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患者采取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对麻醉深度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观察组患者根据BIS监测值进行麻醉调控.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前、... 相似文献
2.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4)
麻醉深度的评估一直是麻醉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传统的临床麻醉常根据临床体征调节麻醉深度,如血压、心率、出汗、流泪、眼球运动等。这些体征可能由于手术类型不同因人而异,且可能随麻醉和手术时间延长出现疲劳现象,加之现代麻醉术中骨骼肌松弛药和血管扩张剂的联合使用,使得全麻下的临床体征很难用来准确客观地评估麻醉深度。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迅猛发展,近年产生了许多定量脑电图和诱发电位指标,可更加精确地评估全身麻醉对其主要靶器官(大脑)的影响。目前围术期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仪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Narcotrend麻醉/意识深度监测仪。BIS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最早应用于临床,并且大量数据证实BIS值与镇静程相关性良好。Narcotrend监测仪则是一种新型脑电意识深度监测仪,与BIS相比,能更及时地反映大脑生理功能的变化,费用也更低。本文对这两种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下。研究0.5MAC异氟醚与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的异丙酚静脉输注最佳剂量。方法:选择胆囊炎、胆石症行胭囊切除病人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异丙酚2mg/kg/h组,3mg/kg/h组,4mg/ks/h组。术前常规应用安定10mg,阿托品0.5mg,气管插管后调整异氟醚蒸发罐吸入刻度.使其达到0.5MAC,然后观察三组病人的BIS、MAP、HR。结果:切皮后20分钟、40分钟、60分钟Ⅰ、Ⅱ组病人MAP、HR、BIS均逐渐升高(P〈0.05).Ⅲ组病人MAP、HR、BIS则无明显变化(P〉0.05)。且BIS值较稳定在50~60之间。结论:麻醉诱导后在0.5MAC异氟醚吸入麻醉下复合静脉麻醉药异丙酚输注速度应在4mg/kg/h,可使手术过程中病人血液动力学参数(MAP、HR)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无明显变化.是适宜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的吸入麻醉药在不同的MAC下,手术前、切皮时、手术中AEPI的变化。方法ASA1-2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40例,分为安氟醚组(R)、异氟醚组(Iso),每组20例。诱导后于切皮前顺序吸入0.5MAC、1.0MAC、1.5MAC,切皮时吸入1.0MAC或1.5MAC,切皮后顺序吸入1.5MAC、1.0MAC、0.5MAC达到后平衡10min,术毕停止吸入麻醉药。监测不同MAC时及苏醒时AEPI值。结果组内比较:En组:切皮前吸入0.5MAC时AEPI高于吸入1.0MAC、1.5MAC,P〈0.05。切皮时吸入1.0MAC时AEPI高于1.5MAC,P〈0.05。吸入0.5MAC时,切皮前AEPI值高于切皮后,P〈0.05。组间比较:切皮前吸入0.5MAC En组AEPI值高于Iso组,P〈0.05。结论安氟醚、异氟醚吸入麻醉药浓度为1.0MAC或1.5MAC时AEPI组内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并且此时AEPI值显示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5.
6.
