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放射线对恶性肿瘤的复发起预防作用,但长期大剂量放射治疗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害,因此如何预防及治疗放射线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目的:观察放射治疗对大鼠咬肌组织的损伤情况及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咬肌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用直线加速器对 Wistar 大鼠咬肌组织进行照射,总剂量40 Gy ,照射后将重组质粒pcDNA4-HisMax-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及空质粒分别转染至大鼠咬肌区.于治疗结束后2周行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在光镜下观察大鼠咬肌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放疗损伤组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重组质粒基因转染后咬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放疗损伤组、空质粒转染组及正常对照组.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促进放射治疗后咬肌组织血管的生成,从而促进放疗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发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软骨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具有强烈的促血管增殖作用,但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建立胫骨干骨折模型后实验组动物即刻在骨折断端注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0.1μ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日1次。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骨痂组织的早期即可见大量软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并且两者表达的高峰期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延长,有效缩短了两者表达高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提示局部注射外源性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能增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并能改变两者的表达高峰期进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特异性促内皮细胞分裂原的作用,可促进新生血管生长,其受体在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有待观察。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大鼠脊髓组织的表达与分布。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材料:选用10只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180~200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试验中心提供。免疫组化一抗购于SantaCruz公司,二抗三抗均购于北京中山公司。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试剂盒为Promega产品,Trizol试剂购于Invitrogen公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体(1∶400,Santa Cruz Biotechnolog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引物由北京奥克公司设计。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武汉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完成。①脊髓前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检测:100g/L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大鼠,取腰4~6段脊髓入固定液中4℃固定过夜,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约5μm厚,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分布。②脊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检测:取5只大鼠,各取腰4~6段脊髓组织50mg,离心,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总RNA含量,对合成得到的cDNA进行PCR扩增,取10μLPCR产物在20g/L琼脂糖凝胶上电泳,0.1mg/L溴乙锭染色,紫外灯下观察记录结果并照相。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上扫描定量,读取各条带的灰度值,以β-actin条带的灰度值为1,其它目的片段灰度值与其相比较,记录灰度比,分析目的片段的表达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脊髓前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的表达分布。②脊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检测结果。结果: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两种受体蛋白在大鼠正常脊髓组织的微血管均有表达,并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更主要的表达于脊髓运动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周边白质中的神经纤维。②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扫描结果示正常脊髓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含量明显高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的含量(0.874±0.222,0.486±0.181,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两种受体共同作用促进脊髓微血管的形成,维持神经内环境的稳定;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发挥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于神经生长因子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再生坐骨神经中血管形成的剂量效应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二四医院神经内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材料: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2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50g。硅胶管(上海新亚医用橡胶厂出产);神经生长因子(美国Sigma公司)。方法:实验于2003-08/2005-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完成。实验分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50,100,500ng神经生长因子组,每组8只。实验干预:切除大鼠后肢坐骨神经,造成10mm缺损,用单通道的硅胶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在桥接管内给药。生理盐水组注入5μL生理盐水。50,100,500ng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入20mg/L的神经生长因子2.5,5,25μL。实验评估:在第30天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大鼠再生坐骨神经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CD34、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trkA的表达,并作形态计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神经再生普通病理及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神经再生病理切片结果:术后30d的坐骨神经近远端完全连接,硅胶管内坐骨神经粗壮程度为:500ng神经生长因子组>50ng、100ng组>生理盐水组。各神经生长因子组再生的坐骨神经的纤维数目和排列规则程度要好于生理盐水组,术后30d可见明显的血管生成。