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临床应用带腓肠神经件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并将皮瓣改变设计成阿球拍形移植。方法:对12例足跟底、踝周皮肤缺损、小腿下端胫骨外露病例,应用该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皮辩最大面积为10×10cm-最小为4×3.5cm.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经10-16个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具有两大优点;(1)神经血管蒂恒定,血供丰富;(2)手术操作简便,不牺牲下肢主要动脉,将皮瓣设计成网球拍形,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彩色多普勒探查在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报告12例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皮瓣的主干和皮动脉检出率100%,均经手术证实,诊断符合率100%。本文重点介绍了有关血管的应用解剖和探查方法。研究表明,彩色多普勒是一种简单、直观和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吻合隐神经及大隐静脉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吻合隐神经及大隐静脉的隐神经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结果1例延期愈合,余6例皮瓣均一期成活,皮瓣无明显肿胀,毛细血管反应迅速。术后随访6~30个月,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感觉存在,两点辨别觉在35~55mm之间。结论吻合隐神经及大隐静脉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外观、质地及感觉较满意,改善了以往筋膜蒂皮瓣术后萎缩硬化及感觉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4.
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是以组织瓣营养血管为蒂,通过局部转移来修复邻近组织缺损、创面修复、功能重建、器官再造、畸形矫正的一类手术。移植成活的关键是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本文综述了带血管蒂皮瓣移植的基本原理、营养血管的解剖学基础、血供检测的几种方法,尤其是近年来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该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足踝部皮肤较薄,皮下软组织少,损伤后易导致骨骼和肌腱外露,形成Ⅳ°创面,游离皮片移植不能成活,需要带蒂皮瓣移植修复。采用交腿皮瓣、游离皮瓣或其他岛状皮瓣移植,均存在某些缺陷。1992年法国Masquelet首次报道了腓肠神经血管轴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之后国内王和驹等报道了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在此基础上,作者自2000年3月至2007年5月,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Ⅳ°创面19例,2005年后其中5例仅以腓动脉穿支血管为蒂,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兔耳大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的成活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5只健康新西兰白兔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随意皮瓣组及对照组。于兔耳背中央形成1.5cm&;#215;8cm的矩形皮瓣,实验组于蒂部结扎并切断中央动、静脉,随意皮瓣组于蒂部结扎并切断中央动、静脉及耳大神经,对照组保留中央动、静脉及耳大神经,皮瓣原位缝合。术后2周测定皮瓣的成活长度,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皮瓣全部成活,随意皮瓣组远端部分坏死,对照组组皮瓣全部成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坏死部分为静脉栓塞引起的干性坏疽。结论:以兔耳大神经营养血管作为皮瓣的供血血管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张敏  陈宗雄  林松庆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4):2282-2282
车祸等致小腿中下1/3部损伤临床多见,易发生软组织缺损,创面难以愈合,影响骨、关节及肌腱的修复,治疗困难,必须用皮瓣修复[1-2]。邻近非主干血管为带蒂皮瓣,因就近取材、切取方便、不影响患肢血液循环,是修复该缺损的首选方式。我科从1998年2月至2005年4月用4种邻近非主干血管蒂(肌)皮瓣转移修复小腿中下1/3部皮肤缺损进行42例手术,通过术前准备及对术后的体位、  相似文献   

8.
1992年Masquelet等[1]提出了皮神经伴行血管制成轴型皮瓣,并利用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和小腿软组织缺损.1996年王和驹等[2]报道15例腓肠神经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戚美玲等[3]报道19例新鲜尸体的腓动脉注射、造影、显微解剖与7例临床应用.我院自2002年1月~2003年10月,应用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对8例踝周及足中前部皮肤缺损进行修复,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扭转血管蒂的声像图表现,评价无血流的血管蒂对附件组织的活性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用频谱多普勒超声探查有无动静脉血流频谱。如有血流,定为无扭转。如血管蒂是弯曲或螺旋状,而且无血流信号,则认为有扭转存在。结果 42例中有33例术前超声确诊有扭转,28例经手术证实。预测准确率为84.8%。结论 通过声像图对血管蒂的观察来预测附件肿物有无蒂扭转比根据卵巢有包块和子宫直肠凹处见游离液准确率要高。  相似文献   