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pectralindex ,BIS)是计算机处理的脑电参数 ,是结合了脑电波形中频率和幅度的无量纲的数字化信息。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1,2 ] ,BIS是目前评价麻醉中镇静深度的非常可靠的指标。BIS已在临床麻醉领域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1 BIS与麻醉中的记忆功能麻醉中是否出现知晓 ,回忆、内隐记忆是否存在 ,取决于麻醉中的镇静深度。有研究[3 ] 报道 ,当BIS在 70~ 80的浅麻醉状态时 ,内隐记忆存在。Kerssens等[3 ]发现在深镇静程度 (BIS为 64 0± 3 0 )时 ,弱外显记忆也存在 ,并与术中知晓有关。戈晓东等[4] 报道BI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骨折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麻醉深度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20)、观察A组(n=25)和观察B组(n=25)。对照组采取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5μg/kg+依托咪酯0.3 mg/kg+罗库溴铵0.6 mg/kg进行全身麻醉,观察A组在全身麻醉前增加0.5μg/kg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观察B组在麻醉诱导前采取BIS把控输注右美托咪定,浓度为0.6 mg/mL。比较3组患者麻醉效果,分别在3组患者入室时(T1)、切皮时(T2)、手术开始后20 min(T3)、手术结束即刻(T4)的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评价麻醉深度情况,比较3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最后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B组的麻醉效果Ⅰ级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丙泊酚诱导麻醉的改良电休克治疗中脑双频谱指数(B1S)与动作发作时间的关系,以及其他因素对电休克动作发作时间的影响。方法2012年4月-5月,记录28名患者的107次治疗中的不同时刻脑双频谱指数(BIS)值诱导前、睫毛反射消失时、治疗前即刻、动作发作结束即刻、动作发作结束后60S)、麻醉药物剂量、动作发作时间及治疗不良反应,并根据动作发作时间将治疗分为A组(治疗无效组,动作发作时间〈17S)和B组(治疗有效组,动作发作时间≥17S)。探讨不同时刻BIS值与癫痫发作时间的关系并比较A、B组之间BIS值、麻醉药物剂量差异。结果两组间睫毛反射消失时及治疗前即刻BI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作发作时间与治疗前即刻BIS值呈正相关(r=0.245,P=0.012),与治疗次数呈负相关(r=-0.283,P=0.004)。结论治疗前即刻BIS值与动作发作时间呈正相关,因此,此时的BIS值也许可以作为预测动作发作时间长短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张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4):356-358
目的:探讨药物麻醉过程中老年认知功能减退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情况,研究认知功能减退与麻醉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117例65岁以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其中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符合认知功能减退者55例作为观察组,认知功能正常者62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七氟醚等药物麻醉,观察麻醉过程中2组患者BIS值变化差异。结果:在T0~T4时刻2组SBP、DB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0时刻2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时刻观察组BI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T2~T4时刻观察组BI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OAA/S评分为5分时BI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OAA/S评分为4、3、2分时观察组BI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OAA/S评分为1、0分时观察组BI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麻醉时认知功能减退患者BIS值高于认知功能正常者,随着药物用量增加和麻醉加深认知功能减退患者BIS值显著低于认知功能正常者,这可能与认知功能减退患者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0.
普鲁卡因、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金文慧,李晓光近年来,应用普鲁卡因—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颅脑手术中收到较好的效果。临床资料本组病人7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20岁以下7例,21—25岁30例,50岁以。上33例。最大年龄78岁... 相似文献
11.
12.
脑电双频谱指数在ICU镇静剂使用中的监测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在监测ICU患者镇静剂使用中的价值。方法入住ICU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持续微量泵泵入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用药量根据BIS值随时调整。Ⅰ组患者使BIS值维持在75~85,Ⅱ组患者使BIS值维持在65~75,Ⅲ组患者使BIS值维持在55~65,并注意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镇静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在Ⅰ和Ⅱ组患者间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Ⅲ组患者则有所降低(P<0·05);Ⅰ组、Ⅱ组、Ⅲ组患者Ramsay评分平均分别为2·2、3·4、4·6;异丙酚用量分别为:(9·54±2·43)μg/kg·min、(12·69±3·12)μg/kg·min、(14·18±2·91)μg/kg·min,咪唑安定用量分别为:(0·23±0·09)μg/kg·min、(0·25±0·07)μg/kg·min、(0·28±0·11)μg/kg·min。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能很好反映患者的镇静深度。应根据ICU不同患者病情要求来取得不同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时,不同的挥发罐浓度设定对“洗入”时间及麻醉深度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行盆腹腔手术患者8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依据七氟醚吸入浓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高浓度组A组(n=40)和低浓度组B组(n=40),分析两组患者EtAA达0.7MAC的时间及麻醉深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高浓度组“洗入”时间(102.8±8.6秒)明显低于低浓度组(198±16.4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EtAA达0.7MAC时,平均动脉压、心率、体温、PETCO2及BIS值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累计调节挥发罐的次数(3.4±0.3)及七氟醚平均消耗量(12.02ml/h)与B组累计调节挥发罐的次数(3.6±0.3)及七氟醚平均消耗量(11.95ml/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组不同的浓度设定都可以在静脉麻醉药物作用未消退前,使患者EtAA达0.7MAC,从而满足手术需要。