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应用谱系重编程技术将表皮角质细胞转分化为汗腺样细胞,并在体外构建三维培养体系,诱导工程化的汗腺样细胞自组装为汗腺类器官,以实现汗腺功能性修复。方法采用CRISPR/dCas9系统上调内源性外胚层发育不全(EDA)基因在人永生化表皮角质(HaCaT)细胞中的表达,筛选阳性克隆后进行诱导培养。将细胞分为HaCaT组(HaCaT细胞使用汗腺培养基培养)、HaCaT+Dox组(HaCaT细胞使用含5 μg/ml Dox的汗腺培养基培养)、HaCaT-E组(HaCaT-E细胞使用汗腺培养基培养)、HaCaT-E+Dox组(HaCaT-E细胞使用含5 μg/ml Dox的汗腺培养基培养),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EDA基因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验证质粒转染是否成功。另将细胞分为HaCaT-E组(汗腺培养基组)及HaCaT-E+Dox组(汗腺培养基+5 μg/ml Dox组),利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汗腺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水平,以验证HaCaT细胞是否成功重编程为汗腺样细胞。随后以Matrigel为主体支架模拟汗腺发育微环境,在体外诱导汗腺样细胞自组装形成汗腺类器官,...  相似文献   

3.
<正>在生物医学领域,动物模型和二维细胞系模型常被应用于探索发育和疾病机制、评价药物效果及毒性、了解细胞信号通路等方面,但这两种模型均具有局限性。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种差异决定了动物模型可用性有限。而二维细胞系模型因缺乏结构和维度,无法完全模拟出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解决临床中因为局部牙槽骨骨量不足造成的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方法对36例种植手术过程中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填塞Bio—oss骨粉,覆盖海奥生物膜,术后及二期手术行X线检查及口腔检查。结果1例种植体松动,35例骨结合情况良好,行后期冠修复。结论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解决种植体周围骨缺损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2002年8月16日,我国烧伤湿性医疗专家徐荣祥教授完成了皮肤器官原位复制和体外部分组织器官复制的重复性研究后,宣布要实现人体组织嚣官的原位复制,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条关于“5年内克隆人体全部器官”的新闻引得各大媒体争相热炒,并在学者中产生了极大争议,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位处于争议焦点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随着核能在军事、科研和医学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医学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迄今为止,放射医学的研究大多使用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然而这两种模型都有其局限性,类器官模型的出现填补了这些传统模型留下的空白。类器官是源自组织干细胞的3D体外培养系统,类器官因其具有与原始组织相似的结构、功能和遗传特征而被广泛应用于放射医学、疾病研究、药物开发和癌症建模等领域。本综述按放射治疗部位介绍了各种类器官模型在放射治疗中的研究应用,并对类器官模型目前的局限性及未来前景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7.
各种原因导致的长管状骨骨缺损在临床骨科不仅常见,且治疗上也较为棘手.目前治疗方法 多种多样,但效果差强人意,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随着对Ilizarov临床应用技术及其相关器械设备的研究深入,其应用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尤其在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逐步受到关注.本文对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长管状骨骨缺损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聚乳酸管引导性骨再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可降解性材料膜管引导长管状骨骨再生的现象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 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中上段截去 15mm ,包括骨膜 ,造成骨缺损。左侧为实验侧 ,采用聚乳酸管桥接 ,制作长管状骨引导性骨再生动物模型 ,右侧骨缺损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6 0只兔随机分为 2组 :A组 12只兔分别于术后 1、2、4、8、12、16周时摄X线片观察 ;B组 4 8只兔随机分为 6组 ,分别于术后 1、2、4、8、12、16周时处死取材 ,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术后 1、2周时实验侧与对照侧无明显差异 ,实验侧 4周时有骨痂开始形成 ,16周时有 10例完成骨性连接、髓腔再通及板层骨改建。