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性脑病患者早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诱因、护理对策和临床观察要点,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0月至2005年1月33例肝炎后肝硬化发生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结果33例患者痊愈20例,好转8例,未愈自动出院3例,死亡2例。结论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可以减少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失代偿期患者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失代偿期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基础护理;选择2010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32例作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应及时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去除肝性脑病诱因,可有效避免或降低肝性脑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张斌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2):3039-304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及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为临床预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该院近2年来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与79例未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如:血氨、血钠、血清胆碱酯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清蛋白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合并肝性脑病的发病因素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对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感染(29例)、消化道出血(20例)所导致的发病率分别高达36.25%、25.()O%,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和消化道出血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最主要诱导因素,积极预防感染以及加强对患者肠道系统的检查是防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过度通气厦其引起的呼吸性碱中毒的临床意义。方法:97例诊断明确的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肝硬化3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无肝性脑病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28例。所有病例均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3组患者低二氧化碳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的发生率厦严重程度。结果:①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无肝性脑病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组低二氧化碳血症发生率依次增高(P〈0.01);3组PaCO3依次降低(P〈0.01);②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无肝性脑病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组呼吸性碱中毒的发生率依次增高(P〈0.05),呼吸性碱中毒也依次加重(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随着肝功能的减退,吝易发生过度通气,而过度通气造成呼吸性碱中毒,进一步加重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在治疗肝硬化时应注意监测和纠正酸硷紊乱。  相似文献   

5.
石珍 《医学临床研究》2013,30(3):453-454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合并糖尿病(DM)是否增加肝性脑病的危险.[方法]对19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是否合并DM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9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合并DM 66例(34.7%),发生肝性脑病30例(45.4%);未合并DM患者124例(65.3%),发生肝性脑病35例(2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DM增加乙肝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危险.  相似文献   

6.
低钠血症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严重低钠血症会导致昏迷,与肝性脑病很难鉴别,易误诊误治。我院2000年1月~2008年6月收治8例肝硬化低钠血症,均误诊为肝性脑病,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总结护理对策,以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对64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44%肝性脑病发生前有明显诱发因素,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有明显损害,血氨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针对诱发因素及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结合积极抗肝性脑病治疗,成功救治54例。结论熟悉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按患者临床特点不同,尤其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及病情不同,对患者采取相应护理和治疗,是提高治愈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隐匿型肝性脑病是肝性脑病的临床前期,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目前,国内对于肝硬化患者隐匿型肝性脑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隐匿型肝性脑病的评估工具众多,筛查方法不统一。本文综述了肝硬化隐匿型肝性脑病筛查工具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筛查...  相似文献   

9.
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造成肠道残存大量血液,往往是导致肝硬化肝性脑病发生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在肝性脑病的治疗中,导泻清除肠道残血,是临床常用的方法,既往常用硫酸镁导泻,效果欠佳。我们从1990年至今给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使用甘露醇导泻,清除肠道残存血液。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5例均系本院急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51~64岁。既往肝硬化病史和诊断均明确,发生肝性脑病前均有呕血及黑便史。其中2例发病初期曾行纤维胃镜检查,见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和急、慢…  相似文献   

10.
肝性脑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变化及纳络酮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锦堂  王培珍  高峰  薛桂芹 《临床荟萃》2000,15(16):747-748
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有多种理论学说 ,对其认识不断加深 ,但尚未完全阐明 ,已有研究证实肝病患者血浆阿片肽含量升高 ,且升高水平与肝功能损伤程度一致[1] 。关于阿片肽在肝性脑病中的变化规律尚无系统研究。我们对 5 3例肝性脑病患者血浆β 内啡肽浓度进行了检测 ,并对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 ,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肝性脑病 5 3例 ,均为 1997年 2月至 1999年在我科住院患者 ,男 41例 ,女 12例 ,年龄 2 6~ 67岁 ,平均( 4 4.5 8± 13 .68)岁 ;原发病为肝炎后肝硬化 3 7例 ,酒精性肝硬化 1例 ,慢性重…  相似文献   