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种不同剂量的神经生长因子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4种抗原的表达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500ng神经生长因子组4种抗原的表达与100ng和50ng神经生长因子组比较增加(CD34:94.2±6.4,74.2±10.9,77.0±11.0;vWf:116.2±20.0,72.0±13.1,68.0±9.7;TrkA:105.4±10.6,57.8±11.5,58.8±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89.0±3.0,48.6±7.4,35.2±2.9;P<0.05或P<0.01)。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再生周围神经的血管生成,且具有剂量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神经生长因子促进trk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的药物实验研究,观察丙戊酸钠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11在武汉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采用清洁级SD大鼠36只,行右坐骨神经横形切断后即刻原位吻合术,制成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丙戊酸钠组、对照组、维生素组。分别在给药后4,8,12周以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nervefunctionindex,SFI)、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和坐骨神经轴突计数(sciaticnerveaxoncounting,NAC)为观测指标,判断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结果:①术后4,8,12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结果:丙戊酸钠组分别为-74.75±1.55,-67.41±2.21,-55.29±0.82,明显好于对照组-84.60±2.00,-79.43±0.72,-73.41±0.94和维生素组-77.15±0.90,-73.55±0.92,-63.48±0.57(P均<0.05)。②再生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检测结果:丙戊酸钠组分别为(2.19±0.13),(1.97±0.28),(1.61±0.73)ms,明显好于对照组(3.10±2.11),(2.62±1.79),(2.58±0.16)ms和维生素组(2.64±1.94),(2.59±0.67),(2.54±0.09)ms(P均<0.05)。③术后12周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丙戊酸钠用药组(152.33±7.88)个/视野优于对照组(116.08±12.63)个/视野和维生素组(136.42±11.41)个/视野(P均<0.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恶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 ,已知有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参与了血管形成的调控 ,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可能是最关键的刺激因子。而VEGF的生物学效应是通过其特异性的膜受体介导实现的 ,迄今发现VEGF有三种受体 :VEGFR 1、VEGFR 2、VEGFR 3。它们在血管生成中的调节作用和以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研究 ,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这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VEGF受体特异性地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本文就VEGF的分子特征、VEGF受体及信号转导、VEGF及受体的表达调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背景:坐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方法多样,但由于坐骨神经解剖和功能上的特殊性,神经功能的恢复仍不理想.目的:观察局部应用纤维蛋白凝胶携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损伤坐骨神经组织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Wistar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切断,神经两断端原位缝合,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然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坐骨神经切断处外膜内、外注射纤维蛋白凝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体;对照组于同处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质粒.于用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神经功能指数检测、电生理检测(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与结论:两组动物伤口均为一期愈合.实验组用药后1周有6只出现足底溃疡伴肌萎缩;对照组有5只出现足底溃疡.实验组4周时,纤维蛋白凝胶基本被吸收;8周时完全吸收;12周时,神经外形基本正常.对照组4周时,神经轻度充血、水肿;8周时,神经无水肿,与周围组织见少量粘连;12周时,神经周围见瘢痕形成.实验组4,8周的神经功能指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12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纤维蛋白凝胶可以作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载体,纤维蛋白凝胶携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给药可以促进损伤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皮瓣抗感染中的作用机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微循环及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4在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选用60只SD大鼠,制作背部6cm&;#215;4cm任意皮瓣的动物模型。术中VEGF组每个皮瓣局部注射VEGF1.0μ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即刻注射绿脓杆菌。结果:①术后第5天VEGF组白细胞吞噬指数0.12&;#177;0.02较生理盐水组0.08&;#177;0.03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84,P&;lt;0.05);细胞内杀菌率VEGF组(78.58&;#177;1.63)%较生理盐水组(36.17&;#177;2.31)%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21,P&;lt;0.01)。②术后第11天VEGF组皮瓣存活面积为(66.06&;#177;5.05)%较生理盐水组(50.15&;#177;4.46)%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469.P&;lt;0.01)。③同一时相内肉眼及光镜观察,VEGF组皮瓣各段的病理改变较轻,真皮层发现较多毛细血管,炎细胞浸润较少。一术后第11天白细胞介素1β(IL-1β)阳性细胞数VEGF组皮瓣(18.42&;#177;4.21)/HP较生理盐水组皮瓣(29.63&;#177;4.65)/HP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650,P&;lt;0.01)。皮瓣在100倍镜视野计算血管密度VEGF组(35.64&;#177;5.41)/cm^2较生理盐水对照组(16.42&;#177;4.13)/cm^2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931,P&;lt;0.01]。结论:VEGF能改善皮瓣微循环、促进血管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任意皮瓣成活、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大鼠皮瓣,对皮瓣早期断蒂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9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动物实验中心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目的组.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所有实验大鼠背部设计2cm&;#215;6cm随意皮瓣,蒂位于髂脊水平。