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饲养宠物者越来越多,动物源性疾病亦随之增多,仅2002年下半年我科就遇2例猫抓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IgG4相关性疾病(IgG4 related disease,IgG4-RD)是一组由IgG4+淋巴细胞介导的多器官全身系统性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关于头颈部IgG4相关性淋巴结病国内外鲜有文献报道[1],现报道1 例以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以局灶进行性生发中心转化为病理特征的IgG4-RD,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颈部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08年10月期间8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Castleman病患者临床资料.肿物位于颈部Ⅰ区1例,Ⅱ区3例,Ⅲ区3例,Ⅳ区1例.8例病例均行常规CT检查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其中4例增强扫描后周围可见环性增强区.8例血常规检查大致正常,其中6例患者轻度贫血.结果 本组病例均为局灶型Castleman病,手术完整切除肿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大小约(2 cm×2 cm×3 cm)~(4 cm×3 cm×2 cm),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病理类型为透明血管型.术后随访7~3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局灶型Castleman病表现为单一部位的淋巴结肿大,CT等影像榆查可以提示诊断,手术切除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咽癌放疗中鼻咽粘膜重度反应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1995年~2000年中西医结合治疗21例鼻咽癌放疗中鼻咽粘膜重度反应患者,疗效好,无一并发后鼻孔、鼻咽粘连。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 21例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4~71岁;放疗均采用连续放射疗法,总剂量为6000~7000cGy,鼻咽粘膜反应发生时间为放疗开始后10~57天;4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1.2鼻咽粘膜放疗反应分度依据 分轻度、中度、重度。轻度:鼻咽粘膜稍水肿、充血,大多无伪膜形成,呼吸稍困难。中度:鼻咽粘膜明显水肿、充血,鼻咽腔明显变小,可有或无伪膜形成,闭口…  相似文献   

6.
综合59篇献,系统介绍近年头颈部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比较了CT,MRI,超声及其引的针吸活检术与常规扪诊的应用价值。就预防性和治疗性颈淋巴结切除以及放射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例 1   女 ,5 4岁。入院前 3年体检时血常规中嗜酸细胞增多 ,具体不详。半年后出现全身搔痒 ,多为腋窝、肘窝、月国窝处。 2年前出现四肢皮肤色素沉着 ,为黑褐色 ,随后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色素沉着处隆起为丘疹。入院前 2个月行丘疹活检 ,病理为表皮角化过度 ,棘层肥厚 ,真皮浅表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间有嗜酸性粒细胞。入院时检查 :体温 3 6 .8℃ ,左颌下有一约 3 cm× 3 cm的淋巴结 ,右耳后有一约 1 .5 cm× 1 .5 cm的淋巴结 ,右锁骨上窝有一约 1 cm× 1 cm淋巴结 ,右侧腋窝有一约 3cm× 4cm淋巴结 ,左侧腋窝可触及 2个约 2 cm×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阳性(clinical node positive,cN+)的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传统改良性颈清扫术的改进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期间收治的71例cN+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1例.T1 15例,T2 46例,T3 10例;均为临床Ⅰ期病例.其中26例患者触诊发现肿大淋巴结,45例患者触诊未发现而由超声检查发现肿大淋巴结.手术清扫淋巴结范围为Ⅱa、Ⅲ、Ⅳ区.结果 71例患者术后63例病理证实淋巴转移,转移率为88.7%,其中触诊发现肿大淋巴结的26例患者术后病理均发现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100%;触诊未发现超声检查发现肿大淋巴结的45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37例有淋巴转移,转移率为82.2%.13例患者转移淋巴结累及1个淋巴结分区,31例累及2个分区,19例累及3个分区.患者随访24 ~ 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术后颈部复发4例,复发率5.6%,2例Ⅴb区前份复发,2例颈动脉鞘区复发.结论 对于cN+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Ⅱa、Ⅲ、Ⅳ区清扫是可接受的,可降低颈肩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总结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探讨影响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983年1月—1999年5月年间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452例声门型喉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男女比例约为10:1,年龄42—79岁之间,平均59.3岁。结果 声门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54%(16/452例),其中早期(T1和T2期)声门型癌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0.29%(1/340例),晚期(T3和T4期)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3.39%(15/112例)。所有转移淋巴结均位于肿瘤病变侧Ⅱ、Ⅲ及Ⅳ区。结论 声门型喉癌肿瘤组织对声门下、室带等处侵及率相近,肿瘤累及上述不同部位其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对于临床诊断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声门型喉癌患者,不需要行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鼻咽癌与颈部肿块的关系。方法:对246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6例鼻咽癌患者中有183例出现颈部肿块,其中101例为首发症状。