11.
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脑MRI与1H MRS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利用MRI及^1H-MRS研究有与没有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基底节区信号变化与代谢改变。方法27例肝硬化患者进行MRI与基底节区MRS扫描,其中男22例,女5例,年龄29-62岁,平均43岁,其中14例肝硬化患者有亚临床肝性脑病(经数字连接试验及符号数字试验测试)。18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对比,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4-51岁,平均38岁。结果有与没有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结果及正常对照组间的NAA/Cr无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间苍白球的高信号强度值、mI/Cr与Cho/Cr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与没有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间苍白球的高信号强度值、mI/Cr与Cho/Cr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亚临床肝性脑病与苍白球的高信号、基底节区mI/Cr、Cho/Cr有明显相关性。基底节区MRI与1H-MRS对判断是否有亚临床肝性脑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性脑病早期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加强肝性脑病早期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使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方法1996年3月~2006年3月,我科共收治各种病因的肝硬化患者372例,其中肝性脑病45例(37例为住院期间发生肝性脑病),搜集肝性脑病早期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重点注意观察方法和内容,分析发生肝性脑病的各种诱因,做出正确判断,并加强安全防护和预防肝性脑病发生的各项措施。结果由于护理人员仔细观察,早期发现、早处理,降低了肝性脑病的发生率。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去除诱因和细致观察护理,对肝性脑病的转归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饮食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在不升高患者血氨的基础上改善其营养状况,并提高护士对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饮食管理的能力。方法根据前期研究获得的最佳证据制定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饮食管理的审查指标,指导护士的临床实践;对护士进行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饮食管理最佳证据的培训,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血氨的变化情况及培训前后护士对肝硬化肝性脑病饮食知识的认知水平。结果最佳证据应用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摄入蛋白质有所增加,但血氨未见上升,护士对最佳证据的认知水平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基于循证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可促进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饮食管理工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刘芙成  练颖 《华西医学》1998,13(4):413-414
肝硬化肝性脑病时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常见,其症状常被原发病掩盖,使临床医生忽略,影响治疗。本文对70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病人的血气改变分析,旨在更好地防治肝性脑病。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70例,男48例,女22例,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发生肝性脑病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综合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即出现肝性脑病的病例数占本组总病例数的比率。结果干预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肝性脑病有多种诱发因素,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或避免肝性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7年6月—2018年12月入住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感染科的300例肝硬化患者,使用肝性脑病心理测试评分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 300例肝硬化患者中146例(48.67%)存在轻微型肝性脑病,年龄(OR=1.032)、国际标准化比值(OR=2.434)、血氨浓度(OR=1.793)、感染(OR=2.152)、肾功能不全(OR=1.904)和存在营养风险(OR=2.104)是主要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年龄较大、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血氨浓度升高,合并感染、肾功能不全和存在营养风险的肝硬化患者是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的高危人群,应在护理评估中早期识别并予以预见性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调查本院2018年7月—9月的276例肝硬化患者,将其是否发生肝性脑病分为无肝性脑病组(n=245)和肝性脑病组(n=31),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肝性脑病病史、总胆红素、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和肝肾综合征是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为P=ex/(1+ex),X=-3.791+2.190×肝性脑病病史的赋值+0.685×总胆红素的赋值+2.490×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赋值+2.914×肝肾综合征的赋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40(95%CI:0.757~0.924),敏感性为83.9%,特异性为77.6%。模型验证结果: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85.0%、正确率为85.5%,提示其预测效果较好。结论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可为医护人员及时采取预防性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各种诱因可导致患多次发生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的前驱期可持续数日,如能在前驱期及时观察发现,消除诱因。及时处理,则大多可阻断肝性脑病的进展,使患清醒。作自2001至2004年收治肝硬化患172例,其中并发肝性脑病56例,对其前驱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探讨纳洛酮治疗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选取收治并确诊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82例,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36),观察组应用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啡肽(β-EP)和血氨水平进行检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1%(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β-E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氨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洛酮治疗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症状,可积极应用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的诱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96例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进行分级并分析可能的诱因,根据诱因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结果肝性脑病诱因以消化道出血、感染和电解质紊乱居多,治愈84例,死亡12例.结论对肝硬化患者应积极预防诱因,采取综合治疗和护理,可大大提高肝性脑病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