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直肠类癌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随访情况。结果:24例病人中,5例肿瘤直径≤0.5cm,经肠镜下电灼切除,13例直径<2cm者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另3例直径<2cm者经腹行直肠部分切除术,随访至今无复发或转移。3例肿瘤直径≥2cm者行根治术,随访5年死亡2例。5年生存率总计为87.5%。结论:直肠类癌症状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直肠指检及肠镜检查和活检。手术应结合病变大小、浸润深度及有无转移决定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7例直肠类癌患者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生物学特性。结果本组直肠类癌患者直肠指检+肠镜活检正确诊断率可达92.6%。本组27例中17例行肛肿块局部切除术,2例行Dixon术,1例行Mile’s术,1例行TEM术,其余6例行ESD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27例患者其中25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2.6%,5年生存率85.7%。结论直肠类癌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率低,易误诊;直肠指检+肠镜病理为诊断直肠类癌首选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类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合理的外科微创治疗.方法 对17例直肠类癌患者进行外科微创治疗;直径<1 cm者在结肠镜下行电灼摘除术;直径1~2 cm者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定切缘有无类癌残留及浸润深度,如肿瘤侵犯肌层,则行根治性手术;直径>2 cm或肿瘤侵犯肌层者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Dixon手术).结果 在结肠镜下电灼摘除术8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6例,其中1例术中病理示肿瘤肌层侵犯而中转行腔镜根治性手术;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4例.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均治愈,随访6个月至5年不等,无复发病例.结论 根据直肠类癌的不同病情,采用个体化的外科微创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王道勤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2):1489-1491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因素。方法:对1995~2009年收治的11例直肠类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术前均行直、乙状结肠镜检查并活检,其中5例术前确诊为直肠类癌。11例肿瘤距肛缘均≤8 cm。肿瘤直径<1 cm者3例,均无肌层浸润;1~2 cm者3例,1例有肌层浸润,2例无肌层浸润;>2 cm者5例,均有肌层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11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10例嗜铬粒蛋白A阳性,4例囊泡突触素阳性。局部切除术及电灼术共3例,根治性手术7例。术后随访7~192个月,2例死于肝转移,其余均存活,最长存活时间为192个月。结论:直肠指诊和直、乙状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类癌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对可疑病变行活检时,除常规HE染色外,应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方法。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是决定手术方式和预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附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直肠类癌非常少见,症状也不典型。为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选择,病理学特点。对我院1989-1999年10年间收治的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6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而确诊,其中4例分别做了局部切除或局部扩大切除,1例因肿块直径大于2cm而行根治性手术。1例无法手术切除。作者认为,直肠镜检查和直肠指检是术前发现直肠类癌的重要手段,对可疑病变行活检时,除常规HE染色外,应加做嗜银染色、亲银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治疗是其最佳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16例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类癌是一种少见的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术前诊断不容易,治疗上与其他肿瘤相比较有所不同。本组对1988~1997年经病理确诊的16例直肠类癌的诊治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0~69岁,平均47.3岁。轻度血便4例,不规则腹泻6例,肛门疼痛4例,肛门下坠感7例,无一例伴有皮肤潮红、明显腹泻、腹痛或哮喘等类癌综合征者。1.2 诊断 16例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经肠镜活检诊断为类癌4例。误诊为腹癌6例,直肠息肉4例,乳头状瘤、直肠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8例均为典型性类癌,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色黄、质硬或韧,活动度差.所有病例神经内分泌分化标记物染色阳性.直径≤2 cm者34例,其中30例位于黏膜内,4例侵犯黏膜下层,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4例直径〉2 cm,均侵犯肌层,行直肠癌根治术.肿瘤≤2 cm者Ki-67阳性表达率〈3%或阴性.34例获随访,均存活.结论 直肠类癌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多数病例可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愈.  相似文献   

8.
苏巧勇 《中外医疗》2011,30(29):20-21
目的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9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奏癌临床资料。结果35倒直径〈2cm和4例直径2cm,前者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无一例复发或转移,后者行根治性手术,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现象。结论直腑类癌应趁早诊断及治疗,早期治疗对于〈2cm类癌可采用局部切除,手术切除治疗是既简单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直肠癌侵犯深度和周围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经肠镜活检且拟行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行术前腔内超声检查.参照TNM分期标准,结合CT表现,进行术前分期诊断,并与手术及病理分期对照.了解直肠癌腔内超声分期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通过肠镜采取活体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分化程度.经EUS检查发现正常肠壁表现为5层结构,根据直肠壁5层结构及邻近器官的改变判断肿瘤侵犯的深度.肿瘤旁直径≥5mm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回声病灶诊断为转移性淋巴结.结果直肠癌患者行术前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结合肠镜、CT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肠镜在直肠癌的术前确诊、定位及定性与术中所见及术后诊断基本相符.EUS结合CT表现对直肠癌侵犯深度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对直肠癌术前TNM或Dukse分期有一定的价值.术前EUS结合肠镜、CT检查可以为直肠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结论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肠镜、CT检查对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6年经病理证实的10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直径<2cm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经6个月~5年随访无一例复发或转移;1例直径>2cm者行根治性手术,术后3年未复发;2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1例随访2.5年无复发或转移;1例直肠多发类癌行根治性手术随诊2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不同大小的肿瘤,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在直肠类癌术前诊断的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类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例用ESD方法治疗的直肠类癌经行临床、病理分析及随访观察。结果: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诊断8例直肠类癌,直径大小约0.51.2 cm,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低回声病变,固有肌层无累及。8例患者全腹部及胸部CT检查无转移,均行ESD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类癌,切缘及基底阴性。术后随访161.2 cm,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低回声病变,固有肌层无累及。8例患者全腹部及胸部CT检查无转移,均行ESD完整剥离,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类癌,切缘及基底阴性。术后随访1627月,未见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结论:ESD是治疗无固有肌层浸润及转移的直肠类癌的有效方法,EUS有助于该疾病的术前诊断及浸润深度判断,术前活检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12.
