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对42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血流速度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分析。结果:(1)椎基底动脉与颈内动脉相比,血流速度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高低范围内均可发作,而脑血栓形成及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则集中在椎基底动脉低血流速度范围内。(3)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与脑梗死发病率呈正相关(r=0.9983,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缺血严重的患者有发生脑梗死的高度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脑部后循环缺血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主要集中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就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解剖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手段、治疗方法、预防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回顾性分析11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7例,占79.09%,特殊血管综合征23例,占29.91%。X 线颈椎摄片85.48%有骨质的退行性改变,结合治疗预后较好,转颈诱发或加重症状对本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头晕或头痛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变情况,确定TCD检查时椎基底动脉检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110例眩晕症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兰花  卢中莲 《广西医学》2005,27(12):1999-2000
眩晕是我院神经科门诊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经颅多谱勒(TCD)超声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手段,目前广泛用于脑血管病的辅助诊断。本文用TCD对110名眩晕患者进行检测,探讨VBI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三针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针刺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并通过经颅多普勒对针刺前后基底动脉(BA)及左右椎动脉(LVA、RV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结果:针刺颈三针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高流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有显著的即时调节效应(TCD参数Vs、Vm均P〈0.05)。结论:针刺颈三针能双向调节颈椎病所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纠正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与脑缺血病的关系。方法:对162例老年人颅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分析。结果与结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P<0.05。颅内外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中,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较明显,P<0.0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脑梗塞发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各血流参数测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200例中医各型高血压病患者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并与30例正常血压者作对照。结果:肝火亢盛型平均血流速度增快,搏动指数正常;阴虚阳亢型平均血流速度增快,搏动指数轻度增高;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减慢,搏动指数明显增高。结论:经颅多普勒检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血压病中医辨证的衍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和客观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的临床诊断程序,对常见诊断VBTIV的几种客观检查方法(椎动脉血管造影,CT,椎基底动脉超声连续波多普勒,听性脑干反应)应用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了客观评述,指出高刺激率(51次/s)听性脑干反应是诊断VBTIV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常表现为眩晕,近年来应用丁喀地尔改善脑供血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眼外肌麻痹对以眩晕为主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方法 75例以眩晕为主诉、头部CT排除出血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病例均做头磁共振平扫(MRI)、头磁共振动脉成像(MRA)、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结果 入组75例中眼外肌麻痹45例,无眼外肌麻痹30例.眼外肌麻痹45例中入院和出院时眼外肌麻痹情况无变化者5例,考虑有先天斜视的可能而剔除.头MRI有梗死病灶57例(占81 4%),其脑干有病灶10例,检出眼外肌麻痹组9例,无眼外肌麻痹组1例,眼外肌麻痹对脑干有梗死灶者的敏感性为90%,可见脑干有梗死灶者易检出眼外肌麻痹( P<0 05).结论 对以眩晕为主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眼外肌麻痹是一种便捷有效的临床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刺激率ABR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同时进行高刺激率(51次/s)ABR和常规(11次/s)ABR测试,观察两种测试方法的异常率。结果显示:高刺激率ABR(51-11次/s)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常明显高于常规ABR(11次/s)测试,尤其以V波,I~Ⅱ间期,Ⅲ~Ⅴ间期的异常率差异更为显著,分别为65.67%,50.75%,35.82%对26.87%,17.91%,8.96%,两种测试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快速电影相位对比序列在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测量中的可行性并初步研究正常成人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 选取正常志愿者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3~69岁。应用3.0T MR扫描仪行颅脑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快速电影相位对比(fast CINE phase contrast,fast CINE PC)序列检查。测量不同层面基底动脉流速,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基底动脉上层与中层流速及流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与基底动脉下层流速及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基底动脉平均流速低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5)。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基底动脉峰值流速及流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期基底动脉流速均高于舒张期。结论 Fast CINE PC序列可以准确测量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为临床疾病的检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探讨中青年反复出现颈椎病症状时的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300例16~40岁反复出现头晕颈痛、颈部僵硬、肢体麻木等症状的门诊病人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异常率达93%。结论:颈椎病是引起中青年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可为中青年颈椎病患者在未出现骨质改变前做出早期诊断,对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面具有实用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周建伟  张凡  赵菁菁  张颜 《四川医学》2005,26(5):484-486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异常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表现形式。方法采集100例具有分析价值的CSA患者TCD检浸4结果,分析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等指标检测值的状态,并与文献资料对比。结果受检患者TCD异常率为87%,其中3支血管均异常者占17.2%,2支异常者占32.2%,1支异常者占50.6%;既有VA又有BA异常者占17.2%,仅有VA异常者占49.4%,仅有BA异常者占33.3%。盯例异常患者涉及异常血管数占全部受检血管的65.9%,其中低流速血管占66.9%。高流速血管占33.1%;有16.1%的患者一侧VA流速降低,而另一侧流速增高。结论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既有低流速状态,又有高流速状态,而以低流速状态多见;部分患者尚有VA供血失衡的现象,反映出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处于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94例糖尿病患者的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12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了对照。糖尿病组BA的血流增快稍低于MCA;而高血压组BA的血流增快则明显低于MCA。两组相比,唯有糖尿病组BA的血流增快明显高于高血压组。此外,糖尿病组BA的频谱和音频异常率不仅明显高于高血压组的同名动脉,也远远超过同组的MCA和VA。结果表明糖尿病的BA血流紊乱较为常见而且有较高的特异性。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TCD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隐性糖尿病,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闭塞。  相似文献   

19.
经颅多普勒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价值;方法:经颅多普勒对8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住院病人进行分析;结果:125支血管出现异常血流速度改变,其中71支高流速和54支低流速改变。异常病例数77例,阳性率93%;结论:TCD为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提供了一种简便、直接的检查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有独特意义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克林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所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发作常见的症状为阵发性眩晕(约占50%),常伴恶心、呕吐,很少出现耳鸣(与美尼动乱综合征不同)。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临床表现为头位及体位变化引起的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笔者从2005—03~2007—06,应用克林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60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