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36,自引:1,他引:335  
目的 了解卒中后抑郁状态(PSD) 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Hamilton抑郁量素和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5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评分,并用逐步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SD总发生率为34.2%,其中轻度20.2%,中度10.4%,重度3.7%。对PSD影响最大的相关因素是既往抑郁病史,其次是性别、家庭 和睦情况、合并疾病种类、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和卒中后病程。结论 上述因素是本组PSD患者的主要预测因素,为预防PSD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海马原位增殖新生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方法 采用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刺激(chronicmild stress,CMS)及孤养法建立PSD模型,将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脑卒中、CMS和PSD组.每组均为18只.采取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双标染色及共聚焦成像动态检测,比较各研究组大鼠左侧海马齿状回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及其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共表达.结果 与脑卒中组(232.2±8.6、123.7±2.6、136.2±2.6)相比,PSD组大鼠左侧(伤侧)海马齿状回BrdU+细胞数在脑梗死后第21(156.2±2.5)、30(70.2±2.0)和45天(81.2±1.1)均明显减少(t=28.83、52.2、62.08,均P<0.01),但仍高于假手术组.与脑卒中组(79.3%±2.8%、87.7%±4.6%)相比,PSD组大鼠左侧(伤侧)海马齿状回BrdU+/NeuN+细胞比例在脑梗死后第30(69.0%±3.4%)和45天(78.3%±2.4%)均明显减少(t=5.871、4.403,均P<0.01).BrdU+/GFAP+细胞比例在脑梗死后30和45 d均明显增加(t=4.226、8.945,P<0.01).结论 PSD大鼠脑卒中后海马齿状回原位增殖的新生细胞存活降低,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下降,胶质细胞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3.
帕罗西汀对卒中后抑郁P300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卒中后抑郁(PSD)患帕罗西汀治疗前后P300的研究,探讨PSD患认知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第2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46例PSD患,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7例。治疗前后均经汉密 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及听觉oddball刺激序列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t-tes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均数有显性差异。结果;治疗后PSD患P3潜伏期显缩短(P<0.01)且波幅显增高(P<0.05);治疗前后PSD患MMSE具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PSD患的认知损害可能与5-HT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状群与CT定位及躯体,心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意外后的抑郁状态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住院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病后抑郁症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脑血管意外后的一个月之内,患者出现抑郁性障碍者达53.49%,以女性及肌力受损严重明显;而在年龄,病程及病灶等指标上,60岁以下,2周以内,左侧病灶平衡总分是有高的趋势,但统计上差异无显著性,作者认为,在发生脑卒中后的早期,抑郁情绪的发生较为普遍,且与性及瘫痪程度等社会因素有关,而与病程,病灶部位等脑卒中对大脑功能影响的因素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恢复期抑郁状态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43例脑血管病恢复期抑郁症状态病人予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且应用小剂量抗抑郁剂和心理疏导进行治疗后复评,结果显示对脑血管病后抑郁状态行综合治疗是有效的,而恢复期病人抑郁状态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抑郁患者甲状腺功能和泌乳素(PRL)的变化。方法: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无抑郁组68例;抑郁组32例。脑卒中后第6和15天测定两组患者血清甲状腺功能和PRL水平,并与4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脑卒中后第6天甲状腺功能和PRL:抑郁组和无抑郁组与对照组比,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明显下降(P<0.01);游离四碘甲状腺素(FT4)水平显著增高(P<0.01);抑郁组比无抑郁组的变化程度更显著(P<0.01)。脑卒中后无抑郁组血清促甲状腺素(TSH)和PRL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但抑郁组TSH、PRL升高不明显。脑卒中后第15天:无抑郁组FT3、FT4、TSH、PRL均恢复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组FT3、FT4虽有恢复但不明显,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组的TSH、PRL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后患者甲状腺功能和PRL发生变化,而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FT3和FT4变化更明显,且恢复慢。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它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对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现对其相关因素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近 1 0年来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post- strokedepression,PSD)已引起国内神经科医师的关注 ,本文对此作一综述。作者单位 :2 10 0 2 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1 命名目前比较混乱 ,如脑卒中后抑郁[1] ,脑卒中后重性抑郁 [2 ] ,脑血管病后抑郁 [3] ,脑卒中后抑郁症 [4 ] ,脑卒中后抑郁性神经症[2 ]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5] ,脑中风后抑郁情绪 [6] ,脑卒中后的抑郁障碍 [7] ,脑卒中后的抑郁症状 [8] ,脑血管意外伴发抑郁症状群[9] ,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状群 [10 ]等。2 发生率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大约为 30 %~70 % [2、3、7、9] 。…  相似文献   

10.