Wang HB  Wang LP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4):1686-1689
目的 分析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62例直肠NET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直肠NET的临床特点.根据组织学分化程度不同将直肠NET分为3种类型,探索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转移的关系.结果 直肠NET临床表现不典型,以排便习惯改变为主占43例(69.4%),有10例(16.1%)无症状,9例在体检肛门指诊时发现.57例(91,9%)肿物距离肛缘8 cm以内.所有患者病灶均为单发,无类癌综合征表现.25.8%(16/62)的患者伴发结肠息肉,16.1%(10/62)的患者伴发结直肠腺癌.除10例伴发结直肠腺癌的患者外,其余52例中,肿瘤直径<1 cm者39例,以l型为主,直径>2 cm者7例,以Ⅱ型和Ⅲ型为主,直径<1 cm、1~2 cm、>2 cm各组发牛转移率分别为0、33.3%、71.4%.结论 直肠NE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单发为主,常无类癌综合征表现.肛门指诊是发现直肠NET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肠镜检杏对发现第二原发肿瘤和随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阑尾肿瘤患者的诊治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俊  许林  郑耿阳  邱江锋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7):1909-19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1977年1月至2007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收治的37例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阑尾炎和腹部包块,均经手术和病理确诊,包括阑尾类癌12例,阑尾黏液性肿瘤17例,阑尾腺癌8例,其中术前病理确诊仅4例(10.8%),术中经冰冻切片确诊28例(75.7%),术后病理证实5例(13.5%).行单纯阑尾切除术17例,回盲部切除术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8例,其他手术方式3例.随访6~193个月,阑尾类癌、阑尾黏液性肿瘤、阑尾腺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91.7%,100.0%、86.7%、71.5%和75.0%、50.0%、50.0%.结论 阑尾肿瘤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冰冻切片对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阑尾类癌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类癌的外科治疗和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消化道类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 1975年 1月~ 2 0 0 2年 6月间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和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外科进行手术的 4 8例消化道类癌病例 ,分析所有病例的肿瘤情况、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结果 :34例肿瘤直径小于 2 .0cm的病人经内镜下或经肛门电灼切除和局部扩大切除术后随访无 1例复发 ,14例肿瘤直径大于 2 .0cm的病人有 12例行肿瘤根治术 ,其中 3例术后出现转移而死亡 ,生存期为 11~ 4 8个月。另有 2例术中发现广泛转移无法切除 ,不到半年均死亡。结论 :肿瘤的大小与其预后有密切关系。直径小于 2 .0cm的肿瘤可以行电灼切除或局部扩大切除 ,对于直径大于 2 .0cm的肿瘤应尽可能行根治术 ,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阑尾类癌的生物学特性、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总结自1984~2004年收治的26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多数表现为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肿癌直径小于1cm16例,1~2cm9例,大于2cm1例,其中1例在首次手术中发现肝脏转移性肿瘤.20例仅行阑尾切除术,5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及肝叶部分切除术.随访的26例患者中,25例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阑尾类癌较少而且多无症状,小于1cm的阑尾类癌仅作单纯性阑尾切除即可,术中冰冻切片可指导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胃肠类癌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贲门类癌1例、阑尾类癌2例、直肠类癌2例,均手术切除,3例直径肿块小于2cm的类癌患者已存活5年以上。结论:胃肠类癌以阑尾、直肠类癌为多见,没有转移及直径小于2cm的类癌治疗效果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延长类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内镜、腹腔镜下对于5 cm以内小型间质瘤治疗临床评估,拟对小型胃间质瘤探寻最佳的治疗方式.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近4年术后病理确诊的胃间质瘤(肿瘤直径≤5 c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39例行内镜治疗(138例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1例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55例行独立腹腔镜治疗,针对临床特点、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8.
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内镜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分析54例消化道类癌的形态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本组类癌内镜确诊率达97.8%, 直肠类癌最多见(6 1.1%).16例最大径不超过1 cm消化道类癌行内镜下治疗,未见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1 1年 ,未见复发.结论:内镜检查为诊断消化道类癌的有效方法,对最大径<1 cm的类癌采用内镜下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直肠类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分析(附3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 ,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 34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中 ,男 2 1例 ,女 13例。病史 1周~ 4年 ,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 ,血便或黏液脓血便 ,临床无明显症状者 10例。肿瘤距肛缘 12cm以上者 3例 ,8~ 12cm者 9例 ,5~ 8cm者 11例 ,3~ 5cm8例 ,3cm以下者 3例 ;肿瘤直径 :>2cm 4例 ,1~ 2cm 2 3例 ,<1cm 7例。 34例均行局部切除术或局部扩大切除术 ,31例经肛 ,3例经腹。 34例中 2 9例获得随访 (85 3% ) ,2 4例得到 5年随访 ,5年生存率 95 8% (35 /2 4 ) ,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转移 ,1例在手术后 3年死于心肌梗死。结论 对每一位直肠类癌患者均应根据其肿瘤大小、浸润范围、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转移等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根治性治疗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 胃肠道类瘤是比较罕见的疾病,它是由Merling于1838年首先介绍阑尾肿瘤时提到的。在1907年Oberndorfer首先介绍了“类癌”(carcinoid)这一名词以与腺癌相区别。由于部分类癌可分泌五羟色胺并引起阵红等症状即所谓类癌综合症,(Carcinoid syndrome),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把类癌归并于所谓胺前体摄取及脱羧细胞瘤(Apudoma)一类,属胃肠道内分泌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