皮瓣形成后,术时即刻将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溶液(目的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溶液(荧光蛋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溶液(空白对照组)1mL注射到大鼠皮瓣内,给药后即刻以3-0丝线原位缝合,继续单笼饲养。所有实验大鼠皮瓣4d后断蒂,断蒂后7d观测皮瓣存活面积,取皮瓣远端存活区组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表达情况,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血管密度。 结果:①断蒂后7d,所有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皮瓣存活区与坏死区已经明确。②皮瓣存活率、皮瓣血管断面密度目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皮瓣存活率:目的组为(98.8&;#177;1.5)%,荧光蛋白对照组为(78.3&;#177;2.5)%,空白对照组为(79.2%&;#177;2.4)%;皮瓣血管断面密度:目的组为(49.6&;#177;6.3)个/高倍视野,荧光蛋白对照组为(37.5&;#177;3.0)个/高倍视野,空白对照组为(39.5&;#177;3.0)个/高倍视野,P〈0.05],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组均可见棕黄色颗粒沉积,目的组比对照组染色深。④组织学观察,目的组皮瓣真皮、肉芽及肌肉中可见大量毛细血管,而对照组较少。 结论:应用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大鼠皮瓣具有促进皮瓣早期断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神经生长因子对挤压伤坐骨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不仅是维持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分化、存活的基本的生长因子,而且在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NGF肌注对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后神经再生恢复以及功能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重复观察测量,探索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的新药评价中心.材料实验于1999-07/2000-03在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新药评价中心完成.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00~250 g,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NGF高、中、低剂量组,正常对照和模型对照组.距坐骨切迹远端6 mm处钳夹坐骨神经,使产生-4 mm宽的挤压伤.NGF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NGF 8,4和2μg/kg(1.6×103,8×102和4×102 IU/kg)药物,肌注1次/d,连续56 d.主要观察指标①手术后的不同时间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1ocities,NCV)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②组织形态学评价.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在35,56 d,中剂量组在35 d的NCV均显著加快(t=2.32~5.14,P<0.05~0.01);高、中、低3个剂量组在手术14 d后的SFI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29~6.28,P<0.05~0.01),且高剂量组恢复较明显,至56 d各剂量组SFI各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组织形态学显示,NGF治疗组神经髓鞘、轴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模型组髓鞘出现脱失,细微结构不清晰,许旺细胞变性坏死.结论NGF对大鼠坐骨神经受损部位的神经髓鞘及轴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促进其神经纤维的再生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背景:实验证明周围神经损伤时,轴突的变性与神经元凋亡都与Ca2+的超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目的:利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观察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联合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协同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2008-11在辽宁医学院手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同系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质量220~260 g;维拉帕米为辽宁卫星制药厂产品,国药准字H21022847;神经生长因子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同系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在右侧梨状肌下缘5 mm切断坐骨神经后立即原位缝合造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①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腹腔注射维拉帕米4 mg/(kg·d),术侧腓肠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0.6 μg/d.②维拉帕米组:腹腔注射维拉帕米4 mg/(kg·d),术侧腓肠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③神经生长因子组:术侧腓肠肌注神经生长因子0.6 μg/d,并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④空白对照组:分别腹腔,肌注等量生理盐水.以左侧坐骨神经为正常对照.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周对各组再生神经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组织学观察及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术后12周,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足部溃疡的出现与愈合以及展抓反射出现的时间均早于其他各组.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恢复率分析表明: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维拉帕米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空白对照组.光镜和电镜下可见: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再生的神经纤维最多,轴突较为粗大.有髓神经纤维多,髓鞘完整,优于其他3组.神经纤维直径恢复率分析表明:维拉帕米+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维拉帕米组>空白对照组.结论:维拉帕米与神经生长因子对促进周围神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均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神经生长液促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中药-神经生长液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5组:神经生长液低、中、高剂量组,弥可保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坐骨神经夹伤模型,于术后每5d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nerveindex,SFI),术后第20天行电生理,组织学检测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术后5d时实验组(-72±9)与对照组(-79±8)间SF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58,P>0.05),10d时高剂量组(-60±9)和弥可保组(-61±7)优于对照组(-75±7)(F=5.1,P<0.05),15d和20d时低、中、高剂量组及弥可保组均优于对照组(F=6.83和9.92,P<0.05)。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最大收缩力检测,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记数、再生有髓纤维数、肌细胞截面积等指标神经生长液低、中、高剂量组及弥可保组均优于空白对照组(F=26.29,51.35,7.86,37.38,11.11,P<0.05)。