颈部肿块位于病变同侧134例、对侧5例、双侧44例;累及颈深上淋巴结者172例。N0,N1、N2之间的EB病毒VCA-IgA、EA-IgA滴度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巨大颈部肿块与远处转移相关。结论:鼻咽癌患者大多数会出颈淋巴结转移,多位于病变同侧的颈深上淋巴结;EB病毒抗体滴度与颈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巨大颈部肿块者发生远处转移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鼻咽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结核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以颈部无痛性包块为首发症状,经鼻咽部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以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鼻咽结核的文献,共检索有关文献32篇,包含患者共194例。结论鼻咽结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误诊,临床医生要提高认识,在诊治颈部包块时,应考虑鼻咽结核的可能,尽早反复送病理检查,从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超检查在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 5 1例初发和复发的鼻咽癌病人在放疗前、后均进行颈淋巴结临床触诊和B超检查 ,记录颈淋巴结肿大的有无、大小等情况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92例初发病人 ,经B超检查后导致临床分期变化的有 14例 (3.6 % )。触诊双侧颈N0 和单侧颈N0 的假阴性率分别为 2 8.2 %和 2 5 .5 %。鼻咽和颈同时复发的 14例病人中 ,触诊漏诊率为 2 1.4 %。单纯颈复发的32例病人中 ,触诊误诊率为 12 .5 %。在颈淋巴结融合成团的 33例病人中 ,触诊误诊率为 5 1.5 %。在超重或肥胖的31例病人中 ,颈部最大淋巴结的大小触诊与B超检查相比较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放疗结束时 ,颈淋巴结全消与残留的情况 ,触诊与B超检查相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结论 B超扫描较临床触诊检查鼻咽癌病人颈淋巴结准确性更高 ,对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区域的特点及术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8年7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18例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未行放疗或化疗,将术中肿瘤原发灶及根治性颈廓清术中的颈淋巴结标本按区域标记逐一进行病理观察,确定肿瘤原发部位及颈淋巴结转移区域。术后随访3~5年,观察淋巴转移与患者的关系。结果 18例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88.9%(16/18);颈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区域为LevelⅡ区、LevelⅢ区,转移率分别为73.1%、69.2%;其次为LevelⅣ区8.3%,未发现LevelⅠ区、LevelⅤ及LevelⅥ区淋巴结转移。结论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转移区域同侧为主,以LevelⅡ、LevelⅢ区常见。颈淋巴结位置的下移和转移淋巴结的直径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 银染法对 42例鼻咽部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0例鼻咽部正常粘膜和 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及血清VCA/IgA检测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鼻咽部正常粘膜和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 2 0 %和 88.1% ,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鼻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端粒酶阳性率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35 ) ,临床晚期 (III、IV)端粒酶阳性率高于临床早期 (I、II) (P=0 .0 48) ,而端粒酶与鼻咽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远处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VCA/IgA阳性率明显高于鼻咽粘膜正常者 (P <0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鼻咽癌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结合血清EB病毒抗体的检测有利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放疗中体积、位置变化对计划靶区的影响及调整放疗计划的必要性。方法收集初诊确诊的鼻咽癌患者35例,全部患者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前及放疗疗程中的第20~22次分别进行1次放疗定位CT扫描。在2次扫描的CT图像上分别勾画GTVnd1、PTVnd1及GTVnd2、PTVnd2靶区。使用Pinnacle计划系统内图像融合软件将前后2次CT扫描的图像及勾画的靶区进行匹配、融合。测量并计算每枚转移淋巴结在前后2次CT图像上的最大长径缩小比(单位:%),将其作为判别体积变化的参考指标。测量并记录在前后2次CT图像上每枚淋巴结中心点间的最小位移距离(单位:mm),将其作为判别位置变化的参考指标。将PTVnd1与GTVnd2进行靶区融合,根据GTVnd2边界是否超出PTVnd1范围,将收集到的全部淋巴结分为超出/未超出PTVnd1范围2组,分析GTVnd靶区体积、位置变化对PTVnd的影响。结果共收集到颈部转移淋巴结190枚,其中超出PTVnd1范围组133枚,未超出PTVnd1范围组57枚。超出PTVnd1范围组中,淋巴结最大长径缩小约15.1%~58.2%,平均缩小37.5%。未超出PTVnd1范围组中,淋巴结最大长径缩小约12.5%~53.8%,平均缩小35.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158)。超出PTVnd1范围组中,转移淋巴结中心点间的最小位移距离最小值为2.1 mm,最大值为6.7 mm,平均值为(3.3±1.5)mm。未超出PTVnd1范围组中,转移淋巴结中心点间的最小位移距离最小值为0.5 mm,最大值为2.5 mm,平均值为(1.3±1.0)mm。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34)。不同颈部淋巴结分区发生GTVnd2边界超出PTVnd1范围的概率不同,I、II、V区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III区及IV区。