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半关节全椎板分段切除减压对连续多节段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26例连续多节段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接受全椎板分段切除减压治疗,其中男11例,女15例;平均5l-2(43~69)岁。所选患者均为连续多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其中T5-8椎3例,T5-9椎2例,T6-9椎2例,T6-11椎2例,T7-10椎3例,T7-11椎3例,T8-11椎8例,T7一T12椎2例,T8~L1椎1例。采用改良JOA评分法(11分)和Nurick分级评价神经减压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完成,减压节段3—5个,平均3.7个。手术时间3.0~5.5h,平均4.1h,出血量900~2100ml,平均13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1例。术后6例发生短暂脊髓损伤加重,另1例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但未加重。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12~36个月,平均24.4个月。术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较大改善,评分术前为3.00±2.32,术后2周为7.23±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rick分级与术前比较,9例较术前提高3级,12例提高2级,4例提高l级,1例未提高。末次随访时无加重病例。结论半关节全椎板分段切除减压治疗连续多节段重度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安全、可靠,疗效满意。应特别注意其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漂浮法经根黄通道后路椎板切除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性椎管狭窄的远期效果。方法对22例胸椎黄韧带骨化性椎管狭窄行漂浮法经根黄通道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结果22例随访6—75个月,平均36.2个月,参考Epstein等的评价标准,优良率81.8%。术中10例损伤硬膜者6例经缝合或修补愈合,4例术后脑脊液漏者经引流等保守治疗方法治愈。结论漂浮法经根黄通道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性椎管狭窄,减压安全、彻底,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自2006年5月以来,采用磨钻于椎管侧壁磨透椎板及骨化黄韧带,再于棘突根部纵行磨透椎板,将椎板和骨化黄韧带分阶段切除,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6例.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1-5年,优4例,良8例,改善4例,优良率75%.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定位、定性诊断最重要的手段.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该病一经确诊,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spinalstenosis,TSS)是指由于先天、退变或内分泌及全身系统性疾病等因素导致胸椎管容积变小,胸脊髓、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胸椎管狭窄症(primarythoracicstenosis)和继发性胸椎管狭窄症(secondarythoracicstenosis)。原发性胸椎管狭窄症指先天性的椎管矢状径<10mm,加之后天退变等因素造成胸脊髓、神经根受压,出现临床症状的疾病。继发性胸椎管狭窄症与内分泌或全身系统性疾病有关,典型表现为全脊柱的环形狭窄[1]。TSS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下胸椎为主,上胸椎次之。与熟知的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等疾病相比,TSS发生率相对较低[2-6],许多TSS的患者同时合并颈椎病或腰椎疾病,往往容易误诊和漏诊[7-10]。随着CT与MRI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及手术技术的发展,TSS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11],但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及解剖结构,其手术高致瘫率仍是一大难题,笔者就其近年来的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在治疗胸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价值,评估其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并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21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2~65岁,平均(54.5±8.4)岁。其中T_(9~10) 4例,T_(10~11) 3例,T_(11~12) 7例,T_(12)~L_1 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评估临床疗效,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acNab标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并行MRI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术中转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55~145 min,平均(85±45) min;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硬膜囊撕裂、大血管及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未见胸腔积液及明显硬膜外血肿的形成。3例出现手术入路侧肋间神经刺激症状,并通过保守治疗逐步缓解。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复查MRI提示椎管减压满意。VAS评分由术前(6.5±0.8)分降至末次随访的(1.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DI指数由术前39.41±1.66降至末次随访的15.12±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JOA评分由术前(16.55±1.59)分升至末次随访的(26.35±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MacNab功能评定,优17例,良3例,可1例。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髓核残留、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及二次翻修手术。结论经皮脊柱内镜处理胸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治疗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收治24例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2岁,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证实患有2~3个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同时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全部患者均行前路颈椎次全切重建联合邻近突出的椎间盘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2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2个月.