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SU6668联合5-Fu对人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结肠癌HT-29细胞注入裸鼠脾脏,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SU6668组、5-Fu组和对照组4组。治疗6周后,处死裸鼠,计数肝转移率和肝转移结节数。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系统对肝转移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转移率依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转移结节数目比较上,对照组结节数大于20个时各组裸鼠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和SU6668组分别与5-Fu组及对照组相比,MVD均显著减少(P<0.05)。联合治疗组、SU6668组、5-Fu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bFGF均显著降低,且联合治疗组、SU6668组、5-Fu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6668通过抗血管生成抑制结肠癌的肝转移,与5 Fu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为安全有效的抗肿瘤策略。  相似文献   

2.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的关键 ,受到一系列分子信号的调控。内皮细胞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tyrosinekinases ,RTK)已经被公认为血管生成的重要信号分子 ,它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受体、Tie和EphRTKs[1] 。VEGF/VEGF受体和an  相似文献   

3.
赵萍萍 《医学综述》2011,17(21):3250-3252
促血管生成素(Ang)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唯一含有受体激动剂和受体抑制剂的血管生长因子家族。Ang家族包括Ang-1、Ang-2、Ang-3和Ang-4,均作用于特异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2,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延续,影响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通过对它们结构、生物功能、信号转导通路及肿瘤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阐明肿瘤血管新生的机制,为针对该分子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林丹霞  林英城 《医学综述》2008,14(3):353-355
血管生成素(Ang)是近年来发现的惟一含有受体激动剂和受体抑制剂的血管生长因子家族。作用于内皮特异受体酪氨酸激酶酪氨酸激酶受体2。Ang及其受体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且特异表达于肿瘤边缘的血管重建区,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延续,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血管新生的靶向分子。  相似文献   

5.
酪氨酸激酶受体Tie(包含Tie1和Tie2两种类型)是一种能够同配体促血管生成素结合,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的酶联受体之一。Tie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表面表达,在生长活跃的组织如发育的胚胎、伤口愈合和肿瘤的生长迁移中表达增强。Tie1的配体目前还不清楚,Tie2的配体是血管紧张素。Tie1主要在血管生成、微血管稳定、血管重塑和衰退中发挥调节作用,而Tie2与其配体结合后,可引起血管结构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吉非替尼(易瑞沙,Iressa)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该酶通常表达于上皮来源的实体瘤。对于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抑制可妨碍肿瘤的生长、转移和血管生成,并增加肿瘤细胞的凋亡。我科自2005年2月至12月用易瑞沙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糖蛋白.它们将生长因子信号从细胞外传入细胞内,这一过程控制着细胞的诸多生理功能:如细胞生长、分化、血管生成以及凋亡抑制.在非小细胞性肺癌中,该信号通路和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可抑制肿瘤生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EGFR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靶向治疗在肾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为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是关键的靶向治疗药物之一。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昔替尼高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阿昔替尼与免疫检查点 抑制剂联合治疗晚期肾癌疗效可观。该文就阿昔替尼在肾癌治疗中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新生在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重要的促进因子,其能够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刺激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进而促进肿瘤血管新生。阻断VEGF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目前研究以VEGF及其受体为靶点的血管新生抑制剂如单克隆抗体、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小干扰RNA等给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10.
血管生成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起着关键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信号通路是调节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途径,因此,近年来以VEGF及其受体为作用靶标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多种药物上市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主要综述了VEGF及其受体在肿瘤血管生成调节机制中的作用,同时着重介绍靶向VEGF及其受体的抗肿瘤药物的新近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沈娟  陈雪琴  马胜林 《浙江医学》2019,41(23):2556-2560
安罗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高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等多个靶点,具有抗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双重作用。安罗替尼在晚期肺癌、软组织肉瘤、甲状腺髓样癌、肾细胞癌等肿瘤中的临床疗效良好,本文就安罗替尼抗肿瘤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实体瘤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EphA2作为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s)家族成员之一, 通常以相对较低的水平表达在成人各种上皮细胞中,近来研究发现其在许多肿瘤中高表达,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生存、迁移和侵袭,还涉及肿瘤血管和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目前EphA2被认为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靶点,正成为各种肿瘤防治研究的焦点。本文就其研究现状及其与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NT-Trk)信号通路在神经细胞的发育、生长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发现Trk还参与了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研究认为TrkB表达与肿瘤生成有关,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TrkB信号转导通路激活赋予肿瘤存活、血管生成、化疗耐药和失巢凋亡抑制能力.该文就TrkB信号转导通路在肿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万物生长靠太阳,肿瘤生长靠血供。任何细胞及组织的生长和发育均离不开血供,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及迁移亦更如此。因此,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而使得抗血管靶向治疗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阿帕替尼正是一种新型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其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阿帕替尼在胃癌的治疗中发现了一定的疗效,随后在肺癌、乳腺癌、肝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中也发现了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阿帕替尼的研究背景及抗肿瘤机制、药代动力学、多种实体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现状、不良反应,以及该药在抗肿瘤临床应用的前景与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VEGF及其受体KDR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肿瘤大部分都是实体瘤,肿瘤组织是由肿瘤细胞和间质构成,间质成分主要包括血管、淋巴管、结缔组织、炎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等成分。其中,血管和结缔组织起营养、支持肿瘤细胞的作用。肿瘤内的新生血管是通过血管生成实现的,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血管生成是指活体组织在已存在的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过程[1]。肿瘤的血管生成受多种血管生成因子调控,已知的血管生成因子有数十种,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及其受体、血管生成素家族及其受体家族以及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其中VEGF家族及其受体是已知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多效生长因子,具有促进多种细胞分裂、生长、运动及促血管生成等作用,原癌基因c-met编码产生的一种酪氨酸激酶相关产物是HGF的受体。近来大量研究表明,HGF-c-met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本文阐述HGF及其受体(c-met)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并着重介绍其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正>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新药,主要通过高度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其受体结合后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快速生长、侵润和转移是肿瘤的主要特点 ,也是其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肿瘤之所以能快速生长和侵润与其有丰富的血管组织密切相关。原发肿瘤生长需有新的血管生成 ,同样 ,转移灶继续生长也要有新的血管生成[1] 。而血管的生成受多种因子的调控。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及其受体在血管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2 ] 。VEGF作为一种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和促血管生成因子 ,通过与VEGF受体结合 ,引起一系列的信…  相似文献   

19.
1971年,Folkman最早提出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并指出控制肿瘤生长的新途径一抗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已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均依赖于肿瘤的血管生成。实体瘤的生长通常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肿瘤直径达到1~2mm时,肿瘤分泌若干因子刺激血管形成,获得血供的肿瘤继续增大乃至转移。因此,通过阻断血管形成治疗肿瘤的新策略,近年来倍受关注。肿瘤血管形成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其中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th factor,VEGF)。它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血管形成及血管内成分的泄露,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因此VEGF及其受体就成了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笔就这一方面的有关基础理论及目前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张君红  林瑶光 《医学文选》2005,24(3):416-418
肿瘤的生长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从无血管的缓慢生长期转为有血管的快速增殖期,血管的生成使肿瘤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而完成血管切换期,如果没有血管的生成,原发肿瘤的生长不超过1~2mm,转移则无法实现。新生血管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及生化改变,形态学改变包括内皮细胞降解母体小静脉的基底膜、内皮细胞的定向运动、发生有丝分裂、血管管腔形成芽式生长并形成血管襻、产生新的基底膜等多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血管生化的改变涉及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调节失衡。目前已分离纯化了20多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至少15种抑制因子,研究较多的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bF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