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手术的9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收集切除的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的关系。结果91例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63例(69.2%)。共收获3149枚淋巴结,平均每例34.6枚。肿瘤直径小于3cm者淋巴结转移率较3cm以上者低(P〈0.05)。TNM分期中Ⅲa和Ⅳ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00%,其转移度在30.3%~58.4%之间,较Ⅰ、Ⅱ期者高(P〈0.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79.6%)较其他型患者高,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5.3%)最高(P〈0.05)。施行D3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88.2%、38.0%)均高于D1、D2术患者(P〈0.05)。17例(18.7%)患者常规病理检查发现有183枚淋巴结微转移,肿瘤各部位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2、3、5、7、8、9、12、13和16组,以8组转移度为最高(68.1%);中部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3、7、12、13和16组,其中最高转移度为第3组(47.6%);远侧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1、2.3、5、6、12、13和16组,其中第16组转移度为最高(83.3%)。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D3淋巴结清扫手术对某些进展期胃癌患者值得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2.
胃上部癌手术保留脾胰清除No.10、11淋巴结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手术保留脾脏、胰腺,清除No.10、11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保留脾脏、胰腺治疗62例胃上部癌患者的手术情况。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50例有淋巴结转移(80.6%),N0.10转移率为19.4%(12/62),No.11转移率为22.6%(14/62);每组清扫淋巴结数为3—8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1%。无死亡病例。结论保留脾脏、胰腺,清除No.10、11淋巴结手术操作可行,是胃上部癌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阴茎癌5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阴茎癌有效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鳞状细胞癌44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恶变7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肿瘤切除+包皮环切术2例,阴茎部分切除术36例,阴茎全切+尿道会阴部造口术13例,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1例。结果41例获得随访,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者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和76.7%,行阴茎全切除术者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2.7%和63.6%。结论阴茎癌早期诊断并予以手术为主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应积极行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对患者局部复发率、5年生存率的影响,从而为临床直肠癌根治性手术中是否应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国内外1994至2006年关于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与患者预后关系的文献。结果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共8篇,累计病例2669例,其中行侧方淋巴结清扫1324例。直肠癌根治术后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患者与未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局部复发率比较,其合并ORs值分别为0.52(95%CI=0.39~0.68,P〈0.01);患者5年生存率合并ORs值分别为1.99(95%CI=1.78~2.12,P〈0.01)。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可降低患者局部复发率,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我院1990年至2000年青少年甲状腺癌5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行内分泌辅助治疗,少数加用^131I内照射。结果全组乳头状癌44例(78.6%),滤泡状癌8例(14.3%),乳头滤泡状癌2例(3.6%),髓样癌2例(3.6%)。颈部淋巴结转移40例(71.4%),其中双侧甲状腺癌并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者8例(14.2%)。术后复发9例(16.1%)。本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双侧甲状腺受侵犯伴双颈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高于成年人,5年生存率92.9%(52/56)。结论青少年甲状腺癌颈部胂块临床表现大多数无特异性,常以颈部肿大淋巴结或甲状腺孤立结节就诊,不易早发现易误诊,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清除的必要性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1987年1月至1992年12月为314例肺癌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术中对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进行广泛清除。314例肺癌中,N2(纵隔淋巴结转移)119例。占37.9%。作者总结了N2的范围和分布特点,以及N2和肺癌细胞类型,部位间的关系,认为从根治目的出发,肺癌手术有必要彻底清除胸腔内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附246例报告)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的诊断、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对1990年3月-2001年4月我科收治的24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和术中确诊甲状腺癌分别为135例和80例,术后确诊为246例;再次手术57例,发现残癌30例,占52.6%;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9.2%,96.3%,91.5%。246例手术病人死亡无1例死亡,4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声嘶、3例出现低钙抽搐。结论 术中冷冻快速切片有助于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术式的选择;根据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和危险因素,手术切除甲状腺的范围和是否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有所不同。术后病人应坚持终生服用甲状腺素片。  相似文献   

8.