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4~13分,平均7.5分,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6分,神经功能改善率32%~81%,平均65.6%,其中疗效优7例,良12例,一般5例,无疗效差者,优良率79.1%.结论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常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应早期进行手术干预以避免脊髓功能出现急剧恶化;前路颈椎次全切重建联合邻近椎间盘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减压彻底,并发症少,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率,分析其是否与减压方式相关,探讨相关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10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MIS-TLIF(72例行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30例行单侧入路同侧椎管减压),其中男49例,女53例,年龄39~85岁,平均(58.5±12.9)岁。术后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的患者均即刻复查腰椎CT并开始正规保守治疗,连续治疗4周以上无效者行翻修手术;计算并比较单侧入路双侧及同侧椎管减压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率;分别于对侧神经症状出现或加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其中9例行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3例行单侧入路同侧椎管减压;10例术后即刻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2例分别于术后3周及术后7个月出现对侧神经症状;MIS-TLIF术后对侧神经症状的发生率为11.8%;基于腰椎CT影像,9例主要病因为对侧神经根管和(或)椎间孔狭窄加重,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显著;3例对侧髓核突出和椎间隙高度无恢复,均行翻修手术;单侧入路双侧及同侧椎管减压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出院后平均随访27.9个月,术后对侧神经症状出现或加重时,患肢VAS评分为4~8分,平均(5.9±1.4)分,末次随访时患肢VAS评分为0~3分,平均(1.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术后对侧神经症状主要病因为髓核突出、椎间隙高度无恢复、神经根管及椎间孔狭窄加重,与术中椎管减压方式无关;出现此类并发症后须积极保守治疗,多数患者可痊愈,保守治疗无效可行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胸椎转移的外科治疗策略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骨科2006-01-01-2012-01-31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35例NSCLC胸椎转移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完整的患者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对患者的原发病灶是否切除、是否应用前路手术、术后ASIS评分以及术前和术后KPS评分等11项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5例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8.4个月。其中单纯前路胸椎转移癌切除12例,前路胸椎转移癌联合肺癌切除8例,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手术13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切除2例。单发的胸椎病灶(P=0.005)、应用前路手术(P〈0.001)、无远处内脏转移(P=0.028)、原发灶的切除(P=0.004)、术后患者ASIS评分能够行走(P〈0.001)以及术后KPS评分≥70(P〈0.001)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预后。以上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患者ASIS评分能够行走(P=0.001)、切除原发灶(P=0.002)以及应用前路手术(P=0.023)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应根据NSCLC胸椎转移癌患者的整体情况及病变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用前路手术切除转移癌及切除原发灶可能使患者的生存期延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手术治疗318例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切除肿瘤311例,近全切除7例。随访129例,其中痊愈65例,症状明显减轻46例,症状无变化9例,症状加重7例,术后复发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应用显微技术可以全切大多数髓内室管膜瘤。椎板成形术可提高术后脊柱稳定性,全切或近全切患者术后不需放疗。  相似文献   

10.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l2月间采用后路器械固定、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的方法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27例。其中胸椎6例,胸腰段10例,腰椎11例;累及2个节段17例,3个节段7例,4个节段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6例伴流注脓肿形成;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抗结核2周后手术,手术方式为先行后路脊柱内固定,后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治疗。术中放置引流管和局部注药管。结果平均随访4年,除术后复发2例外,余25例患者平均术后6个月获得椎体间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2.6%。17例患者于术后1~4年行内固定取出术。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提高临床治愈率。为尽量保留脊柱的运动单位应及时取出内固定。术中放置引流管并不会增加窦道的发生,术中置管化疗有利于局部病灶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腰椎间盘多节段突出导致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选择性开窗﹑"责任"椎间盘摘除﹑椎板切除、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108例胸腰椎间盘多节段突出导致椎管狭窄患者,其中男77例,女31例;年龄43~81岁.病程6个月至18年,平均1.5年.经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腰椎X线片、CT、MRI检查,确定"责任"椎间盘及狭窄间隙.