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并以"六淫"中的风为例,系统分析中医病因的隐喻特征,认为风之所以成为致病因素、有如此致病特征,是古代中医学家将人们对自然界风的认识移植到中医理论之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一种"隐喻认知",是以我们熟悉的事物说明我们不熟悉事物的一种方式,作为病因概念的六淫是一种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2.
杨敏  任彬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36-36
顽固性荨麻诊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学称为"风疹",其病日久缠绵,反复发作.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拔罐配合内服自拟消风止痒汤治疗顽固性荨麻疹,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金匮要略》(据赵刻本)中所说的"家",除重复不计外,约为二十种.对于这些"家"的称谓,是否可以按一般的概念来解释——"凡家字皆指宿病而言"呢?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要探索仲景当时用"家"字的本意,最好是按照经文各条的具体情况加以解释.兹逐一讨论于下,希同志们指正.(一)风家:解释"家"的有二说:一为"病中风之人",一为"平常易感中风的患者".二说中前者较妥,后者则似牵强.因为这里所说的"风家",明明是指已病的人,所以下文才有  相似文献   

4.
针刺拔罐治疗荨麻疹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时隐时现,故中医称为"风疹"、"瘾疹",民间又有"风疹块"之称.笔者采用针刺、拔罐治疗荨麻疹4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郭子光对几种"肝风内动"治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中医杂志》2004,45(10):739-740,783
清代叶天士发明内风,认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其后,张山雷更明确指出:"内动之风,皆肝木之旺,木火生风"(《中风B378诠*中风总论》).近现代医家将其概括为"肝风内动",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论述,将"肝风内动"的临证特点表述为:凡具有头摇眩晕,昏扑,肢体麻木、拘挛、动、抽搐,半身不遂,角弓反张,舌强不语,两眼直视等,具"掉眩"、"强直"特征的证候,皆属"肝风内动"所致.而在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方面,除"肝阳化风"外,更有"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等发挥.不过,就"肝风内动"的临床表现特点而言,尚不止于"掉眩"和"强直".《素问*风论》指出:"风者善行而数变."由此可见,风病的共通性特点是"变",即其证候表现变化多端;"动",即其证候表现异常动态,且可发生于内外任何部位.这就说明"肝风内动"的证候表现除"掉眩"和"强直"以外,还具有"变"和"动"的特点.换言之,凡具有"变"和"动"特点的证候,都要考虑"肝风内动"的可能.这意味着"肝风内动"证候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郭子光教授在临床上经治了几种少见的"肝风内动"顽症,印证了古人关于风病的"变"和"动"的认识.兹录于此,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荨麻疹俗称"风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疾患.笔者共治疗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最小20岁,最大65岁. 治疗方法 取穴:曲池(双侧)、神阙.  相似文献   

7.
<正>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块",中医称其为"瘾疹""风疹"等,其发病原因多与机体正气不足,风邪入侵而致。西医学认为,荨麻疹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引起皮肤、黏膜的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笔者采用柴防归芍汤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30例,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8.
风疹是一种发疹性传染病,一般病情较轻,多发生于冬春二季,1-5岁小儿容易患病。因风疹疹形细小如沙,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风痧。古代中医著作也有称之为“瘾疹”、“风瘾”者。风疹在疹点透发之后即热退身凉,预后大多良好。 风疹初起发热、流涕、咳嗽、怕风,与一般感冒相似,但发热1-2天后即在全身出现  相似文献   

9.
壮 中 西医药治疗风毒病优势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毒病,壮医病名为"笨隆病"(壮名:Binghdoegfung),属于中医风疹,又名"瘾疹",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荨麻疹"。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属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的常见病,治疗以抗过敏为主,但其治疗风毒病有一定局限性和毒副作用;中医对风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手段多样,包括中药内服、针灸、刺络拔罐、穴位注射等;壮医理论认为风毒病是由于气血失衡所致,治疗上常采用壮医药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以其药效及温热的局部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归于平衡而愈。通过对壮、中、西医药治疗风毒病优势解析,为风毒病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吕红粉 《江苏中医药》2021,53(12):57-59
汪受传教授为中医儿科学专家,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全国名中医.汪老著有《审思斋幼幼论丛》系列丛书,书中详细阐述"伏风"理论,令人耳目一新[1]."伏风"与"新感"相对应,指潜伏于体内的病邪,乃内风中的一种特殊之风,藏而不露.一旦遇有外邪侵袭,闻到、嗅到或皮肤接触到特殊气味或敏感物质,则一触即发,引动"伏风",轻者致人不适,重者致人亡命.  相似文献   