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状况与手术范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胃癌孤立性淋巴结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指导手术范围。方法 回顾51例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出现部位及与原发癌灶的关系,比较跳跃式转移和非跳跃式转移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发生在胃周(N1)区域孤立性转移淋巴结占74.5%(38例/51例)(非跳跃式转移),其中有39.2%(20例/51例)发生在邻近原发癌灶(N1)处,有35.3%(18例/51例)发生在相对较远离原发癌灶(N1)处,以No.6、3组常见;有25.5%(13例/51例)出现在N2-N3站区域(跳跃式转移),N2站区域为11例,N3站区域为2例,以No.7、8a组为常见。跳跃式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大小及部位有显著相关性。两组生存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孤立性转移淋巴结分布以胃周为主,呈随机性和多向性。跳跃式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大小及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9.
张莉 《护理学杂志》2007,22(10):51-52
对81例子宫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3.0h,术中出血100~200ml;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切口一期愈合。提出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前访视,熟练掌握手术步骤,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淋巴结转移频率,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廓清提供依据。方法 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386例肺癌病人施行了手术切除及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结果 清除淋巴结2603组,N1淋巴结转移率20.1%,N2淋巴结转移率16.2%。T1,T2,T3间淋巴结经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1.
胸段食管癌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胸段食管癌颈部及上纵隔淋结转移规律。方法采用颈,胸,腹三切口施行胸段食管癌手术616例,同时施行三区域淋巴洁清扫。结果:中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分别为57.1%和21.5%。结论胸段食管癌必须重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该区域淋巴结清扫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根据1994—2004年胃癌数据库资料,按1999年日本第13版胃癌规约的淋巴结清扫分类,行D3或D3^+淋巴结清扫(D3组)共126例,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从同一数据库中选择同一手术组施行D2手术的患者146例(D2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16a2区及16b1区是No16淋巴结转移常见部位。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T1为3、8%,T2为22、3%,T3为46.8%,T4为32.1%;腹膜播散阴性者其转移率为16、3%,腹膜播散阳性者则为69、5%;浆膜无侵犯者转移率为16.3%,浆膜侵出阳性者则为69.5%。D2和D3组患者手术死亡各2例,并分别有4例和6例出现并发症(P〉0、05)。D3组No16淋巴结转移3枚以下与4枚以上者与D2清扫组的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D3与D2手术后Ⅰ期、Ⅱ期、Ⅲ。期、Ⅲb期、Ⅳ期患者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及生存率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侵犯深度和浆膜侵出程度密切相关。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No16转移淋巴结在3枚以内和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外科治疗对Ⅳ期胃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至2004年12月外科治疗Ⅳ期胃癌患者200例,手术后随访时间为4-116个月,随访率为93.5%,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曲线分析,LogRank进行生存曲线显著性检验。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率为80%,根治性切除105例,姑息性切除55例。淋巴结清扫范围D12例,D278例,D3及D3^+26例。Ⅳ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1.5±2.3)个月。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者较仅行手术探查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可以提高术后生存率。局部因素P1H0T1-3N0-2,P0H1N0-2T1-3、T4N2-3、T1-3N3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全身因素P2-3、H2-3、P1-3,H1-3、TnNnM1的胃癌患者。对于P1H0T1-3N0-2、P0H1N0-2T1-3和T4N2-3,T1-3N3病例的根治性切除和联合脏器切除和D3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行姑息性切除及手术探查、单纯切除以及D2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结论对可以达到根治性切除的Ⅳ期胃癌进行根治性切除、D2以上淋巴结清扫和联合脏器切除可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因其特殊的手术视野,实现了腋窝解剖结构的清晰暴露,大大减少了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且随着手术技术日臻成熟、完善,达到了微创、功能和美观三重效果,受到医患双方欢迎。然而,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不同于我们通常的腹腔镜手术,一直被认为是腔镜操作的盲区,技术本身存在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①腋窝部解剖学上是实质组织.本身不存在腔隙,  相似文献   

15.