超微结构观察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态、厚度、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变性纤维的数目少于对照组。结论神经生长液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有促进作用,但目前对不同用药方式的优劣性尚有争议。目的:观察鞘膜内与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兔坐骨神经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切断后再缝合,分别向兔鞘膜内或损伤局部注射30μg神经生长因子或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12周,鞘膜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损伤坐骨神经鞘膜增厚,神经纤维排列较整齐,与正常神经纤维差异不大;且其神经干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也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损伤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次之。说明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促进外周神经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功能,鞘膜内应用优于局部注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载体,观察其对肾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3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质粒pcDNA3.1(-),宿主菌DH5α,肾癌细胞株786-0.②实验过程:克隆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将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定向克隆于质粒pcDNA3.1(-)表达载体,酶切鉴定;转染人肾癌细胞,并分别命名为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和空载体组,未转染细胞命名为对照组;G418筛选阳性克隆.③实验评估: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结果:①成功构建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载体.②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受到抑制,明显低于空载体组和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P<0.01),空载体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没有受到影响.③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明显低于空载体组和对照组(P<0.01),空载体组和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④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细胞生长减慢,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减少,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细胞生长明显减慢.结论:成功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pcDNA3.1(-)反义基因表达载体,人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可明显降低肾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抑制肾癌细胞生长,为肾癌基因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1是血管形成过程中始动并且使之持续的重要因子,研究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大鼠脐静脉内皮细胞内单独或联合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1后,划痕实验和MTT检测对细胞迁移与增殖的影响,观察内皮细胞形态、活性、迁移能力。结果与结论:划痕实验显示单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时,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迁移无明显差异,单独促血管生成素1作用时,不仅不能增加细胞的迁移作用,反较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弱,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联合作用时,细胞迁移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强;MTT实验结果表明:单纯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促血管生成素1,均不能起到有效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促血管生成素1可有效促进增殖。结果可见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联合应用时,才能有效促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1是血管形成过程中始动并且使之持续的重要因子,研究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大鼠脐静脉内皮细胞内单独或联合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素1后,划痕实验和MTT检测对细胞迁移与增殖的影响,观察内皮细胞形态、活性、迁移能力.结果与结论:划痕实验显示单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时,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迁移无明显差异,单独促血管生成素1作用时,不仅不能增加细胞的迁移作用,反较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弱,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联合作用时,细胞迁移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强;MTT实验结果表明:单纯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促血管生成素1,均不能起到有效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促血管生成素1可有效促进增殖.结果可见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促血管生成素1联合应用时,才能有效促内皮细胞迁移与增殖,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促进实验性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迅速再生,使血栓形成减少,新生内膜厚度和管腔狭窄程度减轻。 目的: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基础上,观察局部转染VEGF基因对被扩张动脉内皮形成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11/2006—11在华中科技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微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高脂饲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20只模型兔随机分为对照和基因治疗组两组,每组10只。 方法:基因治疗缌利用球囊导管扩张左肾动脉开口上段腹主动脉并导入pcDNA3.0载体介导的hVEGF165,对照组导入空载体。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周MRI观察左肾动脉开口处上段被扩张腹主动脉的管腔面积。术后2,4周处死家兔取材,采用HMIAS-2000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观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比值,采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再生情况。 结果:利用球囊导管能成功转导pcDNA3.0/hVEGF165。基因治疗组术后2,4周管腔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比值小于对照组(P〈0.05);基因治疗组扩张血管内皮细胞再生在术后2周即完成,而对照组到4周才完成。 结论:转导pcDNA3.0/hVEGF165基因能够促进局部血管内皮化,明显减轻再狭窄程度及内膜增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