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全根  秦雪 《广西医学》2001,23(1):74-76
随着华支睾吸虫防治工作的进展 ,其患病率及感染率逐步下降 ,而诊断的难度渐趋加大 ,原主要诊断方法——粪检固有的缺陷 (工作量大 ,工作效率低 ,易漏检 ,群众不乐意接受 )愈加突出 ,免疫诊断在临床辅助诊断和疫区流行病学调查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诊断抗原的优劣决定着血清抗体检测、皮肤试验等免疫方法的诊断效果。目前所用的抗原主要为粗制成虫抗原 ,严重影响免疫诊断效果 ( 1)。因此 ,已有不少学者用不同方法对华支睾吸虫成虫粗抗原进行纯化研究。现按不同的研究方法综述如下。1 饱和硫酸铵沉淀法  张夏英等( 2 ) 用 2 5%、50 %…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肺吸虫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发生。方法对一例经实验室、病理为佐证及治疗性诊断证实的华支睾吸虫肝病合并肺吸虫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胸部CT表现可分为5类,分别是浸润性、支气管周围炎样、囊状阴影、胸腔积液改变和空洞灶。结论附壁结节空洞及空洞内发现条状高密度虫体影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广东鲂鱼苗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查广东鲂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方法:以常规消化沉淀法分离鱼体内囊蚴,镜检记数。结果:1条15g重的广东鲂鱼鱼苗体内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168个;每g鱼含囊蚴11.2个;鱼体内囊蚴大多数处于未成熟囊蚴状态。结论:广东鲂鱼是华支睾吸虫的易感鱼类。  相似文献   

5.
6.
7.
大鼠抵抗华支睾吸虫重复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支睾吸虫也称肝吸虫,成虫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引起人体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东南亚,我国近年估计有1 000多万人感染肝吸虫[1],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一般认为人体感染后无保护性免疫,流行区人群常常发生再感染和重复感染[2].近来发现初次感染治愈的大鼠产生很强的抵抗再感染力 [3,4].但有文献报道初次感染后未治疗大鼠对重复感染无明显抵抗[4,5].为了弄清大鼠是否能抵抗华支睾吸虫重复感染,我们将10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分2~5次感染大鼠,结果发现大鼠能抵抗华支睾吸虫重复感染.此外,我们还观察了不同初感染时间对重复感染的影响,发现初感染后1周抵抗力开始出现,第4周时达到高峰,重复感染虫体发育比迟缓,现将实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华支睾吸虫神经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自然状态下猫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现状及该病对肝脏/胆管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观察活猫的精神状态,处死后肝脏形态及切开后的眼观形态;通过病理切片观察肝脏、胆管及胆囊的病理变化;测定血常规及肝脏功能指标。结果 7.3%的肝脏(8/218,218为阳性猫)表面有明显的黄豆粒大小的肿瘤;94%(205/218)的肝脏质地变硬,结缔组织增生;29.8%(25/218)肝脓肿,肝色较黄,小叶结构模糊:54.1%(118/218)胆管内上皮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感染猫血红细胞显著降低(P〈0.0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升高(P〈0.05)。结论 华支睾吸虫对肝脏、胆管及胆囊造成了严重伤害,很可能是肝癌、胆管癌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对华支睾吸虫体表微细结构、感觉器的类型和分布等进行了观察。其中发现腹吸盘腔的底部有互相连接比较粗大的枝状物以及具纤毛的环状乳突和无纤毛的扁平乳突,这些都是过去文献未见报道过的。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o study differences among Paragonimus skrjabini ( P. skrjabini) populations from five provinces in China (Guangdong, Fujian, Yunnan, Hubei, and Sichuan ) and Paragonimus szechuanensis.Methods DNA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ITS2 and CO1 genes and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constructed from the results. Sequences were also obtained from several other species of Paragonimus for comparative purposes.Results Although differences existed in the DNA sequence among P. skrjabini populations from five provinces, the differences were very small. There was also some resemblance between P. miyazakii from Japan and Fujian strains of P. skrjabini.Conclusion All studied populations can be regarded as different strains of P. skrjabini; P.szechuanensis is not a separate species but may be a geographical strain of P. skrjabini We also found that P. miyazakii may be synonymous with P. skrjabini.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湖北钉螺与日本血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华枝睾吸虫的共同抗原。对流免疫电泳和免疫电泳均发现抗湖北钉螺血清可与日本血吸虫15天龄、18天龄童虫,42天龄成虫,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华枝睾吸虫成虫抗原反应。而中和血清和正常兔血清则不能与这些抗原反应。说明这些吸虫与湖北钉螺确有共同抗原。作者认为不宜用钉螺抗原取代血吸虫抗原诊断血吸虫病。目前对共同抗原在吸虫幼虫免疫逃避中的作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吸虫与螺类在发展进化史上似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华按蚊不同地理株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忠湘  谢明 《医学争鸣》1998,19(2):175-177
目的:研究中华按蚊不同地理株基因组DNA的多态性。方法:应用RAPD技术,用20个随机引物(OPE01 ̄OPE20)对江苏,福建,海南,贵州,陕西5个省区中华按蚊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  相似文献   

14.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21):2073-2077
