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望德  苑超  王克勤  邢彤  原标  李谈  秦力 《中国医药导刊》2005,7(5):361-362,365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26例患者中24例25支锁骨下动脉成功置入内支架(均为自膨胀支架),28支锁骨下动脉中10支闭塞,18支狭窄均大于80%,2例3支锁骨下动脉闭塞未能成功置入支架;25支锁骨下动脉成功置入支架后桡动脉,肱动脉搏动好,椎动脉显影良好,窃血现象消失.本组有5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经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内支架.随访发现1例1年后复发锁骨下动脉狭窄.结论:应用血管内置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经传统的股动脉路径难以实施时,可以选择经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70%)成功置入支架,9例闭塞锁骨下动脉中8例成功置入支架。46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8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13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发现5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12个月再狭窄,后再置入5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2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或闭塞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回顾性分析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与不同随访期内临床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①手术情况: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者(6例)血管再通及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83.3%(5/6)。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者36例,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41例行支架置入者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率均小于20%,且盗血现象完全消失;②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成功者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1例(2.4%)股动脉穿刺部位血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③随访情况:随访期(1-6月)无症状复发及并发症发生,血管超声复查无支架内再狭窄及盗血现象。结论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近期疗效值得肯定,但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路径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重度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分析2005年9月至2008年3月采取经肱动脉逆行植入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10例。术前诊断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动脉造影确诊。结果:本组支架植入均获成功,支架植入满意,无移住。10例中随访8例,随访时间4-34个月,平均15个月。失访2例,随访率80%。随访期间8例病例均无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症状发生。结论:逆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是治疗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流数字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72%,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53.3mmHg。经股动脉途径行球囊血管成形术4例,经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双向造影支架打通狭窄或闭塞2例,PTA联合支架置入术4例。结果5例患者的腔内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获得改善,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22mmHg。1例腔内治疗失败,导丝无法打通闭塞段动脉。无任何病例发生严重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随访1~19个月,无神经症状复发。结论采用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进行PTA和支架置入后其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行介入治疗开通的临床资料.应用导丝、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的方法经股动脉顺行穿刺或经桡动脉逆行穿刺进行开通.结果:13例全部开通成功,其中8例经股动脉开通,5例采用双向开通,13例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术后管腔狭窄程度降低至(1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狭窄及梗阻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锁骨下动脉狭窄及梗阻性病变患者中,5例为动脉粥样硬化,4例大动脉炎。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完全闭塞7例,均成功的置入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9例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均获成功,有5例置入Wallstent支架,4例置入Palmaz支架。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双上肢平均动脉压差降低至2.0kPa,介入治疗后,血管恢复通畅,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介入治疗成功者随访6~18个月,无1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狭窄梗阻性病变,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作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脑缺血为主要症状的主动脉弓上血管狭窄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52例患者的共56处主动脉弓上狭窄性病变接受了血管腔内治疗,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22处,锁骨下动脉闭塞14处,颈内动脉狭窄12处,无名动脉狭窄8处。病变的狭窄程度均大于60%(65%~100%)。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脑缺血的症状,如头痛、头晕、发作性肢体无力、黑朦等,其中部分患者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病变的病例还同时伴有上肢缺血症状。56处病变中,单纯行血管扩张术15例、放置支架39例,有2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的病例因闭塞段坚硬无法打通而改行外科手术治疗。4例颈内动脉狭窄的病例在支架放置过程中使用了保护伞装置。11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病变由于顺行打通比较困难,采用经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进行治疗。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6·4%(54/56),成型后血管残余狭窄均小于30%。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占所有接受治疗患者的5·8%(3/52),无死亡病例。随访46例,随访率88%,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无死亡及严重脑卒中发生。有2例只接受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术后再狭窄。结论对于以脑缺血为主要症状的主动脉弓上血管狭窄性病变,血管成型术和/或支架置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脑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均1次手术成功置入内支架,6例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明显改善,1例同时采用股动脉及桡动脉入路进行手术操作也获成功。术后半年经头颈部CTA随访,均显示内支架部位血流通畅,无狭窄及闭塞情况。结论:对脑动脉闭塞性患者病变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操作一定要轻柔,以减少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25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麻后穿刺左侧肱动脉,经左侧肱动脉置入标记导管至升主动脉,经右侧腹股沟处切开分离出右侧股动脉,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导管证实在真腔内,顺导管置入超硬导丝至升主动脉。全身肝素化后控制血压,其中急诊手术治疗4例,其余患者急性期过后限期手术。结果 25例患者共置入主动脉支架25枚,普通血管支架6枚,其中6例行左侧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置入,5例行左侧椎动脉-人工血管-左侧颈总动脉搭桥术,5例支架置入后明显内漏者行球囊扩张,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腔内治疗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