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及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9年12月~2001年11月间,应用LinkSB ChariteⅢ型椎间盘假体对30例患者33个椎间盘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男16例,女14例;年龄36~54岁,平均44岁。术前诊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失败6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2例。术前JOA评分4~17分,平均11分。手术节段为L3-41例,L4-518例,L5S18例,3例患者进行了相邻两个节段的椎间盘置换术(L3-4和L4-51例,L4-5和L5S12例)。结果 术后随访4个月~2年3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6分;症状改善率64%~100%,平均89%;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率50%~100%,平均84%。27例患者恢复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l例患者术后仍感腰背痛,l例患者虽然术后症状较术前好转但仍感左下肢疼痛,l例患者术后16个月搬运重物时造成手术节段的椎弓根断裂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可有选择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9年12月~2001年12月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Link 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行椎间盘置换术,共置换假体30个,随访4~28个月(平均16个月),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JOA评分。结果所有病例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100~800ml(平均320 ml)。术后第2d(早期病例为术后第7d),患者可佩戴腰围下地,术后6周除去腰围恢复正常活动。术后X线片显示人工椎间盘位置正确,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患者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3例患者术后出现健侧肢体麻木。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无椎间盘假体脱落、失效,远期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2003年6—11月,对2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施行PDN单枚置换术,并获得平均26.4(23—29)个月随访。[结果]1例术后因假体移位再次手术取出。其余19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17.2%(P〈0.01)。其中1例手术椎间隙发生自融合。至随访末期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Prolo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椎间隙高度增加值与临床评分改善值无相关性。[结论]PDN置换术能有效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能恢复和维持退变椎间隙高度,近期效果肯定。过分强调术后椎间隙高度增加或许并不合适。  相似文献   

4.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中远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YZ  Xue HB  Chen X  Guo LX  Li HW  Liu HR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5):350-353
目的 探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中远期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3年10月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的34例腰椎间盘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间盘源性腰痛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随访时间48~66个月,平均52.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和中远期功能.术前ODI评分平均58.4%,VAS评分平均7.4分.对放射学资料进行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对比研究.结果 术后早期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2个月ODI评分平均18.2%,VAS评分平均1.8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17.6%,手术节段活动度平均为9.2°.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放射性疼痛缓解满意,18例患者下腰痛逐渐加重,ODI评分平均为31.2%,VAS评分平均为3.1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下降13.5%,手术节段活动度平均为6.8°,植入物移位发生率73.5%(25/34),软骨终板退变损伤发生率64.7%(22/34).结论 人工髓核置换术尚不能达到长期维持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目的 ,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逐渐减少,下腰痛逐渐加重影响其中远期疗效,明确术前诊断和严格手术指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中期疗效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Charité SBⅢ假体对65例患者施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其中获得平均5.8年(2~7.5年)随访的48例52个假体进行疗效评价分析.48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43岁(36~58岁);椎间盘退变9例,椎间盘退变合并椎间盘突出34例,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5例.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9.3分,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5.8分.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前路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44例患者行单间隙椎间盘置换,其中L3,43例,L4,523例,L5~S118例;双节段4例,其中L3,4和L4,51例,L4,5和L5~S13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1、3、6、12、24个月分别为4.3、4.3、3.8、3.1、2.6分,末次随访时1.8分;Oswestry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28.6分,术后24个月12.5分,末次随访时8.2分;活动度:末次随访时仅1例患者丧失活动度,其余患者保留活动度,平均5.5°.所有患者术后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1例患者对手术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8%.结论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Link SB Charite Ⅲ型人工腰椎间盘行椎间盘置换术,共置换假体6例。手术节段为L_(4、5)4例,L_5S_12例。结果 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术中和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人工椎间盘位置正确,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5例患者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1例劳累后仍感腰痛,6例均恢复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评价:优5例,良1例。结论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近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微创入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及对矢状平衡的影响.方法 采用内镜辅助微创入路Maverick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135例.术前MR检查评估小关节和椎旁肌退变程度;术前和随访时均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及包括双侧股骨头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假体位置和活动度、矢状平衡参数.结果 术后随访2~5年,平均3.5年.一个间隙手术时间平均60 min,术中出血平均170 ml.输尿管损伤1例,术中修补后效果好,交感神经损伤5例,术后神经根性痛4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末次随访时Oswestry 评分由术前平均46.6%+12.0%降至23.2%±19.0%;腰痛和腿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平均7.6±2.3和3.6±3.0降至2.7±2.5和1.9+2.5.末次随访时间盘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7.5°±5.2°,节段性前凸较术前增加,但相邻节段前凸代偿性减少,腰椎前凸轻度增大,维持矢状平衡.L4-5 椎间盘置换同时行L5S1前路融合者L4,5前凸增大不明显;L5S1椎间盘置换者骨盆指数平均降低1.7°;骶骨上终板倾角<35°者末次随访时平均增大2.1°,>45°者平均减少3.8°.