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老年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天系,方法39例老年不稳定型型心绞痛(UA)患者,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血管内超声测定其“罪犯”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并利用虚拟组织成像技术对斑块成分进行比较;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结果UA组和SA组患者的“罪犯”病变的管腔横截面积,斑块而积、斑块负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A组比较,UA组斑块中脂防组织、坏死组织所占比例增高,纤维组织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Lp—PLA2增高(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与血清Lp—PLA2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及外周血CD36、Fractalkine及LP-PLA2水平变化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严重病变组(管腔狭窄率>70%)40例及临界病变组(管腔狭窄50%~70%)80例.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性质、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及血管重构指数等并指导冠脉介入治疗.ELISA法测定血清CD36、Fractalkine及LP-PLA2水平.结果 血管内超声发现临界病变组主要为脂质斑块,约占74%,严重病变组脂质斑块约为48%(P<0.01);严重病变组病变部位血管的EEMA、PA及PB明显大于临界病变组(P< 0.05~0.01),两组患者的病变部位斑块均以偏心斑块为主,均呈现为正性重构.临界病变组进行介入治疗者共59例(74%),介入治疗组病变部位血管的EEMA、PA、PB及RI明显大于非介入组(P<0.05~0.01).临界病变组与严重病变组CD3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界病变具有典型的易损斑块的特征,血管内超声能够指导冠脉的介入治疗.CD36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对11例稳定型心绞痛,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脂、体表血管超声和血管内超声检查。 结果两组心绞痛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VUS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病变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百分率(LAS%)、偏心指数(EI)及重构指数(RI)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O,01~O,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PA和RI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IMT、PA和RI是预测冠状动脉AS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指标,IVUS在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水平变化与冠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40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SAP组)、急性冠脉综合征80例(ACS组),收集时间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选取同期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PAF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检测各组CHD患者冠脉斑块的形成情况、斑块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CS组患者的血清PA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SAP组患者的血清PA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患者的脂质斑块检出率53.74%显著的高于SAP组患者的16.33 (P0.05),ACS组的斑块破裂检出率66.67%显著的高于SAP组的28.57%(P0.05);SAP组纤维斑块检出率52.04%显著的高于ACS组的19.73%(P0.005);ACS组和SAP组的钙化斑块、混合性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的EEMA、PA、EI、PB、RI高于SAP组(P0.05),ACS组的LA显著低于SAP组(P0.05);冠心病患者血清PAF水平与EEMA、PA、EI、PB、RI参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LA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PAF与患者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于冠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患者,通过血管内超声检查,了解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的冠脉病变斑块情况,探讨糖耐量减低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89例l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T2DM)组(A组)、糖耐量减低(IGT)组(B组)、糖代谢正常组(NDM)(c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测量临界病变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负荷(PB),并分析斑块性质。结果A组与B组合并高血压及高血脂的发生率较C组高,A组与B组间无显著差别;A组与B组MLA明显〈c组,而EEM、PA和PB明显〉c组。A组与B组软斑块及血栓形成病例均较c组多见。结论在冠脉造影提示临界冠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中,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与合并糖尿病患者一样,冠脉病变均较严重,且斑块不稳定,故对合并糖耐量减低的冠心病患者应及早干预,积极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及其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4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及血浆ET和NO水平,进行相关研究。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23例(23/28,82.1%),其罪犯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浆ET1与EEMA、RI呈正相关,NO与EEMA、RI呈负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浆ET1、NO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ET1、NO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血管内超声测定,探讨TIMI危险评分对冠脉斑块程度预测价值.方法 对78例UAP患者进行IVUS检查,而后进行TIMI危险评分;以评分差异分组,分析各组间斑块性质、外弹力膜面积(EA)、管腔横截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A/EA)、偏心指数(EI)的相关性.结果 LA、PA与EI比较中高分与低分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而PA/EA的比较中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IMI高评分组与斑块性质、EA、PA、PA/EA、EI密切相关,且以PA/EA最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VUS)和高敏C反应蛋白 (hypersensitiveC reactiveprotein ,hsCRP)在稳定型心绞痛 (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6 5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 ,根据心绞痛性质分为SA组 31例和UA组 34例 ,分别对两组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检测血浆hsCRP浓度 ,分析两组的病变特点和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IVUS病变特点存在明显差异 ,UA组以薄纤维帽、偏心性、脂质斑块为主 ;而SA组以厚纤维帽、向心性、纤维斑块和 (或 )钙化斑块为主 ,并且UA组血浆hsCRP浓度明显高于SA组 (P <0 .0 1)。结论 SA与UA患者的IVUS病变特点不同 ,联合测定C反应蛋白有助于预测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9.
