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22例黑热病患者临床资料,提高黑热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黑热病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及转归。结果:黑热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为黑热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葡萄糖酸锑治疗有效。结论:黑热病误诊率较高。骨髓涂片或活检,查找立什曼原虫,结合39ku蛋白重组抗原(rk39)检测,能正确作出诊断。葡萄糖酸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黑热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病原学检查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近年黑热病发病例数有所上升,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1996~2001年共收治黑热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黑热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检出患者体内存在无鞭毛体~([1]),但有时由于所得的材料含虫量较少,骨髓等涂片检查往往为阴性,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为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和诊断率,常采用体外培养法培养出前鞭毛体后再进行涂片,染色。所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标本是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程中必须观察的重点内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标本通常用姬氏染色,鞭毛着色需要较长时间,课上操作费时。本文比较了3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用骨髓检查和rK39试纸条2种不同方法对于临床黑热病现症患者检测的效果.方法:以rK39试纸条样品带区出现红色条带为阳性,骨髓检查中查到利什曼原虫为阳性,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对诊断黑热病的效果.结果:检测病例372例.354例做骨髓检查,阳性254例(阳性率(71.75%),阴性100例,未做18例(rK39均阳性);做rK39检测125例,阳性110(阳性率88.0%),阴性15(骨髓检查阳性13例);骨髓+rK39均做107例,双阳性51例,双阴性2例,骨髓阳性,rK39阴性13例,骨髓阴性,rK39阳性41例.结论:两种方法单一阳性检出率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说明rK39试纸条法在诊断黑热病中更具有优势,该法快速、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费用相对低、患者痛苦小,更适于黑热病的诊断.骨髓检查做为病原学检查,是确诊实验,两者结果应互为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现阶段新疆喀什地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比较PCR和ELISA检测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效能。方法选取2009年9月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流行严重的1县3乡四个调查点,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帮助下,采集黑热病患者及其家属和邻居的血液样品,分别编号,每份血样分抗凝血和非抗凝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利什曼原虫特异性抗体;用两组PCR引物RV1、RV2和K13A、K13B检测血样中利什曼原虫特异DNA片段。结果PCR法阳性检出率为82.67%,ELISA法阳性检出率为69.33%。结论现阶段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感染率仍然颇高,尤其表现在与患者密切接触的的患者家属和邻居;PCR是检测无症状感染较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黑热病误诊、漏诊病例的分析,探讨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对黑热病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3年我院确诊的3例黑热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在外院误诊、漏诊,转诊我院后行骨髓细胞形态检查而及时得到确诊.结果 3例行骨髓穿刺检查,在网状细胞内及骨髓细胞间发现大量利什曼原虫,确诊为黑热病,及时转诊行专科治疗.结论 黑热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细致的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对该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8~2013年绵阳市404医院收治住院的18例黑热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黑热病均为输入性病例,年龄为(35.6±10.0)岁,男女性别比2.6:1,大部分为农民。实验室诊断15例,临床诊断3例。发病到诊断时间平均19d。16例为首次诊断,2例为第二次诊断。所有病例均有发热、脾肿大和贫血。血细胞三系均降低者占83.3%,血浆球蛋白升高者占88.9%,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阳性率为68.8%,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查阳性率100%。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治愈率为88.7%。结论黑热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遇有从黑热病流行区返回人员,临床医师要高度警惕黑热病的发生,应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及时诊断并进行病原学治疗及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潘杰锋  吴虹  王冬霞 《农垦医学》2001,23(4):269-270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经白蛉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复杂 ,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削瘦 ,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 ,易与一些发热性疾病和血液性疾病相混淆。我院误诊 3例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例 1 ,男性 ,39岁 ,因间断性发热 1周入院。查体 :体温 39 0℃ ,皮肤无出血点 ,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肝触诊不大 ,脾肋下 1cm。血常规 :白细胞 3.7× 1 0 9/L ,中性粒细胞 0 62 ,淋巴细胞 0 38。血小板1 30× 1 0 9/L。肺部拍片无异常。初步诊断 :伤寒。经氨苄青霉素、氟哌酸等治疗 1周 ,病情无好转 ,行骨髓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9.
