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胃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2014—2022年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共纳入69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采集患者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四诊信息(包括症状、舌象和脉象)等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自身免疫性胃炎证候分布规律。结果:共收集到35个症状因子及17个舌脉因子进行分析,排除频率<5%的症状因子,共纳入15个症状因子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公因子。将纳入因子分析的15个症状及10个舌脉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因子分析结果、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证候类型,可将本病的证候分为4个类型: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不和、阴虚血瘀。在此4个证候类型基础上,将上述因子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归纳为脾胃虚弱型23例(33.33%),脾胃湿热型17例(24.64%),阴虚血瘀型16例(23.19%),肝胃不和型13例(18.84%)。结论: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证候可分为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不和、阴虚血瘀4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2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CAG患者的基本情况、辨证分型以及电子胃镜的结果和病理结论进行分析统计,以Logistic回归分析的手段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岭南地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特征、中医证候规律,为制定及优化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2年10月-2010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消化科住院的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资料从人口学信息、中医证候及证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男性475例,女性118例,男女之比为4.03∶1;年龄最大92岁,最小18岁,平均(52.94士13.19)岁,30~69岁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的高发年龄;病程从1天(既往未做相关检查,初次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到50年不等,平均(11.68士10.40)年;肝功能代偿期患者96例,占16.19%,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497例,占83.81%。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常见症候有20余种,最常见的症状有乏力、腹胀、双下肢浮肿、身目黄染、口干口苦、胁痛、纳差、眠差、小便黄、便溏等,其中疲倦乏力、腹胀出现频率最高。单纯证型共11个,复合证型15个,辨证属于单纯证型的患者共190例(32.04%),属复合证型的患者共403例(67.96%)。前10位的中医证型分别是(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热伤胃络型〉肝郁脾虚型〉(脾气亏虚,湿浊中阻)型〉湿热瘀结型〉(脾气亏虚,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湿瘀互结)型,其中6个(6/10)属复合证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男性发病率高、年龄偏大、病程较长、住院次数较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从临床证候来看,湿、热、瘀、虚是其主要的病变特点,其主要的中医证型多以复合证型为多见,(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等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这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变阶段、病机以及发病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心悸为临床极常见症状,见于现代医学各种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目前心律失常的证候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对其客观化、标准化研究进行了探索。证候研究是开展中医证候客观化的关键环节,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桥梁,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系疾病的研究。本文从室性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证候分布以及辨证指标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以深层研究室性心律失常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肾病证候特征。方法采用临床流调学方法,并运用聚类的统计方法,对大样本的冠心病合并心肾病专家调查问卷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5个阶段证候特征。结果 1冠心病合并肾病1期:气虚湿滞证、脾肾两虚,风水相搏证;2冠心病合并肾病2期:风水袭心,阴水泛溢证、心肾两虚,蕴湿酿浊证;3冠心病合并肾病3期:脾肾气虚,湿邪内阻证、肾虚水停,湿毒瘀滞证;4冠心病合并肾病4期:心肾气亏,水阻络滞证、湿浊上泛,血络瘀滞证;5冠心病合并肾病5期:脾肾虚衰,水气凌心证、阳微血瘀,湿毒蒙神证。结论冠心病合并肾病证候随病情的发展不断变化,气虚、阴虚为本,气、火、痰、瘀等病理因素贯穿发病各个阶段,冠心病合并肾病1期主要涉及心、肝、脾三脏,以阳虚内热、气虚不足为主。冠心病合并肾病2期主要涉及心、肝、脾、胃,以热邪、痰浊、血瘀为病理因素,兼有气阴耗伤表现。慢性并发症期主要涉及心、脾、肾脏,气血衰败,阴阳两虚,兼有血瘀、痰浊。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候与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关系。[方法]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痰湿证及脾胃湿热证3组,采用放免法检测3组胃黏膜促胃液素(Ga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胃黏膜辅助T淋巴细胞(CD4)和抑制T淋巴细胞(CD8)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脾胃虚弱证比较,脾胃湿热证Gas明显升高(P<0.05),脾虚痰湿证也显示了升高的趋势;脾虚痰湿证CGRP明显升高(P<0.05);脾虚痰湿证和脾胃湿热证CD4明显升高,该两组之间及其他各组之间CD8无明显差异。[结论]胃黏膜神经内分泌、T淋巴细胞免疫在慢性胃病及其不同证候的发展形成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 回顾性对81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进行诊断,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其重叠综合征(OS)的临床、血液化学及病理特点.结果 81例患者中,女性占91.4%;总体误诊率为45.7%,OS漏诊率为96.7%,初始诊断为肝硬化者60.5%(49/81),其中37%(30/81)为失代偿期肝硬化.AIH组18.2%(6/33)以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病,明显高于PBC、OS组,3组患者症状、体征基本一致,AIH、OS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明显高于PBC组(Z=6.411,P=0.041;Z=7.980,P=0.019;X2=11.951,P=0.003),PBC、OS组患者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及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Z=37.327,P=0.000;Z=12.929,P=0.002;Z=16.722,P=0.000;Z=6.695,P=0.035;X2=31.219,P=0.000).