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对胃癌病理分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pN分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CK-20 m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间行手术切除的30例胃癌患者共计850枚淋巴结扩增检测微转移。结果 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为27.1%(233/850),而RT-PCR法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则为36.5%(310/850);两种方法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枚淋巴结检出有微转移(12.5%,77/617)。有7例(23.3%)患者的肿瘤TNM分期提高,分别为IB→Ⅱ、IB→ⅢA、Ⅱ→ⅢA、ⅢA→ⅢB、ⅢA→Ⅳ各1例,ⅢB→Ⅳ2例。结论 RT-PCR法可以显著提高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16.
作采用玲冻疗法浩疗肝肿瘤病人63例。其中34例是不可切除的肝肿瘤,包括9例肝细胞癌。25例大肠转移癌。冷冻作为唯一治疗手段的有9例.其中肝细胞癌4例,转移癌5例。冷冻结合手术切除25例。方法:手术采用胁缘下切口。进腹以后仔细探查腹腔,以明确是否有肝外的种植灶。对于可凝的淋巴结和腹腔种植结节可行快速冷冻切片检查。游离肝脏后,首先扪诊以初步明确肿瘤的大小和部位,然后,常规行术中B超检查以明确肿瘤边界和发现位置较深而难以扪到的肿块。  相似文献   

17.
T1、T2肺鳞癌及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Y  Liu H  Li H  Hu Y  Yin H  Wang Z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0):725-727
目的 研究T1、T2肺鳞及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清扫提供依据。方法 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254例T1、T2肺鳞癌及腺癌施行了手术切除及广泛肺内、叶间及纵阴淋巴结清扫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清除淋巴结1685组。N1淋巴结转移率20.0%,N2淋巴结转移率为10.2%。T1、T2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1鳞癌无N2转移,N2转移在鳞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下部癌No.14v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期间由同一术者连续施行根治性手术的53例胃下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常规病理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法分别检测手术清扫的No.14v淋巴结转移转移和微转移情况。结果本组53例胃下部癌患者术中共获取No.14v淋巴结96枚,每例1-3(平均1.8)枚。常规病理检查提示有9例患者(11枚)No.14v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17.0%。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44例患者中有13例(13枚)No.14v淋巴结出现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9.5%(13/44)。总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加微转移)为41.5%(22/53)。No.14。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与本组胃癌患者Bomnann分型、No.6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胃下部癌患者No.14,淋巴结存在较高的转移率及微转移率:No.6淋巴结状态可以为术中判断No.14v淋巴结转移与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Fan T  Yao YF  Wang HY  Gu 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1):1472-1474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系膜内淋巴结微转移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31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了TME手术,应用脂肪清除技术获取全部淋巴结。将HE染色无转移的淋巴结标本进一步行抗CK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结内肿瘤微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1例标本检出1007枚淋巴结。常规病理发现105枚淋巴结转移,直径为(5.5±3.1)mm;未见癌转移的淋巴结其直径为(2.8±1.5)mm,两组直径差异显著(P〈0.05)。在HE染色无转移的902枚淋巴结中,26枚发现微转移,其直径为(3.3±1.2)nq/n,显著小于常规病理有转移的淋巴结[(5.5±3.1)mm,P〈0.05],与常规病理无转移淋巴结直径差异不明显。有微转移的淋巴结其直径大部分〈5mm(88.5%)。31例患者中14例(38.7%)发现微转移;HE染色淋巴结无转移病例中微转移率为14.3%(2/14)。直肠系膜内淋巴结微转移与病理分期、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 脂肪清除技术综合微转移的检测方法可使TME标本得到更多淋巴结,并能更加准确地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更加准确的临床分期并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3种阴茎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度分组(Solsona、Ornellas和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分组)在中国人群中的预测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腹股沟淋巴结ll缶床阴性的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所有的患者均接受了原发灶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个分组系统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的计算和比较通过bootstrap方法进行。结果本组110例阴茎癌患者中26例(23.6%)有淋巴结转移。根据Solsona分组,低、中、高危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几率分别为5.9%、17。O%和65.2%。在3个危险度分组中,Solsona分组具有最好的预测准确性(曲线下面积为0.79),显著优于Orenallas和欧洲泌尿外科指南分组。砖论在中国人群中,Solsona分组的预测准确性优于Orenallas和欧洲泌尿外科指南分组。然而,此类危险度分组的预后价值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