四个距离),计算动脉瘤壁面切应力(WSS)和血流速度.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多水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对偏心性狭窄组进行分析显示,狭窄距离每增加2.5mm,估计动脉瘤WSS平均降低1.040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降低33.333 m/s(均P=0.01);狭窄程度每增加20%,估计动脉瘤WSS平均增加23.988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增加0.485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对同心圆性狭窄组进行分析显示,狭窄距离每增加2.5 mm,估计动脉瘤WSS平均降低1.109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降低29.412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狭窄程度每增加20%,估计动脉瘤WSS平均增加19.099 Pa,估计狭窄处血流速度平均增加0.524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载瘤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可导致动脉瘤WSS增大,可能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进展有关.改善狭窄程度可有效降低动脉瘤WSS,但能否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瘤的进展过程尚需进一步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颅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n)栓塞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对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08年1月—2010年2月行栓塞治疗的PCoA-An患者13例,根据随访的结果将其分为复发组4例和稳定组9例。基于栓塞前后的三维脑血管造影资料建立动脉瘤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采用有限元算法对术前及术后瘤颈区域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对动脉瘤复发(2~18个月)的影响。结果栓塞术前,复发组瘤颈区域的收缩峰期壁面切应力(WSS)和血流速度分别为(29±7)Pa和(0.62±0.12)m/s,稳定组分别为(31±12)Pa和(0.85±0.29)m/s,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术后,复发组相同区域收缩峰期的WSS和血流速度分别为(48±4)Pa和(0.99±0.09)m/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稳定组分别为(21±12)Pa和(0.57±0.27)m/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栓塞术后,复发组瘤颈区域收缩峰期的WSS和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栓塞PCoA-An后,瘤颈区域存在的高WSS、高血流速度可能是导致术后动脉瘤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139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的手术时机、诊断方法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39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140个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治过程,对手术时机与近期疗效关系、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评价。术前按Hunt—Hess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其中Ⅰ级42例,Ⅱ级52例,Ⅲ级25例,Ⅳ级20例。结果本组近期疗效良好率75.5%,病死率7.9%;Ⅰ级患者最近一次动脉瘤破裂后3d内手术(早期)、4~14d手术(中期)和14d后(延期)手术,近期疗效均为良好,Ⅱ级疗效良好患者比例依次为9/9、26/35、8/8,Ⅲ级患者依次为6/7、9/13、4/5,Ⅳ级患者依次0/6、0/6、3/8;8例行CTA检查的患者,结果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均符合。结论Hunt—Hess评分Ⅰ~Ⅱ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应尽早手术,但Ⅱ级患者CT显示出血量多的患者在最后一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4d手术,近期疗效不确定;Ⅲ级患者若错过早期手术机会宜延期到14d后手术。Ⅳ级患者应延期到14d后手术。CTA可作为可疑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能否参与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的早期愈合过程.方法 选择清洁级大白兔5只,采用胰弹性酶制备右侧颈动脉动脉瘤模型.自体培养EPCs后,用Hoechst 33342和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进行双标记.利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兔的动脉瘤,将标记的EPCs经静脉自体回输,2周后利用细胞示踪技术观察EPCs参与动脉瘤内膜的修复情况,结合扫描电镜、病理、免疫组化等方法分析EPCs参与内膜修复的过程.结果 ①单纯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后2周复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5/5),动脉瘤完全闭塞,瘤颈口覆盖新生内膜;②在2只实验动物(2/5)的动脉瘤切片中发现Hoechst 33342和CFSE双标记的阳性细胞,阳性细胞位于新生的内膜内;③扫描电镜及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内膜面仅有少量内皮细胞修复内膜.结论 EPCs参与了动脉瘤的早期内膜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
It has recently been shown that the aspect ratio (dome/neck) of an aneurysm correlates well with intraaneurysmal blood flow. Aneurysms with an aspect ratio larger than 1.6 carry a higher risk of rupture.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aspect ratio (AR) on intra-aneurysmal flow using experimental models. Flow visualization with particle imaging veloci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wall shear stress using laser Doppler anemometry were performed on three different aneurysm models: AR 0.5, 1.0, and 2.0. Intraaneurysmal flow consists of inflow, circulation, and outflow. Rapid inflow impinged on the distal neck creating a stagnant point. Rapid flow and maximum wall shear stress were observ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stagnant point. By changing the Reynold’s number, the stagnant point moved. By increasing the AR of the aneurysm, vortices inside the aneurysm sac closed and very slow flow was observed, resulting in very low shear stress markedly at a Reynold’s number of 250, compatible with the diastolic phase. In the aneurysm model AR 2.0, both rapid flow at the neck and vortices inside the aneurysm are sufficient to activate platelets, making a thrombus that may anchor on the dome where very slow flow takes place. Hemodynamics in aneurysms larger than AR 2.0 definitely contribute to thrombus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
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PCoA)镜像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手术时机与方法,以及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8例(16个)PCoA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二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PCoA镜像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①PCoA镜像动脉瘤均位于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两侧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完全对称(Ⅰ型)的有6例,不完全对称(Ⅱ型)的有2例。动脉瘤大小:0.5~1.5cm的有9个,〉1.5—2.0cm的有5个,〉2.0cm的有2个。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Ⅱ级的有2例,Ⅲ级的有4例,Ⅳ级的有2例。②直接夹闭PCoA镜像动脉瘤15个,未处理的有1个。一期手术5例,均经双侧开颅,夹闭PCoA动脉瘤10个,对其中2例同时清除脑内血肿。二期手术2例,第1次手术夹闭一侧PCoA动脉瘤2个,对其中1例同时清除脑内血肿,第2次手术夹闭另一侧PCoA动脉瘤2个。夹闭一侧PCoA动脉瘤后,对侧动脉瘤未处理者1例。③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良好的有6例,轻残的有1例,重残的有1例。随访3~48个月,动脉瘤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PCoA镜像动脉瘤效果显著,将PCoA镜像动脉瘤分为Ⅰ型和Ⅱ型,有助于判断出血的责任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患者Hunt-Hess分级及周身状况等选择一期或二期手术,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