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一个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11名成员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遗传方式及与线粒体DNA突变的关系。方法:对11名成员外周血线粒体DNA进行PCR-RFLP及测序分析。结果:8例标本的PCR-RFLP结果异常,测序表明其均存在1555位点C-T突变。结论: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该家系呈典型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个有明确母系遗传的非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线粒体耳聋”家系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方法:应用PCR、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线粒体DNA突变进行研究。结果:家系中全部患者和1个母系亲属存在线粒体DNA12S rRNA基因1555位点A-G的突变,家系中的正常后代和20个正常对照个体未发现突变。结论: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是导致该家系耳聋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DNA tRNA^leu(UUR)和DN1双重突变——糖尿病家系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突变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RFLP、亚克隆及DNA序列分析等技术,对一个母系遗传糖尿病家系成员的线粒体DNA tRNA^leu(UUR)及其临近区域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发现mtDNA tRNA^leu(UUR)nt 3243 A→G和ND 1 nt 3365 T→A双重突变。结论:结合该家系糖尿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早(〈30岁),对胰岛素依赖,伴耳聋等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AAID)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连接酶链反应(LDR)对一个AAID家系的所有成员(共11人)及56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突变进行研究。结果:AAID家系中检出7例突变个体,而56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均无突变。结论:本研究建立一种特异、方便,简便,适合批量检测AAID中mtDNA点突变的方法,通过对一个AA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DNA tRNA~(leu(UUR))和 ND1双重突变──糖尿病家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突变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RFLP、亚克隆及DNA序列分析等技术,对一个母系遗传糖尿病家系成员的线粒体DNAtRNAleu(UUR)及其临近区域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发现mtDNAtRNAleu(UUR)nt3243A→G和ND1nt3365T→A双重突变。结论:结合该家系糖尿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早(<30岁),对胰岛素依赖,伴耳聋等较严重的临床表型,推测ND1和tRNAleu(UUR)突变一起在发病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 个有明确母系遗传的非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线粒体耳聋”家系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方法:应用 P C R、 P C R S S C P 和 D N A 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线粒体 D N A突变进行研究。结果:家系中全部患者和1 个母系亲属存在线粒体 D N A12 Sr R N A 基因1555 位点 A G 的突变,家系中的正常后代和20 个正常对照个体未发现突变。结论:线粒体 D N A A1555 G 点突变是导致该家系耳聋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三个封闭群小鼠线粒体DNAPCR-R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KM等3个封闭群小鼠线粒体DNA(mtDNA)的多态性,探讨实验小鼠的遗传监测方法。方法:PCR-RFLP技术,即PCR技术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结果:mtDNA D-Loop、tDNA1基因、DN3基因片段经HaeⅢ、HinfⅠ、EcoRⅤ、HindⅢ、HpaⅠ、BamHⅠ、Apa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分子病因学角度分析一具有母系遗传特性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耳聋原因.方法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及缝隙连接蛋白26编码基因(GJB2)全序列分析.结果 接受检测的该家系先证者(Ⅲ-5)及另一母系成员(Ⅲ-1)均携带线粒体DNA 12SrRNA C1494T突变;先证者聋前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表现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携带线粒体DNA12SrRNA C1494T突变的另一母系成员(Ⅲ-1)聋前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表现为双侧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GJB2基因检测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 12SrRNA C1494T突变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原因之一,该突变致聋程度的不一致性可能与个体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rouzon综合征的病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结合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6例Crouzon综合征家系(21名患者,15名正常人)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ER2)基因第9外显子进行了分析。结果:SSCP检测发现5种异常泳动变位,DNA直接测序证实为种突变类型,Tyr340His,Cys 342Trp,Cys 342 Tyr及344Ala  相似文献   

10.
