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的头发     
母亲的风湿病又复发了。当我请了假急匆匆地赶回老家时,母亲已卧床数日。房间里有些冷,母亲单薄的身躯蜷缩在床上,显得越发瘦小。看到我,母亲浑浊的眼眸里瞬间闪过一丝光亮,一边连声唤着我的乳名,一边挣扎  相似文献   

2.
老家,是多么令人亲切而又温馨的字眼,让多少人魂牵梦绕,终生向往。母亲,一生对老家的眷恋之情也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春节期间.我从外地回到老家。老家还是和从前一样.但又和从前不一样。母亲去世已经10年.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和我们是一个村子的.她有两个儿子,均已成家。两个儿子与父新常来常往。  相似文献   

4.
我是清晨接到弟弟电话的,他告诉我母亲昨晚劳作时,不慎从堆满柴火的货车上摔下来,胸口隐隐痛了一夜。母亲执意不让弟弟告诉我,怕影响我的工作。听完弟弟的叙述,只觉浑身战栗,失神片刻遂又明白自己昨夜为何辗转难眠,心中不免担忧郁结。我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到来,假设着种种可能,思量着该如何安慰伤痛的母亲。可母亲和弟弟站在面前时,又禁不住埋怨母亲的不小心,我喋喋不休,又有几分咄咄逼人,完全就把母亲当成犯错的孩子一般,想好该安慰母亲的话一句也没说。母  相似文献   

5.
身后的母亲     
那年,为了给自己寻一个出路,也为了逃避家庭变故的阴影,我带着对母亲的些许怨恨参军入伍。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我穿着肥大的崭新军装,以一种夸张了的雄赳赳气昂昂的神态走着。一路上,爱唠叨的母亲却很少说话,只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我的身后,以至于我走上汽车回头看时.竟不见了母亲。车开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正远远地站在人群后面向车里张望。送行的人渐次散去了,只有母亲孤伶伶地站在纷  相似文献   

6.
<正>到现在我还记得,在我还很小的时候,隔壁住着一位老人家,年纪很大,成天躺在床上。当时我并不知道她瘫痪了,还以为她因为年纪大站不住所以要躺着。她日复一日地躺着,身体逐渐枯萎,等她过世入殓时,身上生满了褥疮,味道极其难闻。为她净身的人是她的儿媳,脸上看不到悲伤。我问母亲为什么不经常替老人擦洗?母亲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啊。况且,在那个忙碌的年代,谁又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伺候瘫焕的人呢?  相似文献   

7.
一提到“母亲”两个字,人们就会想到慈祥、和蔼、亲切、伟大等等词语,但我所要说的母亲不是这个样子的。母亲是那么地生性暴烈,以至于父亲在我的眼里一直就是“逆来顺受”、“唯命是从”的;母亲似乎天生长了一副气汹汹的表情,让人不敢与之接近;与她言谈稍有不慎,便会惹得她像火山爆发,腾腾地向你喷着冲天大火;母亲与人相处总是初始充满热情,但最后往往都以不快告终;母亲喜欢坐在一张椅子上,手中夹着一根似乎总也抽不完的烟,烟雾缭绕中,将自己沉浸于往事的沧桑和烦忧。母亲每天的功课就是焚香叩头、念佛诵经。我以为她未必能够领悟佛教的全部…  相似文献   

8.
周末感怀     
一觉醒来,阳光已从我的窗前滑过,今日的阳光不会再有了。 又是一个人的周末。 时钟“嘀哒”地响着,不紧不慢,那株永不凋谢的玫瑰静静地放着。我似一株静默的草,心里好空,如同这空空的小屋。凝视镜中单薄的身影,依然睡意朦胧,梳洗一番,自觉精神大振,然而周末的我,该如何享受这份独处的宁静?浓妆淡抹又为谁?  相似文献   

9.
天使的微笑     
杨雯 《当代护士》2009,(10):42-42
小时候,我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父亲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回来几次,母亲一个人把我拉扯大。我又瘦又小,身体总是不断地出毛病,让她为我操碎了心。印象中,母亲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出现了白发。  相似文献   

10.
六苏子墨终是淡出了安小雅的视线。苏妈妈出院那天,在苏子墨的搀扶下,和众位医生护士一一告别。苏子墨只是含笑地看着自己的母亲,神情比往日轻松得多,连一个再会的眼神都没有给安小雅,径直搀扶着母亲扬长而去,没有一丝牵挂地离开。安小雅心里默默念叨着,没什么,不过就是普通的病人和家属,我不会在意的。可心里不失落那是自欺欺人,毕竟自己曾经特别地关注过他,虽然单纯的只是为着他妈妈的病情,但也打过那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电话     
母亲已过花甲之年,为了不拖累我们,仍生活在苏北老家,但又总想念我们,对我们放心不下。我们终日忙碌,又难以经常到千里之外的老家看她。我的孩子就建议说,那就给奶奶装部电话吧,我们人回不去,可以多打电话。让奶奶经常听到我们的声音。电话装上后,大年初一用电话给母亲拜年,老人高兴得笑声不止。春节过后又恢复忙碌。  相似文献   

