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致残率、病死率均高,手术夹闭动脉瘤难度大.Yasargil翼点入路开颅,面神经额支的保护率为70%,术后颞肌萎缩时有发生。作者对常规翼点入路进行了改良,使面神经的损伤概率降低,术后颞肌不萎缩现将颅内动脉瘤改良翼点入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式,对照组采用翼点入路组。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与手术效果,根据简易精神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术后记忆力、定向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 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颞浅动脉损伤和脑组织牵拉损伤较对照组少,颞肌萎缩和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记忆力、定向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1);注意力和计算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结论眶上外入路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发脑积水,能有效减少术中脑挫伤、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翼点入路开颅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两种不同的颞肌固定方法对术后颞肌萎缩的影响。方法对经翼点入路开颅的3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骨面打孔组和留肌肉条组,每组各16例。对患者均采用相同的皮肤切口及颞肌筋膜处理方式。游离颞肌时,对骨面打孔组完全游离颞肌,在骨面上打孔固定颞肌;留肌肉条组的处理是在颞肌前缘处,留一窄条颞肌备固定用。术后6个月复查头部CT,取颧弓中点上2cm层面,根据CT标尺比例,测量颞肌厚度。结果32例患者在出院时头部创口愈合良好,无红肿、积液和化脓。术后6个月32例患者均生存,11例患者头部外观有明显的颞肌萎缩,21例患者外观无明显颞肌萎缩。17例患者诉咀嚼无力。骨面打孔组和留肌肉条组术后颞肌厚度分别为(5.05±0.24)和(4.17±0.3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结论采用完全游离颞肌,于骨面上打孔固定颞肌的术式能够保持恒定、有效的张力,对颞肌萎缩影响较小;而留肌肉条组的颞肌萎缩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BPcoAA)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B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扫描、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检查。全部经一侧翼点入路行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BPcoAA。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复查头部3D—CTA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并以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1)3D—CTA术前良好显示28例的56个动脉瘤,动脉瘤被完全夹闭的有24例,对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3例,入路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1例,无一例死亡。术中入路侧动脉瘤破裂的有8例。②术后7例出现脑积水,5例人路侧及3例对侧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对侧动眼神经损伤。③平均随访1.7年。GOS评分:5分10例,4分7例,3分9例,2分2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动脉瘤形成,动脉瘤夹闭不全者无再发破裂出血。结论根据3D—CTA检查,采取单侧翼点入路,针对视交叉位置及对侧动脉瘤的指向,一期显微夹闭BPcoAA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于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与对照组(翼点入路手术),每组42例,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与有效率。 结果2组患者术前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生理领域、躯体限制、社会领域与精神状态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小,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手术有效率(97.61%)高于对照组(85.7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52%)低于对照组(28.57%)(P<0.05)。术前,2组患者的炎性因子IL-12p70、IFN-γ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IL-12p70、IFN-γ和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而观察组炎性因子IL-12p70、IFN-γ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改善手术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时机、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病例资料.结果动脉瘤直接夹闭24个,孤立1个,包裹1个.治愈20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病情允许应争取早期手术,经翼点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DSA)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0例,常规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后,行三维血管造影,然后将图像旋转成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将影像所显示的动脉瘤的大小、空间位置、动脉瘤瘤颈、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等,与手术中所暴露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三维DSA显示动脉瘤的直径与术中测量相符合的有140例,符合率为93.3%(140/150);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空间位置符合率为100%。②术前根据三维DSA,共选择动脉瘤夹149枚,因与术前判断不符术中更换6枚;准确率为96.0%(143/149)。③术前有49例根据三维DSA,识别出相关穿支动脉或动脉瘤的邻近血管分支,术中发现有11例患者的重要穿支动脉被遗漏;符合率为81.7%。这些动脉均在术中解剖分离动脉瘤颈时直视下给予完整保留。结论模拟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能够在术前较准确地提供动脉瘤局部血管的完整信息,对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32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实施一期双侧翼点入路开颅手术21例,一期单侧翼点入路开颅手术7例,分期翼点入路开颅手术4例.效果优良26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系统体征3例,其中2例偏瘫,1例昏迷.认为颅内多发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应优先处理破裂出血侧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3例OSAs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7例、月经紊乱1例、无症状5例。23例患者检共出动脉瘤32个,有1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6例为双侧动脉瘤(4例为双侧OSAs);破裂动脉瘤者5例。23个OSAs直径范围4~30 mm,平均(8.2±2.3)mm,巨大动脉瘤2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或硬膜下入路,磨除前床突,颈部切口显露颈内动脉辅助术中阻断,夹闭困难采用颅内外搭桥技术。