11.
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血浆、脑脊液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状态与血浆、脑脊液单胺类递质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 ,测定 32例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30例卒中后无抑郁状态患者及 2 8名正常人的血浆、脑脊液单胺类递质水平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血浆、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水平[多巴胺 (DA) =(2 6± 0 4) μmol L ,(2 0± 0 3) μmol L ;去甲肾上腺素 (NE) =(0 19± 0 0 6 ) μmol L ,(0 14± 0 0 6 ) μmol L ;5 羟色胺 (5 HT) =(1 0 9± 0 30 ) μmol L ,(0 6 0± 0 12 ) μmol L]低于卒中后无抑郁组 [DA =(3 2± 0 5 ) μmol L ,(2 6± 0 4) μmol L ;NE =(0 31± 0 12 ) μmol L ,(0 2 8± 0 0 8) μmol L ;5 HT=(1 31± 0 40 ) μmol L ,(1 11± 0 40 ) μmol L]及正常对照组 [DA =(2 9± 0 5 ) μmol L ,(2 2± 0 6 )μmol L ;NE =(0 2 7± 0 70 ) μmol L ,(0 2 3± 0 0 8) μmol L ;5 HT =(1 19± 0 30 ) μmol L ,(0 88± 0 0 7)μmol L],而大脑左侧及前部卒中患者的血浆、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水平低于其它卒中部位患者 (P <0 0 5 ) ,脑脊液单胺类递质水平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与血浆、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米氮平与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焦虑障碍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53例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米氮平及氟西汀治疗。疗程6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2、4、6周末采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显效率为74.199/6,氟西汀组为50%,差异有显著性(χ^2=3.91,P〈0.05)。米氮平组起效快。两组HAMA总分和HAMD在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因子分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米氮平组的不良反应较氟西汀组少而轻。结论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焦虑障碍起效快、安全、疗效肯定,是临床治疗中可选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在X线透视影像学上的表现及特点.方法对56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及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X线电视透视检查,记录异常表现,测量定量参数.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卒中后所有吞咽器官都表现功能异常,口期吞咽异常者46例,咽期异常者56例.与正常组对照,误吸组喉上抬幅度、速度降低,环咽肌打开宽度减少,吞咽潜伏期延长.34例存在误吸.误吸与舌运动减弱(P=0.021)、舌与硬腭接触不良(P=0.021)、声门关闭不全(P=0.011)、喉上抬慢且幅度降低(P=0.003)、吞咽延迟(P=0.001)及穿透(P=0.000)有关.结论脑卒中可损伤所有参与吞咽的器官,咽期吞咽更易受损,舌肌无力、声门关闭不全、喉结构上抬差及吞咽延迟可造成误吸.  相似文献   

14.