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误诊率高.AIH、OS患者氨基转移酶升高明显,ANA阳性率高,PBC、OS患者GGT、ALP升高明显,血脂代谢障碍,AMA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现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研究文献中中医证候规律的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并阅读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证候类型和辨证依据等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检索出的78篇文献中,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7篇,所涉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型共20种,排名在前6位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34.85%)、肝肾阴虚(27.82%)、湿热瘀血(6.69%)、湿热蕴结(4.23%)、脾胃气虚(3.87%)和湿滞血瘀(3.52%);证候分型要素共14个,排名前6位的分别为脾虚(40.49%)、肝郁(39.43%)、肝阴虚(31.34%)、肾阴虚(31.34%)、瘀血(25.70%)和湿热(17.25%)。结论中医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论文水平较低,分型依据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按临床诊断标准尚不够条件但根据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可以确诊为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其与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相关性,以充实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理论。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5例研究对象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其与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直视下观察)、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相关性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①肝脏大体形态改变在各证候要素中具体分布为:瘀(76.0%)>郁(72.0%)>脾虚(60.0%)>湿(48.0%)>热(36.0%)>阴虚(4.0%)>阳虚(0%)=其他证候要素(0%)=无证可辨(0%);②肝脏组织炎症程度分级多分布在G1、G2,瘀以G1、G2为主(G1占52.6%,G2占31.6%),郁以G1为主(占61.1%);③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主要为S4,部分未达到S4(即组织学诊断尚不能确立肝硬化);在证候要素瘀中S4占78.9%,在证候要素郁中S4占72.2%;④此期患者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80.0%为小结节。结论:本研究中,①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以瘀、郁为主,G1、G2为其主要的肝脏炎症程度分级评分,S4为其主要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评分,亦见部分未达到S4,小结节为其主要大体形态改变;②此组患者肝组织学活检诊断肝硬化存在一定的漏诊率(28.0%)。  相似文献   

10.
隆起型糜烂性胃炎25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隆起型糜烂性胃炎又称痘疹性胃炎、疣状胃炎。新悉尼系统和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将其归属于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的伴发表现,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现将我院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完整的256例隆起糜烂性胃炎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常见中医证候类型与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选取1979年-2011年有关NAFLD中医辨证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纳入分析的文献中共获取168个证候类型,规范为53个,出现频率>5%的证候依次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胃虚弱、肝都痰阻.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8个,其中病位类8个,频率>5%的依次为肝、脾、胆、胃、肾;病性类10个,频率>5%的依次为湿、热(或火)、气滞、痰、虚、血瘀.结论:目前NAFLD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相对简约,从构成证候的要素入手对本病进行常见证候的研究,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并为临床治疗本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90例老年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对90例老年DGP患者填写证候观察表,建立一般情况和症状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DGP中医证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食后饱胀及脘腹胀满症状常常作为DGP的首发症状;其病位主要责之脾胃,与心肝肾有关;其病性为阴虚、阳虚为本;痰湿、气滞为标。结论 90例老年DGP患者的中医证候可初步归纳为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四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中医证候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对333例住院EH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身高、体重测定,并计算BMI。333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9组,另外根据虚实辨证及夹痰、夹瘀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组。结果333例EH患者证候分布如下:阴虚阳亢证26例(7.8%),气虚痰浊证13例(3.9%),气虚血瘀证52例(15.6%),气阴两虚证20例(6.0%),痰瘀互阻证30例(9.0%)、气阴两虚,痰浊蕴阻证19例(5.7%)、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74例(22.2%),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61例(18.3%),气虚痰浊、瘀血阻络证38例(11.4%);根据虚实辨证将333例EH患者分为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3组,其中单纯虚证(气阴两虚证)与单纯实证(痰瘀互阻证)高血压患者的BMI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夹痰、夹瘀不同将333例EH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非夹痰夹瘀证4组,夹痰夹瘀证高血压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增大P〈0.05或P〈0.01),夹痰证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增高P〈0.05)。结论EH患者痰证的存在可能是影响BMI水平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EH合并肥胖的患者需要结合中医辨证采用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方法协助减轻体重、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痛(EH)患者中医证候与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对333例住院EH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身高、体重、血糖、血脂测定.333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9组,另外根据虚实辩证及夹痰、夹瘀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组.