目的 分析日本血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的遗传变异.方法 采集2种吸虫成虫标本,提取其基凶组DNA,PCR特异性扩增rDNA-ITS2基因并测序;Clusterx软件进行多序列对比;MEGA 4软件计算遗传距离,NJ法和MP法构建系统进化树;DNAsis软件对rDNA-ITS2序列片段进行模序分析.结果 2种方法构建的遗传系统进化树基本结构相似,日本血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间存在较远的遗传距离,但二吸虫ITS2序列间有42.7%的相似性.利用DNAsis软件在日本血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rDNA-ITS2序列中发现AP_2_CS6、bHLH_CS和CAP_site 3种相同的转录因子.结论 日本血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虽然在rDNA-ITS2基因水平上存在明显种间差异,但在rDNA-ITS2序列、转录因子方面具有重要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用恒河猴感染华支睾吸虫获得成功。两只恒河猴获虫率分别为9.9%及31.59%。所得虫体都已发育成熟。感染后30天所得虫体平均长5.15mm,宽1.005mm。感染后48天所得虫体平均长8.0625mm,宽1.34mm。两猴粪便中都发现成熟虫卵。说明恒河猴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的终宿主。‘ 猴华支睾吸虫病早期表现主要特点有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感染后30天);慢性炎症时(感染后48天)病灶区内浆细胞显著增多;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腺瘤样增生,其分泌功能亢进,经奥辛蓝染色,上皮细胞核上区呈深蓝色,提示富含酸性粘多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斯氏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孳生环境及自然感染情况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调查收集部分县(市)斯氏并殖吸虫自然疫源地中间宿主溪蟹及动物宿主自然感染情况,观察和分析人类行为、局部环境的改变对中间宿主孳生、感染的影响。结果调查显示环境因素、人类行为对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孳生和囊蚴自然感染有明显的影响,平均感染率由1985—1995年的17.08%降为1996~2007年的5.96%。结论生态环境改变和人类的行为直接影响了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及中间宿主的孳生,导致中间宿主囊蚴的感染率逐渐降低。但随着退耕还林实施,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中间宿主螺和溪蟹的孳生和繁殖,可能形成新的疫源地。溪流中蟹类肺吸虫囊蚴感染可能随之加重,人群感染肺吸虫的机会也可能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华支睾吸虫感染和患病情况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简便的确诊方法,指导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随机就诊的广东人群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并对发现华支睾吸虫卵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140例受检患者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1029例(1.83%)。主要临床症状为肝区疼痛486例(47.2%)、上腹疼痛297例(28.9%)、腹泻173例(16.8%)、乏力147例(14.3%)、食欲不振107例(10.4%),主要疾病有胆囊炎462例(44.9%)、胆囊息肉213例(20.7%)、胆管壁增厚182例(17.7%)、胆石症132例(12.8%)。实验室辅助检查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OS%)及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GGT)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组(Z=-10.837,P<0.01;Z=-6.622,P<0.01)和健康对照组(Z=-7.320,P<0.01;Z=-6.920,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ALT)在华支睾吸虫感染有症状组中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组(Z=-3.528,P<0.01)和健康对照组(Z=-4.948,P<0.01),而在华支睾吸虫感染无症状组中与非感染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Z=-1.561,P=0.119;Z=-1.834,P=0.067)。结论肝区疼痛和上腹不适是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在EOS%和GGT增高的患者中华支睾吸虫卵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变化,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10年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人体寄生虫病研究所就诊的疑似患者875人.采用Kato—Katz方法和酶联免疫方法分别对受检者的1950份粪便样本和875份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结果受检者中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317例,感染率为36.23%,该病的流行多为散发病例。男性感染率为39.94%.明显高于女性的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20—69岁人群感染率较高,其中40—49岁人群感染率最高(42.71%)。农村患者感染率(42.27%)高于城市(20.33%),反复感染患者常见,吃生鱼(虾)习惯具有最高的感染风险(0R=28.507)。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揭示该病流行病学特征和风险因素,将为加速控制和消灭华支睾吸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开平市水口镇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检水口镇东方红村和黎村人群华支睾吸虫卵。结果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34.1%,其中东方红感染率34.8%,黎村感染率33.3%,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44.4%和26.8%,以15~60岁年龄组最高。结论水口镇已是华支睾吸虫流行区,要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华支睾吸虫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改建鱼塘上厕所和养猪栏等的生态养殖方式对肝吸虫传播的影响。方法选择深圳市自然环境相似的两个村庄,对其中一个流行村进行鱼塘上厕所和养猪栏的改建等综合处理,实施干预两年后,用直接镜检和PCR法比较检测两村淡水螺体内肝吸虫尾蚴和鱼体内肝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结果在两个村共抽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2000只,各类淡水鱼240份,在实验村淡水螺肝吸虫尾蚴和淡水鱼肝吸虫囊蚴的感染率分别为0.7%(7/1000)和6.67%(8/120),而在对照村沼螺肝吸虫尾蚴和淡水鱼肝吸虫囊蚴的感染率分别为1.6%(16/1000)和14.1%(17/120)。结论在肝吸虫病流行区实施鱼塘上厕所改造,防止粪便直接投入鱼塘可以降低肝吸虫第一和第二中间宿主的感染率,有效的阻断肝吸虫的传播,防止人群感染肝吸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