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起源于鼻腔及副鼻窦的少见的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 ,但常大范围侵及鼻腔和鼻窦 ,可引起骨质改变 ,切除术后易复发 ,有恶变倾向。收集我院 1995~ 2 0 0 0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5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旨在提高诊断水平。1 材料与方法 本组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 2 8~ 78岁 ,平均 5 1岁。从症状出现到就诊时间 1个月至 2 0年不等 ,平均 6年。临床症状主要有鼻塞 15例 ,头痛 8例 ,鼻衄和面部麻木 5例 ,嗅觉丧失2例 ,流泪 1例。鼻腔内窥镜检查 :在一侧鼻腔内可见软组织肿物 ,其中左侧 8例 … 相似文献
2.
3.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分析4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征象。结果:CT检查显示多数病灶起源于中鼻甲和中鼻道,侵犯筛窦和上颌窦,引起良性的骨质受压、吸收破坏和增生硬化等改变,病灶密度不均,轻至中度增强,伴有钙化(67.5%),病灶边缘呈不规则乳头状(70%),伴有多个小气泡(65%)。结论:本病的特征性CT表现是病灶边缘呈不规则乳头状,或并伴有多个小气泡。CT检查确诊率较高,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对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征象,术后13例行CT随访.结果肿瘤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以中鼻道为中心,同时侵犯同侧鼻腔及副鼻窦21例,单纯累及上颌窦2例;所致骨质改变以骨质破坏多见.术后肿瘤复发率高(85%),3例恶性变.结论CT能较好地显示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术后有无肿瘤复发,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6.
焉炳胜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207-208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01~2012-12收治的3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基本资料。结果30例患者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复发患者3例,复发率为10%。结论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和鼻窦的一种良性肿瘤 ,临床并非少见 ,但本病常与其它疾病相混淆 ,以致于造成误诊。笔者收集临床资料完整 ,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15例 ,通过回顾性的分析该病的CT表现 ,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影像诊断水平。1 材料与方法 本组 15例 ,其中男 8例 ,女 7例 ,年龄 2 1~ 70岁 ,平均45 .5岁。临床症状 :鼻塞 12例 ,流脓涕带血 1例 ,嗅觉减退 1例 ,头痛 2例。病史半年~ 16年。采用Sytec 40 0 0机器 ,参数为 12 5kV、130mA、2 .7s ,采用横断位及冠状位两种体位作常规CT扫描 ;横断位患者取仰… 相似文献
8.
9.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l资料.结果 36例内翻乳头状瘤源于鼻腔外侧壁25例,上颌窦4例,筛窦2例,额、筛窦2例,筛、蝶窦2例,额窦1例;其中11例为复发病例,3例伴恶变.26例呈分叶状,10例形状不规则.病灶最大径22~82 mm,平均38 mm.36例边界均清楚.与邻近肌肉比较,MR T1WI呈等信号32例,稍高信号4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34例,不均匀等信号2例(伴恶变).与鼻中隔黏膜比较,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4例;32例病变在T2WI或增强T1聊上病变内部呈较规整的栅栏状,2例旱不规整的栅栏状(伴恶变).8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为速升缓降型,另1例局部区域的曲线呈速升速降型(伴恶变).结论 MR T2WI或增强T1WI上呈较规整的栅栏状外观是诊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可靠征象,形态不规整可能提示伴发恶变. 相似文献
10.
11.
鼻腔鼻窦少见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少见肿瘤的CT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6例鼻腔鼻窦少见肿瘤的CT表现 ,并与同期 9例鼻腔鼻窦癌相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呈实质性肿块 ,2 7 3 5例伴有单侧或双侧鼻窦炎。良性 11例 ,除血管瘤有强化及脑膜瘤钙化特征外 ,余具备良性肿瘤的一般特点 ,各类型不易区分 ;恶性 15例 ,恶性黑色素瘤体积小 ,恶性肉芽肿呈弥漫浸润 ,其余同一般恶性表现。结论 鼻腔鼻窦少见肿瘤多数类型较相同部位常见肿瘤无特征性差异 ;良恶性主要鉴别点为病变外形 ,骨质改变及病变范围 ,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增强扫描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CT诊断鼻腔付鼻窦恶性肿瘤(附16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付鼻窦恶性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周围脂肪层、窦腔外软组织肿块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材料和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2例恶性组和139例良性组的CT表现,逐项对比观察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突出于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16/22),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13/22)、窦腔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11/22)有显著意义。而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和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在定性诊断中有一定意义。在窦壁骨质改变中正确区别是骨质吸收改建,还是侵蚀破坏是关键,扫描方法:冠状位优于轴位,二者结合更加全面准确。结论:鼻腔付鼻窦的腔外软组织肿块,侵蚀性骨质破坏与窦壁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是诊断鼻腔付鼻窦恶性肿瘤的可靠征象。CT扫描方法以冠状位为主。 相似文献
14.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 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 :病变仅发生于一侧 ,以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 ,同时累及其他鼻窦 ;鼻旁窦内软组织呈结节状或息肉样不规则增生 ,内可见点状、结节状钙化 ;部分窦腔增大 ,骨壁破坏。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上有特异性 ,CT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霉菌性副鼻窦炎CT表现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 报告20例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并回顾文献,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探讨CT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0例均行轴位(8例同时行冠状位)CT扫描,分析CT表现和病理结果。结果 病理所见20例中15例为曲霉菌,3例为毛霉菌,2例不能分型。CT显示20例一侧上颌窦均受累,5例同侧筛窦亦被侵犯。18例上颌窦炎性病变中见斑点斑块状钙化。18例见上颌窦窦壁的骨质侵蚀破坏和增生硬化。结论 CT尤其是冠状位CT是显示副鼻窦的解剖结构和诊断霉菌性副鼻窦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CT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鼻腔病灶12例,9例起源于鼻腔前部或鼻前庭,鼻窦腔病灶2例;病灶肿块表现4例,浸润表现3例,混合表现7例,多数(11/14)密度相对均匀;位于鼻窦腔者骨质破坏明显,2例均可见骨质缺损;位于鼻腔者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较轻微,5例可见骨质吸收;病灶易累及邻近结构,6例鼻翼、鼻背部皮肤肿胀,皮下脂肪层消失,3例颊部软组织肿胀。结论: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慢性鼻炎鼻窦炎的CT表现及分型(附9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鼻炎鼻窦炎CT表现及分型。方法 收集 93例经临床证实为慢性鼻炎鼻窦炎病人的CT影像资料。结果 慢性鼻炎鼻窦炎分为 6型 :(1 )漏斗型 ,占 1 7% ;(2 )鼻道窦口复合体型 ,占 2 8% ;(3)蝶筛隐窝型 ,占 6 % ;(4)鼻腔鼻窦息肉型 ,占 1 8% ;(5)特发型 ,占 1 4 % ;(6)混合型 ,占 1 6 %。结论 慢性鼻炎鼻窦炎的CT分型对指导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