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与急性脑血管病(ACVD)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43例脑梗死(CI)、3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5例脑出血(CH)患者血清ACA水平,相互比较并与43例健康人比较。结果CI组ACA阳性率(46.85%),TIA组ACA阳性率(43.75%),CH组ACA阳性率(44.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63%)(P〈0.01);ACVD患者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CA分型中,IgA、IgG阳性率CI组分别为34.27%、20.28%,TIA组分别为31.25%、25.00%,CH组分别为22.22%、24.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98%。6.98%)(P〈0.01~0.05),在CI与TIA组。IgA增高更明显(P〈0.01)。结论ACA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IgA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性抗体。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血脂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ACA及GMP-140,用CHOD-PAP及GPO-POD法测定其血脂水平,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的全血PLT数量。结果 ACA的水平在急性脑梗死组明显升高,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ACA水平变化与GMP-140、血小板、血脂指标改变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ACA在急性脑梗死的病理效应中同GMP-140、血小板、血脂共同发挥作用,或促进诸如GMP-140、血小板、血脂等危险因素在急性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6-K-PGF1α)在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意义以及与病情、伴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比色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周内、2、4周时的血清NO浓度,血浆ET及6-K-PGF1α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NO、血浆ET、6-K-PGF1α浓度均明显升高(P<0.02~0.001);高血脂组NO浓度高于非高血脂组(P<0.05);病情重、中型ET浓度高于轻型(P<0.05),高血压病组高于非高血压病组(P<0.001),冠心病组ET浓度高于非冠心病组(P<0.001);糖尿病组6-K-PGF1α浓度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 NO、ET、6-K-PGF1α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并与高血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存在一定关系,ET含量变化与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血清ACLA的变化及其在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42例VP ,3 5例PD ,3 0例MCI及 3 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ACLA变化并对照分析。结果 :①VP与MCI组ACLA的IgG与IgM阳性率明显高于PD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②VP组ACLA的IgG阳性率明显高于IgM(P <0 0 5 ) ;③运动障碍重 ,伴痴呆的VP患者ACLA之IgG阳性率明显增高(P <0 0 5 )。结论 :IgG型ACLA可能作为致病性抗体参与V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α (6-K-PGF1α)与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ACI患者进行血清TXB2、6-K-PGF1α的监测,并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TXB2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均P<0.01).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TXB2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结论 血清TXB2、6-K-PGF1α水平与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有众多因素参与,其中血栓素(thromboxaneA2,TXA2)和前列腺素(prostacyclin,PGI2)之间的动态平衡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TXB2和6-Keto-PGF1α水平及TXB2/6-Keto-PGF1α(T/P)比值的测定,了解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提供实验学依据。对象和方法对象:收集2005年5-1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92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7.3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α(6-K-PGF1α)与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ACI患者进行血清TXB2、6-K-PGF1α的监测,并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TXB2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均P〈0.01)。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TXB2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TXB2、6-K-PGF1α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癫(癎)和热惊厥患儿血清抗心磷脂抗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9例癫(癎)患儿,45例热惊厥患儿及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水平.结果 热惊厥组和癫(癎)组血清ACA-IgG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癫(癎)组血清ACA-IgG阳性率高于热惊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热惊厥和癫(癎)患儿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的变化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应用碱性纤维细胞因子(bFGF)对血肿周围脑组织及血浆中TXB2和6-K-PGF1a含量及比值的影响。方法采用脑内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为脑出血模型对照组和bFGF治疗组,并于脑内注射生理盐水建立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又分为1d和3d两个时间点,bFGF治疗组应用bFGF进行治疗,检测1d和3d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及血浆中TXB2和6-K-PGF1a含量。结果bFGF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d时血浆中TXB2含量降低(P<0.05),1d和3d时6-K-PGF1a含量则均升高(P<0.05),TXB2/6-K-PGF1a比值1d(P<0.05)和3d(P<0.01)时均降低;bFGF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肿周围脑组织中TXB2含量3d时较脑出血模型组升高(P<0.01),6-K-PGF1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TXB2/6-K-PGF1a比值1d时降低(P<0.05),3d时升高(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浆中TXB2和6-K-PGF1a含量的变化比血肿周围脑组织中明显;bFGF可使大鼠脑出血后血浆中TXB2含量减少,6-K-PGF1a含量增多,TXB2/6-K-PGF1a比值降低。  相似文献   

11.
