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发现输入黑热病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吕XX,男,27岁,广西陆川县人。2007年11月1日在广州首次发病,出现发热、畏寒、出汗、头晕、咳嗽等症状,曾在当地某家医院就诊(诊断和治疗情况不详)。因病情反复,12月6日回到原籍的一家诊所输液治疗3d,12月9日到南宁就医,入住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治。  相似文献   

2.
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脾进行性肿大)贫血等。我院于2005年5月-8月收治2例黑热病患儿,骨髓检查发现巨噬细胞胞浆内及细胞外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赵红光 《农垦医学》2011,33(3):286-287
目的:探讨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常见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异常改变。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2006年12月收住我院的6名患者。结果:6名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常合并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经骨髓涂片检查找到杜氏利什曼原虫。结论:新疆南疆流行区黑热病常年散发,应引起注意,防止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黑热病误诊、漏诊病例的分析,探讨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对黑热病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3年我院确诊的3例黑热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在外院误诊、漏诊,转诊我院后行骨髓细胞形态检查而及时得到确诊.结果 3例行骨髓穿刺检查,在网状细胞内及骨髓细胞间发现大量利什曼原虫,确诊为黑热病,及时转诊行专科治疗.结论 黑热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细致的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对该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一例黑热病患者骨髓内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其基本结构与其他利什曼原虫相似,但虫体大小、膜下微管数及膜下微管中心间距有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6.
病例资料患者,男,35岁,为明确肝脏长大原因而入院。11年前患者发现感染乙肝,1年前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25d前,患者为明确肝脏长大原因而入华西医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慢性病容,巩膜轻度黄染,右侧胸锁关节下见一蜘蛛痣,双侧腋窝及双侧腹股沟扪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质软,活动度可。腹部外形正常,腹壁软,右侧腹壁下可扪及质韧肝脏,脐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右侧腹部可扪及巨大包块,考虑为肿大的肝脏,肝脏肋下约8横指。  相似文献   

7.
向春道 《四川医学》2003,24(10):1090-1090
患者 ,男 ,2 1岁。发病前曾去过新疆等地。因发热 ,没精神 ,全身水肿并疼痛 ,腹胀 ,头发脱落入住我院内一科。查体 :T 36 3℃~ 4 0 2℃ ,头发稀少 ,全身凹陷性水肿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肝肿大肋下 8cm ,脾肿大肋下 10cm。化验 :Hb 5 0g/L ,WBC (0 95~ 1 3)×10 9/L ,血清蛋白电泳 :A占 2 2 %,γ占 5 3%,麝香草酚浊度 >2 0麦氏单位 ,白蛋白 15g/L ,球蛋白 5 5g/L。经排除白血病、疟疾、伤寒等疾病 ,考虑黑热病。检验 :从周围血中查找利杜体。用瑞姬染色法对血片染色 ,油镜检查。但未发现阳性结果。改作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同法…  相似文献   

8.
湖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以白蛉为传播媒介所引起的地方性传染性寄生虫病,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目前我国北方省份仍有少量散发病例,在长江以南地区尚没有黑热病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物资和人员的全球化流动,黑热病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以及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现将湖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确诊病例合并败血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黑热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病原学检查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近年黑热病发病例数有所上升,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1996~2001年共收治黑热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分布遍及亚、非、欧、美各洲,我国建国前在长江以北16个省、市、自治区的广大农村有流行,1958年在我国范围内已接近消失.  相似文献   

11.
王旭  余华  陈帮伟 《四川医学》2003,24(10):1012-1012
患儿 ,男 ,5岁。因面色苍白 ,伴神萎 ,纳差 ,乏力 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 :T 36 6℃ ,P 90次 /min ,R 2 0次 /min ,体重 2 0kg。急性病容 ,面色苍黄 ,神稍差 ,无发绀。双肺呼吸音稍粗 ,无明显干湿音 ,心音有力 ,律齐。肝肋下未扪及 ,脾肋下 5cm ,质中 ,缘钝。血常规 :WBC2 9× 10 9/L ,RBC 2 87× 10 12 /L ,Hb 72g/L ,PLT 82×10 9/L。B超提示脾肿大 ,有占位性病变 ,骨髓穿刺提示缺铁性贫血 ,CT示脾大 ,脾内多个结节状低密度实质性占位 ,提示淋巴瘤可能。经儿科、血液科及肝胆外科会诊 ,诊断脾亢 ,脾恶性淋巴瘤 ,于 2 0 0 1…  相似文献   

12.
作者首次报道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黑热病患者血清内循环抗原获得成功。发现硝化纤维滤膜可以较好地吸附该循环抗原,再与高滴度McAb C-2结合及 ELISA显色(McAb-AST)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对20例确诊黑热病患者血清的试验结果,19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95%。正常人对照、间日疟及吸虫患者均显阴性反应。检测结果说明本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都很好,方法简易可行,对我国黑热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唐光敏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129-130,133
黑热病(kala-azar)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a)引起、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明显增高。在非疫区由于认识不足,常引起误诊。  相似文献   

14.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我国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病程长,早期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症状轻而不典型,早期误诊率高,病后3~6个月典型病症逐渐明显,临床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鼻衄、齿龈出血,脾脏进行性肿大,全血细胞数减少,血浆球蛋白升高,少数患者出现皮肤损害与单纯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调查患者本人及住院资料.结果 该病例最后确诊为黑热病输入性病例.结论 及时确诊及早治疗病人,对黑热病病人是关键,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黑热病1例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系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据报道,1958年我国基本上消灭了黑热病。山西省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2008年3月25日偶遇1例黑热病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84年11月月在西安召开了全国黑热病防治科研协作会议。会上交流了近年来黑热病防治研究概况和成果。黑热病在我国已于50年代末期基本消灭,但在对黑热病和媒介白蛉的监测工作中,山东、江苏等黑热病老疫区,发现了过去罕见的黑热病侏儒症及皮肤粘膜利什曼病。黑热病侏儒症多是由于幼年时代患黑热病,但未能进行及时地彻底治疗,而使病情长期拖延,并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长和发育,成为侏儒症。当查清病因,彻底治疗后,仍可迅速生长发育,出现第二性征,并可结婚、生育。皮肤粘膜利什  相似文献   

18.
黑热病(Kala.ag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是由杜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经白蛉(Phlebotomus species)传播所致人兽共患的一种慢性寄生虫性疾病.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疾病之一.本文综述了人与宠物犬共患的黑热病的诊断与防控研究进展,为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用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又一次对30例黑热病患者作血清循环抗原检测,以研究对疗效考核的价值,其中5例作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比较,血清循环抗原转为阴性反应者一例,由强阳性转为中度阳性及持续呈阳性者各2例,均与患者临床表现及原虫查获情况吻合。另25例经锑剂一疗程后一年左右用本法测检,13例呈阴性,12例呈中度或弱阳性反应。251例正常人及结核等传染病患者均呈阴性,无假阳性出现。说明本法特异、敏感,并进一步证实了对黑热病的疗效考核有价值,且方法简易可行,易为病人接受。提示可望取代骨髓涂片检查。  相似文献   

20.
黑热病1例     
患者,男,36岁,农民.因畏寒、发热1个月,鼻衄1次,于2004年10月27日入院.人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T>39℃),在院外治疗无好转,体温反复波动在37.0~39.0℃之间,同时伴乏力、腹胀、心悸、头昏、进行性消瘦.入院前1d,出现鼻衄1次,量约300ml,于是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