结果 333例EH患者中医辨证分为9组.各组合并代谢综合征情况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虚实辨证将333例EH患者分为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3组,3组合并代谢综合征情况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夹痰、夹瘀不同将333例EH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非夹痰夹瘀证4组.4组合并代谢综合征情况经χ2检验,夹痰夹瘀证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多于夹痰证(P<0.01).结论 EH患者痰瘀互结可能促进多代谢异常的出现和发展,临床上可以在辩证论治的同时,通过加强化痰、活血化瘀之力以控制血压和纠正多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 MCI)患者记忆损害特征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 114名病例来自于2009年5月至2010年1月成都市老年病医院住院病人.遗忘型MCI组45例,男26例,女19例;正常认知组31例,男22例,女9例.均自愿接受问卷调查及量表评估,结合病史资料及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最后作出诊断,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 ①MCI组的记忆、语言、定向、计算力等方面评分低下;MCI组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评分及MQ均明显低于认知正常组.②MCI组中医证候比较,肾虚髓减型最多(42.22%),其次分别为痰浊阻窍型(24.44%),气滞血瘀型(22.22%).虚实夹杂型患者中医辨证积分明显高于虚证型患者.但虚实夹杂型患者临床记忆等值量表评分及MQ、MMSE成绩与虚证型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CI记忆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记忆、语言、定向、计算力等方面.虚实夹杂型患者中医辨证积分明显高于虚证型患者,虚证型与虚实夹杂型MC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功能损害,但虚实夹杂型患者临床记忆等值量表评分及MQ、MMSE成绩与虚证型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可为MCI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背景:自身免疫性胃炎(AIG)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和肠嗜铬样细胞增生,增加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胃腺癌发生风险。目前关于AIG与胃息肉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探讨AIG患者发生胃息肉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2023年6月就诊于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的AIG患者103例,采集性别、诊断时年龄、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胃蛋白酶原Ⅰ、Ⅱ及其比值、胃泌素17(G-17)、OLGA、OLGIM分期、息肉大小、部位和病理类型、维生素B12、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是否贫血等信息。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G患者发生胃息肉的危险因素,以ROC曲线分析各变量的预测效能。结果:103例AIG患者中女性占65.05%,中位年龄58岁,14例(13.59%)患者检出胃息肉。与未合并胃息肉者相比,合并胃息肉的患者血清G-17水平显著增高(P<0.000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17是AIG患者发生胃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7, 95%CI:1.017~1.078, P=0.002)。G-17和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IG患者发生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临床观察表,采纳广东省中医院2004年1月—2007年6月住院并确诊冠心病房颤的病人259例,记录其性别、年龄、病程、冠心病类型、合并危险因素、心室率、房颤类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及主要临床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判别其中医证型。结果各种证型中以气滞血瘀型、痰浊阻滞型居多,各证型所占比例由多到少排列为气滞血瘀型(32.4%)>痰浊阻滞型(26.3%)>心脾两虚型(15.4%)>肝肾阴虚型(13.5%)>水饮凌心型(8.1%)>心阳不振型(4.2%)。结论冠心病房颤病因以血瘀为主。血瘀、痰浊、气滞是冠心病房颤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湿疹不同分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客观记录97例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局部皮损、全身症状以及舌、脉象等资料,分析湿疹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97例湿疹患者中湿热困阻型所占比例最高(39.18%),其中湿重于热14例,热重于湿型24例;其次是风湿热困型(23.71%)。97例患者中包括急性湿疹27例,亚急性湿疹25例,慢性湿疹22例,急性发作23例。27例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4例,风湿热困型10例,脾虚湿困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督虚血瘀型1例;25例亚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脾虚湿困型7例,风湿热困型4例,脾肾两虚夹血瘀型2例,血虚风燥型1例,血热风燥型1例;22例慢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脾虚血燥型7例,脾虚湿困型6例,湿热困阻型4例,风湿热困型2例,血虚风燥型2例,湿熟瘀结型1例;23例急性发作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风湿热困型7例,脾虚湿困型4例,脾虚血燥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在四种主要证型中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χ2=0.72,P>0.05),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无明显差异(χ2=0.26,P>0.05),但在不同病程的分布有明显差异(χ2=4.02,P<0.05)。其中风湿热困型出现的频率随着病程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他证型则在0.5~5年的出现频率较高。结论湿疹主要的中医证候有风湿热困、湿热困阻(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脾虚湿困和脾虚血燥四种,在不同病程中分布的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19.
隆起糜烂性胃炎是按慢性胃炎的悉尼分类,胃镜检查得出的诊断,其病理和幽门螺杆菌(Hp)间的关系目前难以确定。我院对2002年间胃镜检查所见的151例隆起糜烂性胃炎进行了一分钟尿素酶试验、病理组织学的Hp检查,探讨二者间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20.
痛风为临床常见且高发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关节、肾脏等沉积尿酸盐为其致病主因,但多数患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青岛地区痛风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依据王琦教授中医体质理论通过对238例痛风患者的临床观察,调查痛风患者的体质分型及中医证候,以期发现青岛地区痛风发病特点与中医体质及证候分布规律,并将其运用于痛风的防治中,为青岛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