结论 内镜辅助微创人路Maverick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保留椎间活动度,恢复和保持脊柱矢状平衡,间盘置换节段一般前凸增加,但受相邻节段融合手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26例6年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疗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方法]自1998年9月~2007年12月,应用SBCharit啨Ⅲ型假体对29例患者施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其中获得平均6.9年(3~9年)随访的26例30个节段假体进行疗效评价分析。26例患者中,男25例,女1例;平均年龄44.2岁(38~59岁);腰椎间盘退变性病变3例,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2例。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9.1分,Oswes-ty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6.4分。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腹壁前路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22例行单节段置换,其中L4、58例、L4、5,L5S116例;二节段4例,均为L4、5和L5S1。本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疼痛VAS评分:术后1、3、6和12个月分别为3.7、3.2、3.0和2.5分,2年时2.3分,末次随访时2.0分;Oswesty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27.7分,术后3年9.7分,末次随访时7.4分,活动度:末次随访时1例活动度减小(4°),其余患者均有活动度,平均5.6°。所有患者术后无假体移位、松动和下沉;1例患者术后尚满意,总满意率96%。[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节段选择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17例多节段或一般影像检查不能明确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34个椎间隙行椎间盘造影检查,根据注入造影剂的量、注入时阻力、是否诱发出患者原有症状等确定责任椎间盘,并对相应节段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结果:34个椎间隙造影中注入量大于2ml 17个间隙,推注时阻力减低者17个间隙,诱发出患者原有症状19个间隙,无与造影相关的并发症。对19个诱发出患者原有症状的椎间盘进行了置换术。随访16~42个月,平均30.4个月,术前患者JOA评分7~17分,平均9.9分,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6.6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椎间盘造影对准确选择人工腰椎间盘置换节段能够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植入对软骨终板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u DB  Zhao L  Jin DD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5):354-356
目的 测量腰椎间盘人工髓核植入后软骨终板应力分布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用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6具,Medic分级均为正常.采用MTS材料测量系统进行轴向垂直加载试验,通过压力传感器测量在正常状态、摘除髓核状态和人工髓核植入状态下L4-5椎间盘下终板各测量点的应力分布.结果 正常椎间盘状态下,软骨终板应力分布在中心区域最高,沿两侧逐渐均匀减低.摘除髓核后终板应力分布变化显著,中心区域测量点的终板应力降低(P<0.05),而纤维环部应力增高(P<0.05).人工髓核植入后,中心区域测量点应力分布明显增高,较正常状态增高15.1%(P<0.05),且邻近区域亦出现高测量值.结论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植入后,假体区域终板出现应力集中.目前假体设计尚不能在植入后完全达到正常的生物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腰椎全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源性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应用两种人工腰椎间盘移植物治疗90例108节段具有明确腰椎间盘源性退行性疾病且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男28例,女62例;年龄25~54岁,平均39.2岁;单节段植入85例,双节段10例,三节段1例;L3-4节段6例,L4-5节段39例,L5S1A节段63例.使用Prodisc L人工腰椎间盘48节段,Maverick人工腰椎间盘60节段.手术均取腹膜后人路.术后采用改良Odom评估、Oswestry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四种方法对症状及疼痛改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75~160min,平均115.5min.术中血管损伤1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术后90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4、6、26、52周.术后Odom评估显示:优76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5.55%.住院时间2.5~6d.平均3.4d.术后翻修2例.影像学检查:假体下沉2例,两种假体移植物均无明显向前或后迁移.结论 应用腰椎全椎间盘置换可恢复退变节段的间盘高度和神经根管的高度及前、后径,保留腰椎后柱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假体(prostheticdiscnucleus,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2002年3~6月,共施行PDN置换术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38.4岁;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L4-5 17例,L5S1 3例;病程6个月~10年,平均26.7个月。均采用单枚PDN置入,PR725型15例,PR925型1例,PR525型1例,PW725型2例,PW525型1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运动功能明显改善。17例获得1~3个月随访,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15.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84,P<0.01), 无早期假体移位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包括一过性腰部酸痛和低热。结论PDN置换术能有效恢复退行性椎间盘病变患者的椎间盘高度,近期效果肯定,多数国人适合置入单枚PR725型PDN。  相似文献   

13.
人工椎间盘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益奖  钱胜君  张宁  陈维善 《中国骨伤》2010,23(10):797-800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也是成年人腰痛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观念认为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是肯定的,但没有保留脊柱的生理运动功能,并且腰椎运动节段的融合加快了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小关节的退变。腰椎功能解剖学和生物力学领域深入的研究使得不同构造和材质的现代人工椎间盘装置的发展成为可能。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另一合理的选择,目的是使退变椎间盘引起的疼痛得到长期缓解,重建椎间隙高度以保护神经组织,保留脊柱运动以避免晚期关节突关节及邻近节段的病变,恢复脊柱的运动学和载荷特性。本综述旨在阐释人工腰椎间盘的类型,该领域中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疗效评价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35~59岁,平均47岁.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者20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19例.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置换4例.术后定期随访,通过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植入假体位移和活动度、颈椎生理曲度、异位骨化及假体融合情况.依照Odom's标准和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NDI(颈椎残障功能量表)评定术后临床症状和日常功能状态.结果:术后随访16-36个月,平均24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以神经根性症状为主的上肢放射痛全部缓解.未发现假体前后位移大于2 mm的患者,术后置换假体前后屈伸活动范围(8.5±1.8)°,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5±1.2)°和(3.3±1.5)°,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3例发生异位骨化,2例出现假体融合.Odom's临床评定:优25例,良9例,一般5例.JOA评分由术前的(8.26±1.32)分增加至终末随访时的(15.71±1.89)分.NDI评分从术前的(43.7±3.8)分降低至终末随访的(20.1±2.9)分.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颈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但该手术有其特有的并发症,术后异位骨化和假体融合发生率较高,应重视手术适应证选择及手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