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内酯是植物木脂素经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酚类化合物,有抗氧化、抗炎、抗癌与类雌激素等作用.肠内酯对缺血性脑卒中(IS)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干预作用,并能通过维持血脑屏障及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等方式对缺血性脑损伤起神经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综述了肠内酯...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高,其高致残率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microRNA作为一类内源性小分子RNA在脑血管疾病中参与调控炎症反应、细胞损伤等病理过程,其中miR-155认为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基于miR-155在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与动物实验模型中的表达情况,综述miR-155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发生的机制被认为是多元化的,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被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IS)发生的中心环节,如发生在颈部、颅内的动脉血管受累往往可因动脉斑块破裂、血栓脱落等导致支配脑组织的血管阻塞而引发脑卒中[1-3].硫化氢(H2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气体信号分子,现在认为其具有血管内皮保护、抗氧化、降低血压及扩张血管等作用[4,5].相关临床研究尚不十分丰富,特别是患者内源性H2S在疾病发生时的变化特点[6].本研究分析H2S在IS中的诊疗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缺血性脑率中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与银丹心脑通治疗组(治疗组),各25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通过降血脂等机制,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起着重要作用,是治疗缺血性脑率中、高血脂的理想用药.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一致证实,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积极调脂治疗特别是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使LDL-C浓度有较大幅度降低,则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如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风险.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表明,炎性机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其中,炎性反应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的血清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的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近年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遗传标记的出现,为IS在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有关CRP SNP与IS的关联研究尚少,故对CRP SNP及其单体型与IS之间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静脉溶栓及动脉内取栓等治疗方式的出现对超急性期IS诊断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超急性期IS诊断主要依赖的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仍存在耗时长、成本高、普及低等缺点.同时,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尚无法有效反映IS后脑内生化反应及分子水...  相似文献   

8.
李严霜  谢丽  李晓红  张峰 《山东医药》2008,48(42):91-91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75%.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原因,针对动脉硬化的处理可以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因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动脉超声检测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国内外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复发、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元凶。我国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约为51%以上,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比率约为1.4:1,而欧美仅为9%。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甚至更高。现有治疗(药物和血管内介入)不能完全控制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脑卒中发生和复发,使脑卒中死亡和重残率居高不下,给家庭社会造成重负。SAMMPRIS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并不比药物治疗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IS)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其发病率较高,约占我国卒中患者总数的70%。尽管近年来我国在脑卒中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IS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居高不下,仍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主要综述了IS的诊治现状,包括流行病学、诊断、急性期治疗及二级预防策略,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IS的诊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神经血管单元的概念,将对缺血性脑卒中(IS)的治疗从以神经元为中心的观点转移到微血管系统,而周细胞(pericytes)作为微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S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周细胞的来源和特性及其在IS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现有证据展开综述,为治疗IS提出新的可能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是由大脑动脉供血不足、闭塞或出血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属于中医范畴类的“中风”,西医学将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IS)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约占总数的87%,已成为全球第2大死亡原因和第3大致残因素[1]。IS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2007~2017年全球范围内IS实际死亡人数增加了7.7%[2]。目前针对IS治疗主要采取静脉溶栓和介入治疗,部分患者仍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言语不利、吞咽障碍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药物基因多态性联合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急性轻型IS患者2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试验组在第1天采用PCR和Sanger法测序技术检测阿司匹林抵抗(AR)、氯吡格雷抵抗(CR)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第8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所有患者实施为期6个月的康复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MA)量表评估康复效果,根据康复效果将所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与未康复组,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是否便秘、是否失眠、是否抑郁、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存在胃肠功能紊乱、是否存在肺部感染、空腹血糖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等,分析上述资料差异性,找出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结果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8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6个月康复治疗后,38例(47.50%)未康复,42例(52.50%)康复。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康复组在年龄、性别方面与康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康复组在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便秘、失眠、抑郁、吸烟史、饮酒史、胃肠功能紊乱、肺部感染、空腹血糖水平、hs-CRP水平与康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便秘、失眠、抑郁、吸烟史、饮酒史、胃肠功能紊乱、肺部感染、高空腹血糖水平、hs-CRP水平增高是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结果的危险因素(OR1,P0.05,P0.01)。结论针对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治疗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治疗效果,以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2例,颈动脉超声测定双侧颈总动脉IMT,空腹测定病人血清hs-CRP、IL-6、Hcy水平。结果斑块组病人hs-CRP、IL-6、Hcy水升高比例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hs-CRP、IL-6、Hcy水平低于轻度狭窄组及中重度狭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s-CRP、IL-6、Hcy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4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治疗12个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最大长度和厚度.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患者TC、TG、LDL-C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大小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调脂,减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IS)是导致脑功能障碍,包括肢体功能障碍、失语、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阿司匹林是目前唯一经过循证医学论证的,用于急性期IS防治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本文就近年来阿司匹林防治IS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缺血性脑卒中(IS)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理机制复杂,涉及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细胞内钙超载、自噬、血脑屏障破坏、细胞凋亡等[1]。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环状RNA(circRNA)在IS发生、发展及预后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circRNA概述、circRNA与IS相关性及circRNA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eRNA)在急性IS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1].因此,早期监测并进行针对性干预,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炎症密切相关[2].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是一种新的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标志物,其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和主要残疾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是全球范围的重大健康问题[1]。缺血性脑卒中(IS)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脑卒中病例的80%[2]。IS常见的不良预后结局包括功能残疾、死亡、脑卒中再发和心血管事件,给患者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