10.
张益民  李汉秀  辛杰  刘学胜 《现代康复》1998,2(12):1328-1328
带知名血管蒂皮瓣做为一种相对简便易行的手术方法,已被得到肯定,在手部创面的修复中大有可为,由于其血运可靠.质地与耐磨性等均较普通的随意带蒂皮瓣好,已成为手部创面首选的修复方法之一。但该类皮瓣转移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佳.尤其是感觉功能,直接影响着修复质量,也使该类皮瓣在实际应用上存在着一定缺陷。我院选择临床上常用的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和第二掌背动脉蒂皮瓣转移修复手指创面术后,采用感觉训练方法,对皮瓣感觉功能进行康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修复耳廓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 21例耳廓内肿物切除术后患者采用耳后皮瓣贯穿法修复耳廓皮肤缺损。结果本组21例患者术后皮瓣存活好,无坏死,术后10天拆线。术后随访6~28个月,肿物无复发,耳廓外观及皮肤色泽良好,患者满意。结论耳后带蒂皮瓣贯穿法修复耳廓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易行,皮瓣易于成活,无需断蒂,手术一次完成,耳廓外形恢复良好;供皮区位于耳后,瘢痕隐蔽;耳廓修复后整体颜色相近,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耳廓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种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 将本院采取加强观察护理措施护理的24例多种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实施加强观察护理措施前护理的21例多种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术后至好转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心理状态、好转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强临床观察可及时掌握患者情况,加强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缩短术后好转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扁形筋膜血管神经蒂第二掌指背岛状皮瓣治疗拇指或虎口的适宜方法。方法:采用该皮瓣修复伤性拇指缺损10例,拇指中毒感染坏死2例。虎口外伤性缺损2例。电击伤坏死1例。外伤后后瘢痕挛缩1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而且都有感觉。结论:扁形筋膜血管神经蒂第二掌指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或虎口缺损,简单易行。能克服解剖上变异,增加血运,比单纯的血管神经蒂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合手背侧修复, 然而对于其远端蒂复合皮瓣的系统解剖学特点有待深入研究。目的: 对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观察, 探讨低旋转点的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和复合瓣的解剖学特点。设计: 单一样本观察。单位: 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 实验于2004-10/12 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 30 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 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 。方法: 将成人上肢标本以尺、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重点解剖: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主要观察指标: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 近端来自桡侧副动脉穿皮支 2~6 支, 外径(0.6±0.3) mm; 远端来自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穿皮支 3~5 支, 外径(0.8±0.2) mm; 其他来自骨间后动脉穿皮支 6~9 支, 外径(0.7±0.3) mm。骨间后动脉发外径 0.3~1.0 mm 的肌骨膜支 6~8 支, 分布尺骨骨膜; 骨间后动脉的桡侧骨穿皮支与桡骨中下段裸区的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穿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支, 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营养血管同源, 其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 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的移植修复。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手外伤是很常见的,往往伴皮肤缺损,骨、肌腱及深部组织的损伤和外露,临床上常用带血管蒂的皮瓣修复创面,尽最大可能来保留伤手的外形及功能。通过对27例应用带血管蒂的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患者观察和护理,认为早期、正确的康复护理对皮瓣的成活和手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意义。1临床资料本组27例患者,男20例,女7例,年龄19~57岁,平均30岁。切取皮瓣面积最大11.5cm×7.0cm,最小2cm×1.5cm。其中挠动脉皮瓣6例,指动脉皮瓣7例,第1掌背动脉皮瓣10例,骨间背皮瓣4例。修复手指皮肤缺损14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在100名正常成年人头而部相关测量点用游标卡尺进行实体测量。对5例颌面部肿瘤手术后的软组织缺损应用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可用来修复颊部、舌、口底等处的软组织缺损。5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远端约1/4的皮肤坏死,随访3个月至1年,外形满意、语言及咀嚼功能良好。结论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由于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对供区损害小、创伤小、转移方便,在小腿及足踝部修复创口应用广泛[1,2],然而该皮瓣传统逆行切取最低点为踝上5cm,在修复足远端创口应用受到限制.作者自2002年起在解剖基础上设计跗内侧动脉蒂隐神经前支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部肌腱及骨质外露创口5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带血管蒂皮瓣移位术后观察护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科自 2 0 0 1 - 0 3~ 2 0 0 2 - 0 7施行带蒂皮瓣移位修复小腿及足部创伤 31例 ,术后血管危象及时观察处理 ,移位皮瓣全部成活 ,修复肢体得以保留并恢复功能。现就术后皮瓣的观察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2 3例 ,女 8例 ,年龄 9~ 58岁 ,皮肤缺损面积最小 5cm× 1 0 cm,最大 1 0 cm× 1 6 cm。修复小腿 1 6例 ,踝、足跟部 1 5例。移位皮瓣种类 ,足背皮瓣 1 0例 ,小腿内侧皮瓣 1 3例 ,腓肠肌内侧皮瓣 6例 ,股前外侧皮瓣 2例。所有皮瓣术后均用抗凝药物。2 术后护理2 .1 病室要求 室内保持清洁、安静 ,空气新鲜 ,室温 2 8~30℃…  相似文献   

19.
四肢非主要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皮肤缺损术后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探讨四肢非主要血管蒂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以四肢主要血管分支和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14种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31例,皮瓣面积23.0cm×12.0cm~2.0cm×1.5cm.结果31例中27例皮瓣全部成活,4例皮瓣近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植皮痊愈.随访1个月~2年,除8例皮瓣臃肿而行整形手术外,余皮瓣质地、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根据四肢皮瓣缺损部位、大小、功能要求,充分采用皮肤缺损周围主要血管分支或/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的皮瓣,可使多数创面得到理想的修复.加强术前、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笔者于1996年10月在为1例喉癌术后感染合并咽颈瘘的患者治疗时,设计采用了分叶式带血管蒂颈阔肌肌皮瓣加颈前皮瓣的手术方法,修复咽颈瘘获得成功。患者至今生存,颈部外观平整如正常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