Rett综合征患者线粒体DNA突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炬  戚豫 《中华医学杂志》1996,76(9):684-687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在Rett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outhern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及DNA直接测序结合错配PCR的方法,对15例Rett综合征患儿及其中14例的母亲的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的部分片段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儿及其中11例的母亲的线粒体DNA上,编码16SrRNA基因的2650-3000区域DNA突变,其中7例患儿及其中6例的母亲存在2835位点的点突变(C-T),30例正常对照均未发现有此点突变。结论线粒体DNA在Rett综合征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线粒体 D N A 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 A A I D) 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连接酶链反应( L C R) 对一个 A A I D 家系的所有成员( 共11 人) 及56 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的线粒体 D N A(mt D N A) 突变进行研究。结果: A A I D 家系中检出7 例突变个体,而56 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均无突变。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特异、简便、适合批量检测 A A I D 中mt D N A 点突变的方法,通过对一个 A A I D 家系mt D N A 点突变的研究,为探讨 A A I D 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1555^A→G突变在西南地区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中的发生率,探讨其听力学特征,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六个家系成员共102人进行听力学评估,并收集每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提取DNA,用PCR-RFLP法(AlW26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A→G突变。结果 听力损害的共同特点为双侧、对称性进行性耳蜗性聋,氨基甙类抗生互致聋(AAIB)家系1、2所有母系成员共17人有1555^A→G突变,非AAID家系6母系成员10人也有此突变。非母系成员及家系3、4、5所有成员无此突变。结论 mtDNA1555^A→G突变是这类耳聋的遗传基础之一,而氨基甙类抗生素是其重要的环境因素。1555^A→G突变性在西南地区AAID及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均有较高发生率。此突变的复查筛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 15 5 5 A→ G突变在西南地区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中的发生率 ,探讨其听力学特征 ,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六个家系成员共 10 2人进行听力学评估 ,并收集每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 ,提取 DNA,用 PCR- RFL P法 (Alw 2 6 限制性内切酶 )检测 15 5 5 A→ G突变。结果 听力损害的共同特点为双侧、对称性进行性耳蜗性聋 ,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 (AAID)家系 1、2所有母系成员共 17人有 15 5 5 A→ G突变 ,非 AAID家系 6母系成员 10人也有此突变。非母系成员及家系 3、4、5所有成员无此突变。结论  mt DNA15 5 5 A→ G突变是这类耳聋的遗传基础之一 ,而氨基甙类抗生素是其重要的环境因素。 15 5 5 A→ G突变在西南地区 AAID及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均有较高发生率。此突变的筛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嗜肺巴氏杆菌蛋白及抗原图谱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应用RFLP分析猪线粒体DNA D-loop的多态性。应用PCR对西双版纳近交系小耳猪、广西巴马小型猪、贵州小型香猪、大约克夏猪、荣昌猪和长白猪血液总DNA样品中线粒体DNA控制(mtDNA D-loop)进行扩增,23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发展mtDNA D-loop酶切多态性贫乏。因此根据现用酶,应用mtDNA D-loop PCR-RFLP分析,尚不能做猪品种品系鉴  相似文献   

15.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一家系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鉴定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一家系的FⅦ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段从基因组DNA扩增出先证者及正常人的FⅦ基因各显子DNA片段,经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各片段序列;采用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HgiC Ⅰ酶切分析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FⅦ基因组DNA片段。结果 先证者的FⅦ基因第329密码子存在TGT→GGT错义突变;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结果确证先证者为C329G纯合型突变,家系中有3个成员为C329G杂合型突变。结论 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存在于遗传性FⅦ缺乏性患者的FⅦ基因第329密码子TGT→GGT突变,导致所编码的半胱氨酸被甘氨酸替代;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HgiC Ⅰ酶切分析可用于该突变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AAID)有无遗传基础及其遗传方式。方法调查测出上海市闸北区AAID的患病率并绘制谱系图。结果AAID患病率为3.5/万;具有阳性家族史的AAID患病率为9.7/10万,分析其36个家系显示,对抗生素耳毒性的敏感性全部由女性遗传;重复分析了15个由其他学者已发表的家系也证实了这个结论。结论AAID属线粒体遗传,对具有AAID家族史的个体(尤其是母系亲属),应当避免使用氨基甙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型血友病携带者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技术,对5个甲型血友病家系的29名成员进行了FⅧ基因外显子18和内含子22两个多态位点的扩增片段限制酶切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并对其中的1个家系进行了产前基因诊断。结果 5个家系中有5名女性被确定为携带者,1个家系的男性胎儿被确定为病人。结论 PCR-RFLP方法可对多数甲型血友病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FⅧ基因13内含子(CA)n重复序列(CA-13)、22内含子(CA)n重复序列(CA-22)及基因旁微卫星DNADXS15位点的多态性在血友病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序胶)的方法,检测了三个血友病甲家系共12名成员X波色体CA-13、CA-22、DXS15的长度变化,并进行连锁分析。结果:三个家系均得到诊断,并俭出一名携带者。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Peutz-Jeghers综合征STK11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中国人Peutz-Jeghers(PJ)综合征患者STK1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确定其特征,为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分析(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对8个中国人PJS家系STK11基因进行研究。结果 在两个家系中分别新发现一个终止突变和剪接位点突变,推测最终导致产生截短型蛋白。结论 STK11基因在中国人PJS患者中可能以点突变为主,突变发生率较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氨基苷类抗生素致聋(AAID)与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缺口-连接酶链反应对3个有明确氨基苷类抗生素应用史的耳聋家系(共20例)及56例听力正常个体的线粒体DNA突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个家系中的母系成员均检测到线粒体DNA155位点A→G的阳性突变,而56例正常个体均无突变。结论:AAID与线粒体基因1555位点突变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特异、简便,适合批量检测AAID患者的基因诊断方法,为探讨该病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