对4株分离自甘肃、山东及陕西流行区黑热病患者及1株分离自北京郊区流行区的一只貉的利什曼原虫,应用同功酶电泳方法进行初步鉴定,分别属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及婴儿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服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某些局限性,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正被用于诊断内脏利什曼病。作者进行了一项为期8a的单中心对比性研究,即分别采用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如血清血检测、显微镜检测和培养等)和特异性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和骨髓中内脏利什曼原虫。研究对象包括594例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成人和小儿)和与血液学改变/肝脾肿大有关出现发热症状的免疫功能缺陷病人。通过外周血PCR反应直接获得感染原虫的滴度,然后对扩增的样品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毛莲  李新梅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2):127-127,131
目的 探讨婴儿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 对本科2006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婴儿黑热病24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1例因病情危重家长放弃抢救,自动出院.23例通过治疗获得临床痊愈.结论 婴儿黑热病临床特点是:(1)潜伏期短;(2)易误诊;(3)病情重,多有合并症;(4)脾脏肿大出现早;(5)rk39和(或)单克隆抗体检测阳性;(6)对锑剂敏感.掌握婴儿黑热病的临床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尽早诊断和治疗,是减少婴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光敏生物素标记k-DNA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结果表明,在前鞭毛体数为10~4~10~5时,此法能显示出利什曼原虫不同的种和株间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发现采自国内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不同的地区的虫株间k-DNA 在同源程度上存在差异,但用传统分类法则无法加以鉴别。此法为快速、简便地鉴定利什曼原虫及诊断黑热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黑热病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rk39试纸条(Dipstick)对临床黑热病现症患者的诊断效果,为现场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病原学检查结果或特效药物治疗效果为依据,判断rk39试纸条检测黑热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接受rk39试纸条与病原学2种方法检查的83人中,均为阳性者56例,阴性4人,两者符合率为100%(56/56);单一显示rk39试纸条阳性23例;病原学与rk39试纸条阳性率分别为70.89%(56/79)、100%(79/79)。而未做病原学检查的51人中,rk39试纸条阳性12例。对单一显示rk39试纸条阳性35例,用锑剂治疗有效或治愈。证实都是黑热病。结论采用rk39试纸条诊断黑热病现症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达100%。与病原学相比,rk39试纸条法快速、简便、敏感和特异性高,适于在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的基因分析与同源性。方法:以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为探针,与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进行Southem杂交,确定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该基因的变化,并将该基因序列测定后,进行DNA序列数据库检索,分析其同源性,并进行数据库登记。结果:杜氏利什曼原虫不同地域株及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中均含有该基因,并且无明显定位变化,整个基因在DNA数据库中无完全DNA同源序列,在GenBanK中的序列号为3280。结论:该抗原基因是利什曼原虫保守基因。  相似文献   

15.
赵红光 《农垦医学》2011,33(3):286-287
目的:探讨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常见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异常改变。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2006年12月收住我院的6名患者。结果:6名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常合并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经骨髓涂片检查找到杜氏利什曼原虫。结论:新疆南疆流行区黑热病常年散发,应引起注意,防止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利什曼病的误诊,并对如何降低其误诊率进行探讨。方法检索1997年1月至2009年12月Cochrane图书馆、PuMed数据库、BMJ Group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及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依据WHO EB118/4及我国WS 258-2006关于利什曼病的诊断标准和要求纳入筛选文献,提取原始研究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性系统评价,并探讨如何降低利什曼病的误诊率。结果共纳入65篇中、英文文献,按误诊的病例数计算误诊率为39.68%,被误诊为67种不同的疾病,各项实验室检查合并分析,总阳性率为89.60%,灵敏度99.59%,特异性97.06%,阳性结果预期值99.67%,骨髓涂片查原虫与血清免疫学(抗体)检测比较,骨髓检测阳性率较其低但特异性更高,两者的异质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所有误诊病例确诊后经抗黑热病治疗痊愈率达93.00%。结论利什曼病临床表现虽无特异性,但实验室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很高,对利什曼病的临床特征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未能及时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查和实验室人员识别能力欠缺是导致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提高临床医师和实验室人员对该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及时完善各项实验室的检查是降低其误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鉴定。方法采集病例外周血制作滤纸血样和血涂片。血涂片染色后镜检,同时进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RDT)检测,滤纸血样进行PCR,PCR扩增片段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Blast分析。结果 RDT检测提示非恶性疟的疟原虫阳性,血涂片镜检可见卵形疟原虫。PCR扩增出大小为880 bp的卵形疟特异条带,Blast分析显示与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的cox3部分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4%。结论依据RDT、镜检、PCR和序列分析等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其流行病学资料,该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确诊为贵州省首次由境外输入的卵形疟病例,且感染的疟原虫虫种是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深圳市1例境外输入性2岁幼儿感染三日疟病例进行病例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开展病例个案的流行病学调查,对血样进行涂片镜检,多重PCR扩增检测疟原虫核糖体DNA(r DNA),将PCR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BLAST软件比对分析。结果该患儿于2015年8月被家人带往尼日利亚探亲,9月中旬回国,11月初出现反复发热,退热时伴大汗等症状,初步诊断为疟疾并住院治疗。血涂片镜检可见典型的三日疟原虫形态。多重PCR扩增出与三日疟原虫预期一致的特异性条带。PCR产物大小为412 bp,与Gen Bank数据库中国外报道的9株三日疟原虫同源序列比对的一致性均为99%。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确诊该2岁幼儿为一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血片镜检与核酸检测分析证实为三日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于1980年在北京郊区密云县山区黑热病流行区进行黑热病动物储存宿主的调查,共检查野生动物89只,其中包括獾15只,貉5只、各类松鼠71只,野山鼠6只,野兔1只,以及家犬28只,以上动物均进行了解剖(检查肝脾等脏器)或骨髓穿刺检查。我们在一只貉的骨髓涂片中找到少量典型利什曼  相似文献   

20.
骨髓穿刺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骨髓细胞学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有重要诊断意义,骨髓涂片可发现黑热病和疟疾的病原体,骨髓液的细菌培养对伤寒及其他败血症较血培养可以获得更高的阳性率[1].但因骨穿针比较粗大,容易引起患儿恐惧,家长也有顾忌,往往需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才能得到家长及患儿的配合.我们自1990年以来,用8号头皮针代替传统的骨穿针行腰椎棘突穿刺84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