胸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间盘突出84例、胸腰椎间盘突出13例.术中摘除腰椎间盘髓核153个﹑胸椎间盘髓核8个,椎间植骨融合78个间隙,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20例.手术疗效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判断.结果 108例获随访1-2年,平均13个月.优62例,良25例,可21例,无差级病例,总的优良率为80.6%.未出现断钉、松动及骨不融合现象.术后复查X线片所有患者均于6-12个月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结论 选择性开窗神经根管减压﹑准确切除"责任"椎间盘﹑必要时椎板切除、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间盘多节段突出导致椎管狭窄,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腰椎管狭窄症 ( 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 ) 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导致椎管或神经根管的矢状径较正常者狭窄,刺激或压迫由此通过的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1].虽然椎管狭窄可能是先天存在的,但更加常见的原因是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因此在老年人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胸椎继发恶性肿瘤脊髓压迫症患者术后6个月内复发压迫的危险因素以及脊髓功能情况.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1-01-01-2017-06-30期间收治的131例胸椎继发恶性肿瘤脊髓压迫症患者,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内是否出现复发压迫将患者分为复发压迫组和未压迫组,复发压迫组患者12例,未压迫组119例.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双模式及EMG联合监测脊髓功能变化在胸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行胸椎肿瘤切除术30例,术中采用双模式及EMG联合监测脊髓功能的变化。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及后方手术入路。结果:4例术中诱发电位阳性的病例与于术操作直接相关,如剥离肿瘤时对脊髓轻微的牵批、椎管内静脉丛出血。将明胶海绵塞入椎管内以致继发性脊髓压迫,采取措施后诱发电位即时恢复,术后神经功能正常。2例患者术中无电位变化,术后3h出现双下肢瘫痪(假阴性)。1例行MRI证实椎管内血肿形成,急诊手术证实诊断,行血肿清除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行脱水消肿及营养神经对症处理后截瘫表现无明显缓解,经讨论考虑由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结论:胸椎肿瘤手术应用双模式及EMG联合监测,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能准确反映术中脊髓功能状态,提高监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总结成人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69例手术的成人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椎管内肿瘤的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前后神经功能ASIA评分变化及预后影响主要因素。  结果  成人椎管内肿瘤主要分布于髓外硬膜内(约占总数的61.3%),肿瘤位于胸椎管内比例最高,病理类型以神经鞘瘤及脊膜瘤最多见(两者约占总数的53.5%),采取脊柱后路显露及神经显微外科技术,91%的肿瘤可经全切治愈。ASIA评分显示术后随访神经根性疼痛、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联合神经显微外科技术,是目前椎管内肿瘤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收治脊柱结核患者51例,其中胸椎10例、胸腰段16例、腰椎25例。胸椎、胸腰段结核采用I期病灶清除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腰椎使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观察术后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年零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2个月切口破溃,换药2个月愈合。2例多发结核复发,分别行保守和手术治愈,其余病例无复发现象。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无移动、吸收。无后突畸形发生。结论I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突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86例肺癌脊柱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探讨其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次确诊的86例肺癌合并脊柱转移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手术组(n=27)和保守治疗组(n=59),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AS)、卡氏日常状态评分(KPS)及Frankel分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肺癌脊柱转移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手术组VAS评分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KPS评分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rankel分级均有改善,手术组效果更优(P﹤0.05).86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95%CI:5.639~6.361).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脊柱转移灶数量和是否有其他脏器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肺癌脊柱转移癌的手术治疗在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神经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对患者预后无影响,针对此类患者全面正确地评估患者手术指征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膜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对1988年2月至2001年2月收治的28例椎管内脊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颈段5例,胸段19例,腰段4例。[结果]28例均行手术治疗,26例肿瘤全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23例经1—12年(平均5.5年)随访,评定为优18例,良3例,进步1例,差1例,优良率91,3%。[结论]椎管内脊膜瘤是椎管内较常见的肿瘤,多位于脊柱胸段。确诊以病理检查为主要依据,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