若要缩短七氟醚的“洗入”时间,挥发罐浓度设定为3MAC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为BIS在小儿临床麻醉上的广泛应用及提高小儿麻醉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1月-3月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儿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4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S组:七氟醚、瑞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P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采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将BIS控制在50±5,记录麻醉诱导前到手术探查期间不同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苏醒、拔管时间。结果手术过程中P组血压及心率明显低于麻醉前水平(P<0.05)。S组苏醒迅速、完全,苏醒时间与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优于P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相对较短。麻醉诱导前两组的BIS值均为97±1,意识消失时的BIS值为71±2。BIS值为50±5时,结果显示手术过程中(T4、T5、T6、T7)两组的心率、血压都很平稳。结论 BIS作为小儿麻醉镇静深度的监测指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一种新的脑电参数-脑电非线性指数(ENI)与BIS在丙泊酚靶控输注时预测镇静深度的能力。方法:选择30例18~60岁,ASAⅠ~Ⅱ级,拟行择期普外科手术患者。每一患者同时监测ENI和BIS。麻醉诱导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芬太尼和罗库溴铵行气管插管。麻醉诱导过程中每30秒进行一次镇静评分(采用改良OAA/S评分),并记录ENI和BIS值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ENI和BIS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比MAP和HR高(r=0.90、0.93vsr=0.77、0.27)。镇静过程(改良OAA/S评分)中ENI和BIS有很好的相关性(R2=0.828)。ENI和BIS预测镇静深度的能力优于MAP和HR。结论:ENI可提供与BIS相似的反映镇静深度的信息,能准确预测不同的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老年患者七氟醚全麻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拟行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调控组):以BIS监测数据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七氟醚浓度;B组(经验组):以麻醉医师根据经验(临床生命体征变化)判断麻醉深度并调七氟醚浓度.记录麻醉期间血压、心率、BIS和苏醒时间,Steward评分等.结果切皮时、探查时、缝皮时B组血压(MBP),心率(HR),BIS较诱导前升高(P>0.05),A组波动较小.A组苏醒时间(8.12±1.35 min)明显小于B组(9.73±2.05 min)(P>0.05).结论 BIS 监测老年患者七氟醚全身麻醉期间血压和心率波动较小,麻醉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5例机械通气患者,静脉注射咪唑安定达到SAS评分3~4分,持续或间断给药维持镇静深度,记录患者每2小时的SAS镇静分级评分及BIS,观察24小时。比较SAS评分与BIS值的相关性。计算BI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根据ROC曲线和BIS评价镇静深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寻找最适BIS值。结果:随镇静深度的加深,BIS明显降低,BIS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662,P<0.05);SAS评分3~4分(镇静适度)时对应的BIS临界值为69.5~79。结论:BIS监测与SAS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同步客观地监测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深度,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静脉麻醉药物的量效关系虽然与吸入麻醉药物相似,但苏醒质量更优。全麻后唤醒过快,麻醉期间使用异丙酚和高浓度麻醉药均可能引起术后躁动不安。静吸复合麻醉中以不同的异丙酚Ce复合吸入异氟醚麻醉能否对麻醉恢复质量产生影响尚未明确。本次研究拟在相同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水平下,评价不同浓度异丙酚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ed infusion,TCI)复合异氟醚吸入对下腹部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年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应用七氟醚全麻中两种麻醉深度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行泌尿外科手术老年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与B组,各80例.其中A组接受深浓度七氟醚麻醉(BIS值35~45),B组接受浅浓度七氟醚麻醉(BIS值50~60).对比两组不同手术时段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脑电双频谱指数(B IS)监测普鲁卡因静吸复合麻醉的深度并与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进行比较。方法:30例择期行开腹手术A SAⅠ~Ⅲ级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气管插管后持续泵入异丙酚5.4m g/(kg·h)(Ⅰ组)和气管插管后持续静点1%普鲁卡因4m L/kg(Ⅱ组)。连续观察入室后、切皮前、切皮后即刻、切皮后20m in、术终前20m in、术终、拔管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B IS变化以及术中B IS低值。结果:两组均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两组病人切皮前的SB P均较基础值低(P<0.05),除此之外,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及至拔管时血流动力学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术中最低值的B IS及术终的B IS值Ⅰ组较Ⅱ组低(P<0.05),两组的B IS值分别与基础值比较发现,在手术过程中B IS均较低(P<0.05),只是术终时Ⅰ组较基础值低,而Ⅱ组接近基础值(P>0.05)。结论:B IS是评价麻醉深度的可靠指标,普鲁卡因静吸复合麻醉与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同样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