12.
上路时     
昨天,大姐带给我一双布棉鞋,是母亲做的。她还告诉我,母亲很想进城看看我,因恐我手头拮据,工作学习太忙,中途又回家了。捧着这双鞋底极厚,经母亲千纳百纳的棉鞋,我的眼眶湿润了。许多往事齐涌心头,特别是母亲每次送我上路的情景是那样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家住在一个边远偏僻的小山村里。四面大山合抱,僻静得让人不相信那山旮旯里还住着人家,孩子们上中学也得翻山越岭地走上三十多里的羊肠小道。也许正因为交通信息的闭塞和远离都市的喧扰,这里的人们  相似文献   

13.
1958年,我从江苏常州护校毕业,服从党的分配,离开老家常州市来到沭阳县新风医院工作已经22年了。从苏南到苏北,从城市到农村,我思想上不是没有斗争的。毕业时,母亲舍不得我到远方去,想把我留在常州市工作,我自己思想上也不想离开亲爱的母亲到举目无亲的苏北去。可是,当时我们国家正处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各方面需要大量人材,特别是农村中存在着缺医少药的严  相似文献   

14.
每次看望瘫痪在床的母亲,儿子总是哭着不去,他害怕外婆已经显得苍老、呆痴、口鼻歪斜、见人哭泣已变了脸型的模样。 母亲瘫痪在床已经整整10年了,他们也有9年没有见面了。 中秋节到了,我对儿子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外婆其实特别想你,应该在她有生之年见她一面。”儿子听话了,和我们一起返回久别的老家。  相似文献   

15.
准妈妈絮语     
没有做过母亲的女人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孕育一个新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也是可以改变你自己、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养儿报娘恩”,自从怀孕后,我越发对母亲感恩,也比从前更理解母亲。母亲说:“多个孩子多条肠子”,她生了两个女儿,总是百般操心,嫁女儿时的伤心,女儿在婆家过不惯,她也忧心,女儿生了孩子她又担心婆家人的看法,如此牵挂,不是一个母亲是不能理解的。我常想,母亲生我的时候是在家分娩的,月子坐不了几天就下地做家务,怀孕的时候是没什么特殊的照顾的,更别奢望什么营养了。养育之恩,正如孟郊所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相似文献   

16.
实在没有想到,我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的那笔生意不仅让我赔得稀烂,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女朋友也“趁火打劫”,跟我说“拜拜”,与另外一个人走了!双重打击的痛苦疯狂地撕扯着我,我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自责和颓丧的泥沼中……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对我相劝了多少次都无济于事。我固执地认为,  相似文献   

17.
陶晔 《当代护士》2006,(11):18-19
母亲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 母亲并不是我的亲娘,她是我的姨妈。在我两岁那年,一场车祸夺走了我的双亲。在我懵懂无依时,我的姨妈将我紧紧地抱在怀里,并意志非常坚定地要带走我,她说服了我多病的爷爷奶奶和亲戚们。当时,姨妈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小哥哥仅比我大两岁,姨妈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姨妈以她的精明和能干,在村里任妇女主任,姨父正在一个建筑工地里当一个小老板。  相似文献   

18.
李兆武 《新医学》2009,40(2):M0002-M0002
1998年的一个周末,室友们相约到学校图书馆逛一逛.顺便借本书看看。突然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本叫《新医学》的杂志,当翻开它的一刹那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从版面设计到栏目设置既雅致又别具一格,杂志封面也让人感觉到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从此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随后的日子里,只要到它出刊的日子,我便迫不及待地奔向图书馆借回认真品读,反复琢磨。  相似文献   

19.
一招灵幼年丧母,未婚姑妈成了我的“亲妈妈”我出生在吃“大锅饭”的年代。母亲逝世时,妹妹两岁,我还不到5岁。母亲患的是脑溢血。我当时以为母亲太累睡着了,而母亲这一睡就没醒来。那时,我还不懂“死”是怎样一个概念,直到看到一动不动的母亲在父亲、奶奶和姑妈的哭号声中被装进了巨大的“木匣子”,放进一个挖得很深很深的土坑中,并被黄土层层掩埋,我才猛然意识到,从此后我将再也见不到母亲了。我大哭着跳进那个还未被填满的土坑中,边用两只小手刨土边喊“:妈,你出来,我不让你走!你走了,夜里就没人搂着我睡觉了啊……”那时,姑妈也只有17岁,见状紧随我跳进土坑中,把我抱在怀里哭着说“:好孩子,你妈妈走了,还有姑妈哪,夜里姑妈搂着你睡……”我是一个孕期只有7个月的“早产儿”,体弱多病“,麻烦”不断,靠家人们的精心呵护才磕磕绊绊地活过了出生后的最初三年。这一次,我在遭受母亲去世的巨大刺激之后,一病不起。为了保住我的小命,邻居们劝父亲把妹妹送人,可父亲把妹妹紧紧抱在怀里,话没说一句,就早已是泪流满面。当时,姑妈和寡居的奶奶与我们这个小家分开单过,听到这个消息姑妈立即跑来,提出两个“小家”再重新合起来,由她和奶奶照料我和妹妹。妹妹虽小,照顾起...  相似文献   

20.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和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劳动妇女一样,平凡而又普通。可是,在她一米五才多一点的瘦小的躯体里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灵魂,她善良,她勤劳,她坚强,她勇敢。这些,都是她与生俱来的。母亲不仅赋予了我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她用她那最朴实的方式,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成长、成材。母亲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当往事一幕幕再现眼前时,我的眼睛又不觉地湿润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