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识别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方法28例ACS患者和13例SA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应用IVUS观察59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数量,同时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A)、管腔面积(LA),计算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斑块偏心指数(EI)及血管重构指数(RI)。结果59支冠状动脉共检出151个粥样斑块,平均每支冠状动脉斑块数目为2.56个,其中ACS组61.3%为脂质斑块,SA组40.0%为脂质斑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与SA组比较,ACS组斑块负荷重[(70.71±9.64)%对(59.61±21.58)%,P=0.008];且以正性重构为主(1.06±0.18对0.98±0.11,P=0.013)。结论ACS与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不同,IVUS能够全面准确提供动脉粥样斑块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对比研究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与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CBA)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32例冠心患者,共34处病变,随机分组,20处进入CBA组,14处进入POBA组。采用IVUS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斑块质和量及临近参考血管的改变。结果术后两组管腔面积增大程度(△LA)差异无显著性。IVUS下术后血管横截面积的增大程度(△EEM—A)、整个血管横截面积增大占管腔面积增大百分比(△EEM—A/△LA×100%)、病变两端参考血管斑块负荷增大(△PB)之和、CBA组小于POBA组(P〈0.01或P〈0.001];斑块面积缩小(△PB),CBA组大于POBA组(P〈0.01);夹层发生率CBA组小于POBA组(P〈0.05)。结论切割球囊与普通球囊比较两者可获得相似的即刻管腔扩大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及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2例,同时选取在门诊因胸痛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Lp(a)水平,应用IVUS评价ACS组和SAP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及易损性。并进一步评价血清Lp(a)与IVUS评价易损性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清Lp(a)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均P<0.01),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软斑块、偏心性斑块,而SAP组则反之,ACS组IVUS斑块面积(P<0.01)、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P均<0.05)均大于SAP组,管腔面积小于SAP组(P<0.01),血浆Lp(a)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r=0.365,P=0.011;r=0.448,P=0.008和r=0.432,P<0.001)呈正相关。结论 ACS组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血清Lp(a)水平与IVUS评价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Lp(a)可作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重构及斑块稳定性诊疗的体会。方法使用血管内超声观察236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78例,稳定型心绞痛(SA)6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97例。结果SA组以稳定的纤维斑块为主,UA和AMI组以不稳定的软斑为主;UA和AMI组的偏心指数明显高于SA组(P<0.05)。UA组和AMI组以正性重构为主。结论IVUS能更准确观察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特点,观察冠状动脉管腔的形态及狭窄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诊断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血管内超声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的特点。方法 在 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其中不稳定心绞痛 19例 ,急性心肌梗死 12例 )和 1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 IVUS检查。应用 IVUS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 ,同时测量冠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管腔面积 (L A)、斑块面积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 ,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 (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结果 在 4 3例患者中发现 ,不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中脂质斑块分别占 73.7% (14 / 19)及 75 .0 % (9/ 12 ) ,而稳定性心绞痛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 ,脂质斑块仅占 8.3% (1/ 12 )。同时发现 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与稳定性心绞痛的斑块相比较 ,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 (P<0 .0 5 ) ,EEMA、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0 1) ,不稳定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 ,占 74 .2 % (2 3/ 31) ,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 ,占 75 .0 % (9/ 12 )。结论  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 AS不稳定斑块 ,本研究为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将4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相关研究。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25例(25/30,83.3%),其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率(LAS)及重构指数(Pa)明显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EEMA、Pd呈正相关。结论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初步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重构效应。方法28例行IVUS检查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1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血管外弹力膜(EEM)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RI)等指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金属基质蛋白酶(MMP,包括MMP-2、MMP-9)、CD40配体(CD40L)和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结果ACS组患者的"罪犯"病变斑块面积(P=0.000)、EEM面积(P=0.003)和斑块负荷(P=0.037)均大于对照组,高危斑块发生率(P=0.028)和RI(P=0.015)也升高。正重构多见于ACS组(P=0.040),负重构多见于对照组(P=0.039)。高危斑块组患者的血浆MMP-2(P=0.011)、MMP-9(P=0.001)和CD40L(P=0.034)水平高于非高危斑块组。与负重构组和无重构组比较,正重构组血浆hs-CRP(P=0.190)、MMP-2(P=0.255)、MMP-9(P=0.574)、CD40L(P=0.342)和PAPP-A(P=0.403)水平,以及高危斑块发生率(P=0.566)等均无显著性差异。以RI为因变量、以分组和炎症介质水平等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为RI=0.179-0.131group(group代表分组),其中分组变量的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的表现类型可能是预测冠状动脉重构的独立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