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室晚电位(VLP)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阳性率差别。[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2~8月收治的AMI患者357例:其中高龄老年(≥80岁)AMI组32例,老年(60~79岁)AMI组154例、非老年(34~59岁)AMI组171例进行VLP检测。【结果】高龄老年AMI组32例患者中,VLP阳性23例(71.9%);老年AMI组154例患者中,VLP阳性82例(53.2%);非老年AMI组171例患者中,VLP阳性74例(43.3%),三组VLP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9.87,P〈0.01)。VLP阳性179例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颤、室速)的27例(15.1%),VLP阴性178例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1例(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4,P〈0.01)。[结论]:IAMI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高,VLP阳性率明显上升。VLP阳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VLP阴性患者。尽早进行心电监护并检测VLP对预防和避免老年A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强  诸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10):1451-1452
目的:研究QT离菜度(QTd)及心室晚电位(VLP)对心肌梗塞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计算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QTd,其中34例行VLP检测。结果:12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明显延长,VLP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结论:QTd和VLP检测对心肌梗塞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差异作比较。结果:成功溶栓后QTcd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AMI成功溶栓可减少OTcd,增加心室肌的电稳定性,从而减少致死性心率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的影响。[方法]对55例老年AMI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再通组与溶栓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以及两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再通组治疗7d后QTd和QTcd较非再通组显著减少(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QTe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CVA事件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非再通组(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CVA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QTd或QTc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张艳霞 《中国临床研究》2014,(11):1337-1338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住院的AMI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AMI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有适应证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应用磷酸肌酸钠。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发生率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QTd和QTcd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QTd和QTcd为(64.17±4.14)ms及(71.33±6.52)ms,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71.30±5.22)ms及(77.82±7.65)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可使AMI患者QTd和QTcd显著降低,能否确实减少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 7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c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 10 0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 2 4h内首次心电图未校正的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 (QTcd)。结果  5 5例QTcd大于 6 0m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小于 6 0ms的患者。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cd增高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早期测定QTcd是防止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检测内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观察分析81例AMI患者QTd,QTcd睾室性世箜失常竺苎至磊况:并写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的QTa、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MI早期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预测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6个月后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最小值(QTmim)的变化。结果: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QTmax和QTd、QT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减少尤其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杨艳芳  陈素 《新医学》2014,(2):116-118
目的:探讨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e)和Tp-e/QT的临床意义。方法AMI 患者(AMI 组)和健康成人(对照组)100名,AMI 患者又分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2例),对比分析AMI组和对照组及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Tp-e和Tp-e/QT。结果AMI 组的 Tp-e、Tp-e/QT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组Tp-e、Tp-e/QT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Tp-e、Tp-e/QT比健康对照组延长,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心室晚电位及QT离散度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心室晚电位和QT离散度,两种心电检测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发现VLP和QTcd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的关系密切。但发现AMI合并DM检测VLP和QTcd报道较少。观察AMI合并DM对VLP和QTcd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选择 自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我院收治冠心病监护室AMI患者80例,随机选择合并DM40例,非DM40例。AMI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性变化及动态演变,血清心肌酶学而确定。DM根据2年以上DM病史及按照DM诊断标准(1980年WHODM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报道)入选。1.2 检测方法 将入选所有的患者入院2周后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评价该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象为AMI者,共41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①溶栓再通组21例;②常规治疗组20例。应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T离散度变化。结果溶栓再通组2周、1个月时的QTD、QTCD均较常规治疗者相应时间段小(P〈0.05或〈0.01),但3、6个月时的QTD、QTCD两组间无差异性(P〉0.05);同组内比较,患者3、6个月时的QTD、QTCD比2周时小(P〈0.05或〈0.01),1个月同2周时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周时溶栓再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Lown Ⅱ级或以上)低于常规组(P〈0.05),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前者QTD、QTCD较大(P〈0.01或〈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的QT离散度较小,说明冠脉再通改善心肌复极和传导的差异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和炎症因子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5-01/09在解放军第二五四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于2005-11集中来院随访,共随访到35例。根据BECK抑郁自评量表分为抑郁组(≥14分)和非抑郁组(〈14分)。行12导同步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离散度、校正QT间期;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含量,并分析QT间期离散度、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BECK抑郁自评量表得分的相关关系。 结果:35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与非抑郁患者相比,QT间期离散度、校正QT间期显著增大[(59.4&;#177;17.6)ms,(45.6&;#177;13.1)ms;444.0ms,397.5ms,P=0.02,0.03]。②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较非抑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显著增高[(5.50&;#177;2、14),(4.08&;#177;1.18)mg/L;(88.83&;#177;17.62),(76.78&;#177;13.47)μg/L,P=0.043,0.0491。③QT间期离散度与C反应蛋白显著正相关(r=0.421,P=0.029),QT间期离散度、C反应蛋白与BECK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之间未见显著相关。 结论:①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复极离散程度增大,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和猝死。②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有更明显的炎症反应和心室重构。③炎症反应可能通过心室重构或其他机制影响复极离散程度。  相似文献   

13.