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显微手术夹闭治疗OSAs的效果。 结果23例OSAs患者中17例进行颈部颈动脉临时阻断,13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未破裂动脉瘤),8例采用硬膜下入路(包括5例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中1例颅内外搭桥动脉瘤孤立、1例颈内动脉近端阻断。21例患者恢复良好,9例头痛者症状消除,6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者好转,1例月经紊乱者术后好转。随访2~63个月,复发2例(8.7%),并发脑积水3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20例,4分2例,3分1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是OSAs治疗的关键。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安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1例,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瘤颈。结果显微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20例,术后COS评定恢复良好17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1例。结论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顷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月连续收治的966例(1052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273例行显微外科手术,66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31例未经手术治疗。3个月后对预后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和大小、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否伴有急性重度脑积水、治疗时机、是否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显微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有重度脑积水者是否术中行终板造瘘及术后是否行脑脊液持续外引流12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①966患者中,预后良好率为72.O%(695/966),预后不良率为23.1%(223/966),病死率为5.0%(48/966)。②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8.36,95%CI:2.23~11.68;P〈0.01)、Fisher分级≥Ⅲ级(OR:9.65,95%CI:3.09~13.48;P〈0.01)、Hunt—Hess分级≥Ⅳ级(OR:7.49,95%CI:1.12~13.25;P〈0.01)、未手术治疗(OR:8.23,95%CI:5.59~20.89;P〈0.01)、术中动脉瘤再破裂(OR:8.69,95%C1:5.12~19.51;P〈0.01)、非早期治疗(〉3d;OR:2.36,95%CI:1.65~12.46;P〈0.01)及术后未行脑脊液持续外引流(OR:3.08,95%C1:1.07~8.63;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否手术治疗、治疗时机、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及是否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变异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53例经头部CTA检查,并诊断为颅内动脉成窗的3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颅内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及其他血管异常。结果 (1)653例患者共检出39例(5.97%)41个成窗动脉,其中基底动脉成窗检出率3.37%(22个),椎动脉成窗检出率0.31%(2个),大脑前动脉成窗检出率1.22%(8个),前交通动脉成窗检出率0.61%(4个),大脑中动脉成窗检出率0.76%(5个)。后循环成窗以凸透镜型为主(66.67%,16/24),前循环成窗以裂隙型为主(76.47%,1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1,P0.05)。(2)39例中22例成窗患者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以单侧或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最多(10例),其次为颅内动脉瘤(5例)。5例动脉瘤部位均远离成窗部位,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3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M2段1例。结论 CTA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成窗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但血管成窗与血管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5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5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直视手术。经翼点入路,以Mayfied三头钉头架固定头部,取自耳屏前方、颧弓上缘至中线发际内作弧形切口。根据需要充分显露载瘤动脉后,再解剖瘤颈。结果 54例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成功,以格拉斯哥术后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评分为好的患者48例,差者3例,死亡3例。结论 经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路径最短,视野角度最大,是手术治疗大脑动脉环动脉瘤的经典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颅内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17个,小脑前下动脉3个,小脑上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大脑前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4个。对28个动脉瘤采用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方式治疗,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自行闭塞。结果所有治疗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随访8~67个月。23例患者最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3例为4分;17例患者术后DSA随访,5例患者术后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4例患者临床随访。所有幸存患者未见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Onyx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中,21个为微小动脉瘤,对其中19个微小动脉瘤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9个微小动脉瘤中,9个为破裂动脉瘤,10个为未破裂动脉瘤。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的6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随访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疗效。结果使用迷你动脉瘤夹成功夹闭18个微小动脉瘤(9个破裂,9个未破裂),使用颞浅筋膜片包裹1个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7例,4分2例。平均随访14.1个月,未发生再次SAH。15例在出院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迷你动脉瘤夹夹闭微小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