对照侧 4周时骨痂生长不明显 ,16周时无 1例愈合。B组实验侧 1周时即有骨及软骨再生 ,16周时在形态学特征、组织学特性方面均类似于正常骨 ,对照侧 16周时只在两截骨端有少量软骨细胞 ,缺损区为纤维组织充填。结论 聚乳酸管能够成功引导骨再生 ,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的骨外固定治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报告1982~1995年应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33例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和重建伤肢长度的经验,并对本方法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33例中伤口感染者17例,感染已静止者16例,15例合并有超过3cm的肢体短缩畸形,骨缺损3~9cm者6例.经彻底清创后,所有病例均采用骨外固定器行骨断端加压固定,9例同期或延期行干骺端截骨延长术.结果:在牢固稳定条件下,创面感染均迅速得到控制.33例骨不连骨缺损经加压外固定后均于3~11月达到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5月.肢体短缩者9例均恢复了肢体长度,达到了肢体长度的均衡.结论:多平面骨外固定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的重要手段,在固定牢稳可靠的情况下,感染易于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海藻酸钙膜(calcium alginate film, CAF)在骨创伤或骨缺损应用中的组织学特点。方法 以家兔为研究对象,在其双侧胫骨形成洞形骨缺损,实验侧骨缺损上覆盖CAF,对照侧覆盖胶原膜或不覆盖任何膜,分层缝合,随诊饲养。分别在术后1,2,4,6,8周时取出胫骨,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切片观察以及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钙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对此3种骨诱导因子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CAF4~6周吸收,胶原膜6~8周吸收;前者巨噬细胞反应程度轻,后者反应程度重;前者大体观骨缺损愈合表面平整,后者表面不连续或有突起,系由过量肉芽组织过渡而来;术后4周内实验侧BMP、骨钙素、VEGF总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侧(P〈0.01)。结论 CAF在骨创伤中应用效果好,能更快地促进骨缺损的愈合,异物反应过程短、程度轻,早期骨诱导因子的富集作用强。  相似文献   

11.
器官克隆和肿瘤细胞系转变研究承诺兑现报告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二ОО二年八月十六日,我们以集团企业的名义向社会公布了我们所进行的组织器官再生医学研究结果,当时公布了研究计划中组织器官克隆已经完成的部分研究,并承诺在未来的五年要继续完成其他剩余组织器官的克隆研究计划,同时承诺要完成肿瘤细胞系的细胞转变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组织器官的原位再生复制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10,他引:4  
本研究报告,重点报道了组织器官的原位再生复制的临床程序,报道了组织潜能再生细胞的发现和存在,以及该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形成组织器官的变化规律。以烧伤后皮肤组织器官的原位再生复制为模型,研究出了体外组织潜能再生细胞复制组织器官的培养方法。以体外组织器官的复制为模型.建立了寻找原位组织器官再生复制所需生命物质的方法和技术。本研究,首先按人体的器官功能分解为206个功能单位,确立了所复制的人体器官中的组织功能单位为组织器官,从而建立了原位组织器官再生复制的组织学基础。为了验证组织潜能再生细胞的再生潜能,建立了皮肤器官原位再生的实体临床跟踪技求,同时又建立了能代表有关器官功能类别的代表组织器官的原位和体外复制模型,以多组织器官的成功复制确定潜能再生细胞的作用.确定生命再生物质的重要性.确定组织器官原位再生复制的可行性,确定了组织器官原位再生复制的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进步的重大应用价值.同时展示了用此方法和技术攻克癌症的前景。本项研究报告,以近二百幅多个组织器官原位和体外再生复制的实体图片,展示了潜能再生细胞复制的组织器和和大器官实体;展示了细胞再生复制器官的全过程。真实的报告了组织器官原位再生复制的成果,所公布的主要成果为:皮肤器官的原位再生复制;胃肠黏膜组织器官的原位和体外再生复制;毛囊组织器官的原位和体外再生复制:神经组织器官的原位复制;胰腺组织器官的体外复制;骨髓组织的体外复制;肾小球肾小管组织器官的体外复制;心肌的体外复制等。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和掌握组织器官原位再生复制技术,木报告首次公布了实施技术的重要环节和技术流程;首次公布了生命再生物质的框架性结构和组成。作者自我认为,这是作者自费研究成果对人类生命科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14.
