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的病理特性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12例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标本,运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其病理特性,并就其组织发生、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检见10例包膜完整;镜检所有肿瘤均具有黏膜相关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一般特点,8例为B小细胞性淋巴瘤,4例为中心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见12例均呈LCA阳性,CD20阳性,CD79α阳性,4例Kappa阳性,8例呈Lamda阳性。结论 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对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检查对脾脏原发性淋巴瘤(PSL)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PSL患者3例,均采用磁共振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情况。结果3例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磁共振检查表现为多发肿块型2例,巨块型1例;磁共振平扫表现为脾脏不规则增大,呈等/稍长T1稍短T2信号巨大肿块影像,脾周围见线样长T1、长T2信号,脾门血管被包绕;增强扫描后,脾脏病变不均匀强化,呈等、低混杂信号,腹膜后病变呈中等均匀强化。免疫组化提示弥漫大B细胞型2例,肿瘤细胞CD20及CD19α弥漫(+)、CD3、CD5散在(+)、CD43(+)、CD45RO(+)、CD10(+/-)、Mum(+)、MAC387散在(+),B系淋巴浆细胞型1例,CD79eL(+)、CD23(+)、CD38(+)、λ(+)。结论PSL的磁共振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明确诊断,确诊依靠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3.
1病例介绍 患者,女,64岁.因"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4个月"于2012年2月5日入本院血液科.患者4个月前因"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1年,进行性增大2个月"行左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术.淋巴结病理:套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弥漫+,CD5:+,CyclinDl:+,CD10:-,Bcl-6:-,CD23:-,Ki-67:30%;胸腹部CT报告: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腹膜后及腹腔内广泛的多发肿大淋巴结影,巨脾.骨髓穿刺组织病理:套细胞淋巴瘤累犯骨髓.病程中体质量明显减轻,明确诊断为套细胞淋巴瘤Ⅳ期B组.2011年10月17日行标准剂量R+HyperCVAD[A+B](方案中含糖皮质激素)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临床上以颅内压高为主要症状,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单一、异型、围绕血管呈套袖样排列,无滤泡形成;免疫组化:LCA、CD20或CD43阳性,CK、GFAP阴性,提示多为B细胞性。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需与其他颅内小圆形细胞肿瘤鉴别,光镜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5.
王敏 《中国医药科学》2014,(12):167-170,200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1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临床与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临床表现脾大、脾功能亢进、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T示脾实质内多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度变区,光镜下病变位于红髓内,界限清楚,相互融合成腔隙可形成彼此沟通成血管床,血管床囊性扩张,腔内岸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vimentin(+)、F8(+)、SMA(+)、CD31(+)、CD68(+)、CDl63(+)、Lysozyme(+)、S-100(-)、CD34(-)、CK(-)、Ki-67〈5%、D2—40(-)。结论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病理学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标记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结合文献报道,该肿瘤常伴发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对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以除外肿瘤复发及转变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病因及发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方法 复阅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42例,在HE诊断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CD45(LCA)、CD20、CD45RA、CD3、CD45RO、CD21、CK标记。结果 42例中25例为低度恶性;17例为高度恶性。低度恶性的瘤细胞以中心细胞样细胞为主;高度恶性的瘤细胞以中心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样细胞为主。在低度和高度恶性病变中均可见到或多或少的淋巴上皮病变特征;反应性或肿瘤性滤泡结构存在。免疫组化标记42例CD45(LCA)、CD20、CD45RA均呈阳性表达,示B细胞来源。结论 42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均起源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均来自B淋巴细胞。低度恶性淋巴瘤可向高度恶性淋巴瘤转化。近年不少学者研究认为该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HP刺激自身免疫诱导产生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继而发生MALT淋巴瘤。目前WHO命名该肿瘤为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肿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4例桥本甲状腺肿合并NHL的形态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桥本甲状腺肿,3例合并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1例合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结合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形成桥本淋巴瘤的提示性诊断,最后经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确诊并明确组织学类型。结论提高对桥本甲状腺肿合并NHL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可避免桥本甲状腺肿合并NHL的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8.
3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38例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5.8%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病例】女,62岁。主因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1月余入院。于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少量血性分泌物,入院前半个月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镜下见少量淋巴细胞,核分裂相增多( 〉20g/10HPF)、Ki-67阳性( 〉80%),CD20(+)、CD3及CD45RO(-),诊断为恶性B细胞型淋巴瘤。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未触及大淋巴结,心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加深对该肿瘤的认识,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结果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部分有假包膜,切面呈褐色或淡黄色,质地较均匀,有的中央可见放射状疤痕;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索或呈腺泡、小管结构,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杂色:CK8(+),CD117(+)、Vimentin(-),CD10(-)。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诊断需依据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