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采用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给予"马氏"特色牵拉滞针法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68.0%(x2=2.381,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4.0%,高于对照组56.0%(x2=4.667,P<0.05)。结论: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强,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总结了关于滞针牵拉改良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认为顽固性面瘫是风邪侵袭头面,致使颜面部经络受累,局部肌肉弛纵不收。滞针牵拉改良针法通过向右单方向搓捻针身,使针尖下组织向针身方向聚集,从而使到局部组织处于紧束状态,改善肌肉松弛无力的症状。从针刺补泻角度来讲,滞针法向右单方向搓捻和提拉的术式结构均以泻法为主,故能起到疏风泻邪,纠偏扶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口三针滞针牵拉法治疗顽固性面瘫面神经功能指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治疗顽固性面瘫口角歪斜的有效针刺手法。方法:将101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53例)。两组在针刺患侧攒竹、四白、颊车、牵正的基础上,同取患侧口三针(地仓、口禾髎、夹承浆),观察组采用滞针牵拉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刺法,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观察2个疗程后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FNFI均显著升高(均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率为87.5%(42/48),优于对照组的67.9%(36/53)(P0.05)。结论:口三针滞针牵拉法是治疗顽固性面瘫口角歪斜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华张丹夏铭蔚苏浩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21):2340-2344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马钱子外敷对顽固性面瘫患者面神经麻痹症状及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1月—2020年1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60例在针刺基础上联合马钱子外敷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症状(抬额受限、皱眉受限、闭... 相似文献
5.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多由经脉失养,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经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2002年至2004年,笔者收治一些病程较长的难治性面瘫,用透刺滞针牵拉配合面部刮痧治疗收到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透刺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透刺电针加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32例,并与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面瘫后遗面肌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面瘫后遗面肌挛缩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面瘫后遗面肌挛缩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正>Bell's面瘫,亦称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炎,相当于中医学的面瘫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采用电针治疗Bell's面瘫,特别是尽早采用电针治疗,往往可以取得显著的疗效。笔者对采用电针进行治疗的Bell's面瘫患者面神经分支所支配的相应部位的运动功能恹复情况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调督和胃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方法:8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用调督和胃针法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F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H-B面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督和胃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14.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本病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络,气血痹阻所致,为风中经络,属中医学口僻、口眼斜范畴.对此,笔者运用针灸疗法配合面神经功能训练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0例患者均为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我院针灸理疗科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均符合Bell麻痹疾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5~74岁;病程1~10天.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5.
面神经干注射疗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一种新的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方法:运用面神经干注射疗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2例。结果:2例患者面部症状、体征消失,临床痊愈。结论:面神经干注射疗法能有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FDIS)]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FDIP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FDIP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DIS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改善FDIS评分方面稍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浮针联合田七口服液治疗顽固性面瘫,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脉冲针灸治疗仪电针治疗结合艾条灸及穴位贴敷治疗,共治疗3疗程。结果:治愈38例,治愈率63.3%;好转21例,好转率35.0%;无效1例,无效率1.7%,总有效率98.3%。结论:电针结合穴位贴敷是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滞针提拉法对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面部残疾指数(FDI)、Sunnybrook面瘫分级系统(SFGS)评分和面部表面肌电图(sEMG)的影响。 方法 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基于Excel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滞针提拉法治疗,两组治疗前后行sEMG、FDI和SFGS评估,比较各评估结果和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治愈6例(23.1%),总有效25例(96.2%),平均疗程39.81±4.73天;对照组治愈1例(3.7%),总有效24 例(88.9%),平均疗程41.80±1.00天。两组治愈率、疗程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在提高额睑肌、颧肌、口轮匝肌患健侧波幅比值和FDIP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 < 0.05)。SFGS重复测量分析示: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面瘫症状(F = 269.742,P = 0.000),观察组对面瘫症状的改善作用随时间变化趋势优于对照组(F =3.521,P = 0.022)。 结论 在普通针刺手法基础上,施以滞针提拉法可进一步提高顽固性面瘫治愈率,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观察组给予电针结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2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每周治疗6 d后休息1 d,治疗1个疗程后参照House-Brackm 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及Sunn...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观察颊针结合点刺放血治疗顽固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06月至2019年06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市中医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中医医院就诊的90例顽固性面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颊针结合点刺放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面部残疾指数( FDI) 量表评分及House-Brackmann分级变化。结果:经相应治疗后,观察组额纹消失、口角歪斜、舌味觉消失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面部残疾指数 ( FDI) 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另外,观察组治疗后的House-Brackmann分级明显较对照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颊针结合点刺放血可明显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面部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