结论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放疗中位置变化是导致肿瘤照射剂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及时修正放疗计划设计非常必要,这对于减少肿瘤照射剂量不足的发生,提高肿瘤的局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人类前列腺癌转移抑制基因(kang ai 1,KAI1)、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onmetastasis23,nm23)、E26转录因子(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1,ETS-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d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用CD34标记微血管测定密度,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鼻咽癌淋巴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首诊时有颈淋巴转移的鼻咽非角化性癌(non-keratinizing carcinoma,NKC)50例、无淋巴转移的NKC30例和30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内KAI1、nm23、ETS-1、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与NKC组织内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 KAI1、nm23蛋白在颈淋巴转移组、无颈淋巴转移组和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χ^2=6.2,P〈0.05;χ^2=7.4,P〈0.01);ETS-1、VEGF蛋白在3组间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χ^2=12.8,P〈0.01;χ^2=9.1,P〈0.01)。80例NKC病例中KAI1、nm23蛋白阳性表达者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分别低于其阴性表达者(t=2.4,P〈0.05;t=2.0,P〈0.05);ETS-1、VEGF蛋白阳性表达者MVD分别高于其阴性表达者(t=2.6,P〈0.05;t=3.6,P〈0.01)。KAI1和nm23蛋白共同阳性表达较两者各自单独阳性表达时MVD降低(t=2.5,P〈0.05,t=2.3,P〈0.05);淋巴转移率降低(χ^2=5.2,P〈0.01;χ^2=4.3,P〈0.05);ETS-1和VEGF蛋白共同表达较两者单独表达时MVD增高(t=2.1,P〈0.05;t=2.2,P〈0.05),淋巴转移率增加(χ^2=4.1,P〈0.01;χ^2=4.1,P〈0.01),提示KAI1与nm23蛋白及ETS-1与VEGF蛋白的表达有相互协同的作用。KAI1与nm23蛋白及ETS-1与VEGF蛋白阳性表达成正相关关系(r=0.5,P〈0.05;r=0.4,P〈0.01)。NKC患者有或无颈淋巴转移与治疗后5年生存期的高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P〈0.05)。结论 KAI1、nm23、ETS-1和VEGF蛋白的表达与鼻咽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有明显相关性,与鼻咽癌的淋巴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它们可以作为预测鼻咽癌颈淋巴转移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18F-FDG-PET/CT(PET/CT)]融合显像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结果,回顾性对比分析20例头颈癌患者颈部正电子发射断层(PET)、CT及PET/CT资料。结果:PET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92.3%、85.7%、90.0%,CT分别为77.0%、57.1%、70.0%,PET/CT分别为92.3%、100.0%、95.0%,PET/CT的诊断准确度显著高于CT(P〈0.05)、略优于PET。13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CT诊断正确7例,PET/CT诊断正确12例。7例N。患者颈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4例存在颈淋巴结转移,术前PET/CT均诊断正确。结论:PET/CT融合显像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价值优于单独的PET及CT,尤其对于治疗后的患者,其诊断优势更加突出,有望作为是否需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  相似文献   

19.
聚合酶链反应对颈部肿块的EBV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隐匿性鼻咽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PCR检测58例颈部肿块的细针抽吸标本中的EB病毒(EBV)。结果:35例颈中、上淋巴结转移癌28例EBV阳性,3例淋巴瘤阴性,4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阴性;16例淋巴结炎性病变1例为弱阳性,15例均为阴性;该法诊断鼻咽癌的灵敏度为89.3%,特异性为86.7%。结论:用PCR检测颈部转移癌中的EBV-DNA,对隐匿性鼻咽癌的诊断具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来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以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最为好发。如果治疗得当,预后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复发率。甲状腺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PTC患者约30%~80%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而淋巴结转移是引起肿瘤复发的主要因素,且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逐渐成为评价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术前诊断是否有颈淋巴结转移尤为重要。目前甲状腺癌术前检查包括B超、增强CT及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有助于提高颈淋巴转移的诊断率,但每项检查均有其局限性,处于转移早期的淋巴结或淋巴结肿大不明显者,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如果能够发现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因素,这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指导术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对目前国内外研究从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