用放射免疫法对112例脑梗塞患者于病后3~14天检测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发现,脑梗塞患者TXB2和.6-K-PGF1α含量明显增高。TXB2和6-Keto-PGF1α增高是促发脑梗塞的因素之一,也是脑梗塞的结果。6—Keto—PGF1α的增高与阻塞血管再通和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癫(癇)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心磷脂抗体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45例癫(癇)患者及43例健康人群血清和脑脊液中抗心磷脂抗体水平.结果 癫(癇)组血清和脑脊液中抗心磷脂抗体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36.42、35.73,P<0.01).结论 癫(癇)发作时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增加,癫(癇)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13.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中TXB2和PGF1α含量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中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腺F_(1α)(PGF_(1α))的含量。结果发现TIA患者血浆中TXB_2含量增高,PGF_(1α)降低;头颅CT或MRI示有小灶性梗塞者及TIA发作持续时间长于30min者TXB_2升高和PGF_(1α)降低更显著。治疗3个月后,血浆PGF_(1α)显著增高。TXB_2和PGF_(1α)在体内的失平衡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测定220例脑梗塞患者血浆TXB_2;6—酮-PGF_(12)和血小板内cAMP;cGMP的含量,结果TXB_2;cGMP增高,6-酮-PGF_(1a)、cAMP降低,较之单一测定血浆内的含量能更直接而精确地反映血管壁状态与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0)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观测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ET、NO含量动态变化。结果 ET在脑-心综合征及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持续增高至所观察的21d,脑-心综合征患者早期增高尤为明显。脑-心综合征患者NO在早期增高.发病7d后逐渐下降至正常以下,ET、NO平衡失调。结论 ET异常增高及NO含量异常改变,ET、NO平衡失调在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押制因子-2(TIMP-2)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及49例健康时照组(NC组)进行血清MMP-2、TIMP-2测定。结果CI组血清MMP-2水平在发病后呈先增高后降至NC组水平的趋势,病程〈24h、2~5d、28d分别为(46.29±14.37)μg/L、(62.18±12.32)μg/L、(35.72±8.91)μg/L,其中以2~5d时最高,与CI组病程〈24h、28d、N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I组血清TIMP-2水平在病程〈24h、2~5d、28d分别为(186.14±27.91)μg/L、(160.62±25.49)μg/L、(189.01±33.17)μg/L,其中以2~5d时最低,与CI组病程〈24h、28d、N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清MMP-2、TIMP-2水平异常,提示MMP-2、TIMP-2参入脑梗死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S-100b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发病24 h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条件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 6、TNF-α、S-100b浓度。病例组进行动态监测,并同时记录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72h的脑CT扫描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S-100b发病当天就明显增高,IL-6、TNF-α发病后第1d即达高峰,S-100蛋白第3d达高峰。其后浓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血清IL-6、TNF-α、S-100b的峰值浓度和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呈正相关。发病后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L-6、TNF-α和S-100b蛋白高峰水平高于无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和S-100b蛋白水平升高,与进展性脑卒中相关。血清水平值能够反映脑缺血后病理损伤的程度和脑梗死体积大小,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七叶皂甙钠组,常规治疗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七叶皂甙钠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给生理盐水250ml加β-七叶皂甙钠20mg,连续使用14d,两组患者在入院后24h、治疗后7、14、30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抽取静脉血测定TNF-α、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入院24h、治疗后30d血清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d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24h、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血小板膜糖蛋白 - 140 (GMP- 140 )和血栓烷 B2 (TXB2 )的变化规律。方法 经颅骨钻孔 -注入自家血方法建立大鼠 SAH的动物模型 ,应用放射免疫法对 SHA后不同时间内大鼠血 GMP- 140、TXB2 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GMP- 140在实验后 36小时~ 7天间有上升 ,以 3天最为显著 ,TXB2 在实验后 12~ 36小时呈节段性升高。结论  GMP- 140增高是 SAH发生后脑缺血和神经组织受损后共同激活血小板的结果 ,GMP- 140的增高与迟发性血管痉挛及 SAH后的继发性血管损害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