王彦昌 《临床医学》2006,26(3):32-33
目的 研究QT间期离散度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预测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对36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测量治疗前后QTcd及动态心电图,并与12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Q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好转组QTcd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QTcd无明显变化,致心律失常组QTcd反而升高。QTcd在服药后3—4d开始变化,5—7d时变化幅度最大,12—14d变化幅度变小。不同药物致心律失常发生率不同,乙吗噻嗪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11.2%),胺碘酮6.2%,普罗帕酮10.5%,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吗噻嗪、胺碘酮、普罗帕酮用药2周后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Tcd值的变化是预测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灵敏而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陈丹  吕安林  苑媛  李丹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3):2651-265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6h)与延迟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QTd、QTcd)和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AMI病人82例,按发病至到达医院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6h以内为A组,共36例行急诊PTCA,6h以后46例为B组,行延迟PTCA。观察他们的术前、随访术后不同时间的QTd、QTcd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后6d、30d及180d,A组QTd、QTc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优于B组(P均〈0.05)。A组术后6d QTd、QTcd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均〈0.05)。B组术后6d与术前比较,有所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30d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急诊或延迟PTCA均可降低AMI病人QTd、QTcd,改善心功能,但急诊PTCA明显优于延迟PTCA;同时急诊PTCA较延迟PTCA对AMI病人QTd、QTcd的降低作用出现得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运动前后QT离散度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观察QT离散度与心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01-06/2004—03汕头中心医院住院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并,分成康复治疗组61例及对照组47例。康复治疗组患行于心肌梗死后4周开始康复运动,对照组不行康复治疗,所有患者于心肌梗死后4周及28周时行静态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比较。结果心肌梗死后28周时康复治疗组患者QT离散度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而射血分数及左窄短轴缩短率明显增加(P〈0.01),E峰与A峰比值亦有所升高(P〈0.05)。QT离敞度与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高度相关。结论康复治疗能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显著增强左室收缩功能,无创性指标QT离散度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QT离散度(QTcd)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免疫组化法对46例窒息新生儿出生后48h内和治疗7d后的QTcd和CTnI值进行检测,同时检测20例无窒息新生儿QTcd和CTnI值,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发病48h内与对照组比较,窒息新生儿各组QTcd和CTnI值显著上升(P〈0.05,P〈0.01)。与轻度窒息组比较,重度窒息组QTcd和CTnI值显著上升(P〈0.01)。治疗后,轻度窒息组QTcd和CTnI值均呈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重度窒息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QTcd和CTnI呈正相关(r=0.68,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QTcd和CTnI有显著变化,二者的监测有利于心肌受累程度的全面评价,对判断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AMI并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胺碘酮组:0.2g、每天3次,起效后减至每天1次口服,疗程3年。美托洛尔组:25-50mg,每天2次口服,疗程同上。结果:住院期间治疗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次数、静脉硝酸甘油剂量、用镇痛药次数均较美托洛尔组少(P<0.05,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A)均较美托洛尔组高(P<0.05,P<0.01);泵衰竭发生率较美托洛尔组少(P<0.05)。随访3年,胺碘酮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均较美托洛尔组少(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AMI并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作用可靠、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预防再生梗死,改善预后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8.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其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娜  吴刚  孔磊 《中国综合临床》2000,16(3):222-222
许多资料表明QT离散度(QTcd)延长反映心电不稳定,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猝死有关。然而,溶栓后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QTcd的影响报道尚少。我们将72例尿激酶(UK)溶栓治疗后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按冠状动脉(冠脉)再通和未通分组对比,以探讨溶栓后QTcd变化规律,判断溶栓后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住院AMI患者72例,其中男5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8.9)岁。均符合WHO标准,即有病史及心电图、心肌酶学的改变,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2方法测发病后6小时AMI首次及溶栓后2小时和第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干预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后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cd)的变化。方法将145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干预组76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干预,对照组69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丑治疗前后QTcd、JTcd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QTcd、JTcd差异无壳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QTcd、JTcd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记低分子肝素钙对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QTcd、JTcd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测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 6 7例AMI患者中有心律失常的 30例分为心律失常组 ,37例无心律失常分为对照组 ,测定溶栓前后QT离散度。结果 AMI心律失常组与对照组间QTd差异有极显著性 (94 8± 9 2msvs 6 6 .32± 12 2ms,P <0 0 1) ,溶栓后QTd降至 6 8 3± 8 8ms,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的溶栓可使QTd显著下降 ,减少危险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