西酞普兰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西酞普兰合并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及对照组(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各43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及12周末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陷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HAMD及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ADL评分则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酞普兰不仅有助于改善老年脑卒中后抑郁,而且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意外伴发抑郁症状群的多因素相关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对出院后门诊复诊的40例脑血管意外(CVD)病人伴发的抑郁症状群(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多因素相关研究后发现,PSD总的发生率是55%。按病灶位于半球内前后左右,将样本分为多个亚组分析后发现,不管是PSD发生率还是量表评定的抑郁程度,左侧病灶组(尤其是左侧前部)虽有高的趋势,但统计上差异无显著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部位以外的其它因素,如疾病本身的严重度、社会支持的程度等的作用增大。作者认为康复期CVD病人PSD的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5  
抑郁症 (depression)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占脑卒中患者的 2 0 %~ 5 0 % [1 ] 。症状一般在脑卒中后 6月~ 2年内最严重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认知等各方面的恢复。国外学者曾经以“脑卒中后情感障碍”(e-motionalist)等描述 [2 ] ,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正式定义为脑卒中后抑郁 (post - stroke depression,PSD) [3] ,并作为一个治疗学单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1 定义及诊断标准脑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 ,它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 ,前提条件病因必须是脑卒中 ,而非其他事件 ,而且 ,它必须符合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PSD)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I-1β)、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SD组(36例)及卒中后无抑郁患者(对照组;32例)的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PSD组分为轻度组(8~16分;9例)、中度组(17~23分;17例)及重度组(≥24分;10例),比较各组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 (1)PSD组血清IL-1β[(35.2±4.2)ng/L]、IL-6[(11.3±4.3)ng/L]及TNF-α[(32.4±6.9)n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8.1±3.3)ng/L、(6.1±1.9)ng/L及(21.6±4.8)ng/L;P<0.01];(2)卒中后重度抑郁组血清IL-1β[(41.8±3.2)ng/L]、IL-6[(17.5±5.7)ng/L]及,TNF-α[(38.8±5.8)ng/L]水平,均高于轻度抑郁组[分别为(29.1±2.3)ng/L、(6.6 ±1.7)ng/L及(25.9 ±3.3)ng/L;P<0.05]、中度抑郁组[分别为(34.6±2.6)ng/L、(10.2 ±3.5)ng/L及(32.1±3.6)ng/L;P<0.05],中度抑郁组亦高于轻度抑郁组(P<0.05);(3)血清IL-1β(r=0.637)、IL-6(r=0.698)、TNF-α(r=0.722)水平均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1).结论 IL-1β、IL-6及TNF-α可能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中风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和中风病变部位、病程长短的关系以及对今后日常生活能力(ADL)恢复的影响。方法:按CCMD-Ⅱ-R的抑郁诊断标准对80例脑卒中病人分为抑郁组、非抑郁组进行研究。结果:80例脑卒中病人抑郁症状24例,发生率30%,左半球PSD发生率高,为34.48%,左右侧对比有显著意义(P<0.05)。PSD与ADL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PSD与脑卒中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与病程无关;PSD明显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切了解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闭目乏力的发生率,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观察1年内所有起病7d内人院的脑卒中患者。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I-ISS)中第4项面瘫评分及日本面瘫评分(Japan facial score,jrs)进行面瘫评估,使用拉力测量器测量双侧眼轮匝肌的闭目力量差值。比较中枢性面瘫者伴与不伴闭目乏力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病例914例,中枢性面瘫者伴闭目乏力且头颅MRI显示脑干无病灶者共40例,发生率为4.4%。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伴闭目乏力者的双眼闭目力量差值随时间延长而递减(F=36.049,P〈0.01),而不伴闭目乏力者双眼闭目力量无差异。伴闭目乏力者的责任病灶在右侧大脑半球的比例较不伴闭目乏力者高(72.50%郴32.01%,x^2=32.95,P〈0.01)。两组的责任病灶的性质、分布部位、体积、Alberta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有双侧病灶的比例均无差异。责任病灶分布在右侧大脑半球、年龄、性别以及是否有脑干病变这四项因素作为Cox回归的协变量,对中枢性面瘫闭目乏力的持续时间均无影响。结论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伴闭目乏力的发生率达4.4%,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右侧大脑半球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风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和中风病变部位、病程长短的关系以及对今后日常生活能力(ADL)恢复的影响。方法:按CCMD-Ⅱ-R的抑郁诊断标准对80例脑卒中病人分为抑郁组、非抑郁组进行研究。结果:80例脑卒中病人抑郁症状24例,发生率30%,左半球PSD发生率高,为3448%,左右侧对比有显著意义(P<005)。PSD与ADL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PSD与脑卒中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与病程无关 ;PSD明显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