11.
风疹(Urticaria)是以皮肤异常瘙痒并出现成片、成块风团为主症的过敏性皮肤病,又名"瘾疹"。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中医有关风疹的病名记载,主要与其症状及发病原因有关,有"瘾疹(隐疹、隐轸、隐眕)""赤疹(赤轸)""白疹(白轸)""风矢(风尸、风屎)""风疹瘙疮""赤白游风""游  相似文献   

12.
《四川中医》2009,27(2)
<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指出"多白则寒",由此而想到治疗白瘕风当"以寒论治".白癜风是一种难治性的皮肤病,以皮肤色素脱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多从血、从风治疗此病,并没有明确提出从寒治疗.本文提出应以<内经>为指导,以散寒法治疗白癜风,发掘了<黄帝内经>对白癜风指导意义,补充了白癜风的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刺加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新平  姜燕 《天津中医药》2007,24(4):302-302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以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的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骤起骤落,并伴有剧烈瘙痒或烧灼感为临床特征。中医称之为"风疹"、"瘾疹",西医以其病程超过1个月且不定期反复发作者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经久难愈,治疗棘手,容易复发。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加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3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风疹辨治体会宝应县第二人民医院(225800)吴国廉[关键词]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儿童感染为多,祖国医学称为“风瘀”。1994年春,风疹在本地区曾一度大面积流行,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收效较好。今举典型病例3则,整理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月经疹又称"经行风疹",是指月经周期发病,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瘙痒性皮疹,呈规律性发病。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风"、"血"两者密切相关;如《医宗必读卷十》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风者,常因风热、风寒引起;二者均以风邪为患,缘体虚风邪袭入,郁于皮腠而发。其次,妇人先天以血为本,故妇人病多责肝;而肝又与"风"、"血"息息相关,肝主藏血、疏泄之功影响着女子经、带、胎、产。故本病亦可通过不同治法来疏理肝气,调养肝血达"气血同调",气血调和则病瘥。本病临床较常见,但专门论述本病者少,临床需更多此类的理论探讨来丰富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风疹,古名瘾疹,西医荨麻疹。其特点为:时隐时现,发病突然,呈淡红色、或红色局限性风团,故中医又称为“风疹块”。风疹是常见的一种疾病,染身后往往时发时止,缠绵数月或数年,甚至成终身之累。风疹之病因,或由于肌中有湿,复感风热、风寒结成;或由于湿邪郁于肠胃,复感风  相似文献   

17.
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似,但却非同一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藏医称为隆疹,是一种体内的寄生虫和黄水增多及“耑和德哇”紊乱而引起的皮肤病。  相似文献   

18.
吴力群教授认为小儿慢性抽动障碍病理基础是"肝风",肝风分为外风及内风,无论外风或内风皆可引起气血功能障碍,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血又应以养血为本.临证常选用养血息风汤,以四物汤养血调肝治其本,止痉散息风止痉治其标,标本同治,效果显著.其对慢性抽动病因病机的把握及遣方用药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荨麻疹又称"风疹块""风团疙瘩",是一种以风团为主的瘙痒性皮肤病,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引起的局限性、过敏性水肿反应。属于中医"隐疹""风疹"范畴。《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搏,则起风瘙隐疹。"本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历代各家的认识不同,但与先天体质、饮食、情绪、外感等也有关系。另外,皮肤腠理疏松,风湿、热邪  相似文献   

20.
痤疮是由于毛囊与皮脂腺阻塞、慢性炎症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如颜面、前胸、后背等,其多于青春期开始发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中医称痤疮为"粉刺"、"风刺"或"肺风粉刺",其表现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