李彪  夏德林 《西南军医》2015,(2):209-211
骨缺损指骨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创伤、感染、肿瘤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是导致骨缺损的主要原因。骨组织生长除了需要血管网络提供营养、生长因子、激素、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清除代谢产物,还需其充当骨及邻近组织之间的沟通网络[1]。本文就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局部微环境及现今改善和促进血管化的方法作一综述。1骨缺损修复的局部血管化微环境骨缺损后局部血液供应中断、周围组织的供氧受破坏、局部组织急性坏死等多种因素在骨缺损区域造  相似文献   

15.
聚乳酸类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乳酸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深入研究。本文就近年来聚乳酸(polyactic acid,PLA)的研究进展,包括PLA的性质与材料性能、PLA在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引导性骨再生膜、复合人工骨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骨体修复四肢低毒力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本组四肢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38例,取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ve absorbing material,OAM)复合成组织工程骨,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18例采用病灶清除加复合ARBM的组织工程骨植入(A组),20例采用病灶清除加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ARBM的组织工程骨植入(B组),术后3,6,12,18个月时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CRP)监测炎性反应,X线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部分患者作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 结果 A组术后平均6个月时5例出现感染,经细菌学培养阳性且与术前相同,(14.0±0.5)个月时,10例组织学显示原病变区骨断端之间仍有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其中4例病损区为炎性纤维肉芽组织充填且有少许死骨形成及细菌学检查阳性;B组术后无感染出现,16例组织学显示原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组织,原病变区成熟骨结构形成,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其余7例外固定架(A组3例,B组4例)(12.2±0.3)个月时骨性连接、结构稳定取出,未作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术后各时相点无论是血常规量化总分还是超敏CRP量化总分以及X线量化评分对比,B组明显大于A组(P<0.05). 结论 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ARBM的组织工程骨是目前I期修复感染性骨缺损切实可行的较好方法,在抗感染的同时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显著提高成骨的质和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携带有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基因片段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Ad—BMP-2)转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作为种子细胞,以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材料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人工骨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8只日本大耳白兔,在L5,6行单节段双侧横突间融合术,依植入融合材料分为3组:A组为转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组;B组为自体髂骨组;C组为单纯支架组。每组12侧。术后12周取出融合节段脊柱,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方法检测脊柱融合情况。结果三组横突间融合成功率分别为84%(10/12)、75%(9/12)和8%(1/12);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检测证实,A、B组成骨活跃,脊柱融合的硬度和强度显著高于C组。结论 转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用于脊柱融合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软骨脱细胞外基质微载体体外构建具有功能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软骨类器官。方法取新鲜的猪关节软骨, 将部分仅粉碎处理的软骨微粒设置为天然软骨组;利用物理离心化学萃取相结合的脱细胞方法, 制备粒径合适的细胞外基质(ECM)微载体, 设置为微载体组。通过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将人脐带干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和人软骨细胞(hCho)按照3∶1的比例与微载体负载, 体外构建软骨类器官, 将诱导不同时间的类器官分为诱导0、7、14及21 d组。4′, 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观察、DNA定量评估微载体组和天然软骨组细胞残留情况;番红O、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微载体ECM保留情况, 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测定微载体组和天然软骨组胶原蛋白含量;二甲基亚甲蓝(DMMB)比色法测定微载体组和天然软骨组糖胺聚糖(GAGs)含量。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对微载体进行进一步表征;将添加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杜尔伯克改良伊戈尔低糖培养基(DMEM)培养的hUCMSCs作为对照组, 将微载体浸提液培养的hUCMSCs作为实验组, 两组分别设置培养1、3、5 d共3个时间点的亚组, 细胞增...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骨组织工程应用于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备受关注。其中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是骨组织工程的关键要素之一,分为人工合成无机材料、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天然衍生物材料。本文就几种典型的支架材料应用于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用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后的材料修复狗股骨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骨缺损。显露狗右侧股骨中段 ,微波诱导高温 5 0℃、2 0min原位灭活 ,造成 2 5cm× 1 0cm骨缺损 ,植入复合材料 ,左侧单纯植入骨水泥做对照。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行X线照相、99mTc MDP骨显像、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发现 ,该复合材料极易塑形 ,能用于修复各种形状的骨缺损并能早期负重 ,其内部存在有利于新生血管长入的不规则间隙 ,最终与宿主骨达到“生物铆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