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估对比X线、B超、CT、MRI对眼内异物诊断价值。方法对97眼眼内异物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在97眼眼内异物中,CT检出眼内异物95眼,检出率97.94%。B超检出眼内异物89眼,检出率91.75%。71眼CT显示高密度有伪影者,X线检查显示69眼为高密度异物,检出率71.13%。结论在眼内异物的诊断和定位中,X线、B超、CT各有优势,多种影像学方法联合应用可为手术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多种影像方法联合诊断眼内异物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评估CT、B超、X线拍片、MRI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联合诊断和定位眼内异物及其并发症的准确性及价值。方法 对103例眼内异物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内容包括:致伤原因、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验证。结果 CT对103例患者眼内异物的显示率达100%,能较好地显示异物位置,大致确定异物为金属或非金属,但对异物的大小和形态显示不清,低密度异物显示不良,对眼内并发症的显示率较低。B超对103例患者眼内异物的显示率为93.2%,对眼前段异物和眼球后异物显示较差(分别为11/16和4/6),但对眼内异物的并发症如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显示良好。X线正、侧位拍片可清晰地显示眼内金属异物大小和形态。MRI对眼内低密度异物显示优于CT。UBM对眼前段低密度异物显示较好。结论 在眼内异物的诊断和定位中,CT的优势在于显示较高密度异物及其与眼球壁的关系,B超的优势在于显示异物与眼球壁的关系及眼内并发症,X线拍片的优势在于显示金属异物大小和形态,MRI的优势在于显示眼部非磁性低密度异物,UBM的优势在于显示眼前段低密度和细小异物。多种影像学方法联合应用可为手术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应用眼科用高频率B超仪时60例眼内异物诊断和定位,并与常规x线检查比较。手术结果表明B超的异物检出率和定位符合率均为100%,x线检查的异物检出率71.7%、定位符合率81.8%。认为B超不但能显示眼内非金属异物,对x线未能显示的微小金属异物亦能清楚显示,本文B超检出的最小金属异物为0.3×0.3mm,仅重0.24mg。B超对眼内异物的定位,尤其对晶体内和眼球壁附近的异物定位准确。并能了解眼内异物并发的眼球损伤。这些都弥补了x线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CT和X线异物定位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内金属异物的X线定位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随着CT技术的引进,也普遍用于眼内异物的定位,我院于1992年开展CT诊断技术以来,对9例眼内金属异物病例既行X线异物定位、CT检查,又在手术中证实异物的实际位置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肥岁到55岁,病程在1小时到Ic天,全为单服单个金属异物。检查方法:怀疑有眼内异物的病例,先行眼眶正侧位检查或头颅正侧位检查,当证实有异物时,再行X线异物定位和眼部CT检查。X线异物定位采用无骨法异物定位照片,即在表麻下将一装有胶片手指大小的板插入穹窿…  相似文献   

5.
应用日本产OPTISCAN 2H01型眼科用线阵电子扫描B超仪.探头频率1OMH_z,图像灰阶255级。对60例眼内异物检查和定位,同时摄常规X光片,手术结果证实,B超对眼内异物的检出率和定位符合率均为100%。明显高于常规X光摄片检查。本文B超检出的最小金属异物为0.3×0.3×0.3mm,重量0.24mg。本文还介绍了B超检查眼内异物的方法.讨论了眼用B超仪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B型超声对眼内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证实眼内异物病例的临床资料,对照B超与X线、CT的检查结果,根据术中所见异物的位置分析B超对眼内异物位置判断的准确性.结果B超对眼内异物位置的判断准确性达80%,对于异物与球壁关系的判断准确性达81.5%,高于X线,与CT接近.结论B超对眼内异物尤其是球壁异物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联合应用B超和其它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提高眼内异物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CT在眼内异物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CT在眼内异物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手术结果作为验证标准,应用CF检查22例(26枚)眼内异物,进行定位诊断。结果26枚服内异物,CT均明确显示,检出率100%,24枚可明确确定异物位置,准确率923%。结论CT对眼内异物的定位诊断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8.
X线眼内异物定位法不能显示眼球壁的结构,因眼球形态存在个体差异,故不能用它来对球壁异物进行准确定位,而B超和CT能显示眼球壁结构.本文对27例住院病例进行观察,其中金属异物26例,非金属异物1例.全部病例均用X线及B超和CT定位。B超系眼科专用B超,其探头频率为10MHZ,方法为间接探查法。CT常规行眼球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27例中,经手术验证异物存留部位与术前X线定位符合21例,与B超符合22例,与CT符合26例,其中1例未手术。  相似文献   

9.
眼内异物的诊断及定位方法很多,我院主要采用巴尔金氏定位器拍正、侧、轴位像定位。最近我们对我院收治的球壁异物分别采用X线、B超与CT进行诊断、定位并加以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对象为1988年12~1989年6月诊断为球壁异物的患者10例。男9名,女1名。年令28~4 8岁。病程2天~3个月。全部病例术前均经X线、B超及CT分别定位,后经手术取出异物或直接观察证实异物的存在和位置。  相似文献   

10.
影像学在眼外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学显示能力明显提高,应用范围更广。CT、B超、X线拍片、MR I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影像学检查在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在眼内异物的诊断和定位中多种影像学方法联合应用可为手术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B型超声波检查在眼外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B超检查在眼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50例眼外伤B超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50眼中阳性表现错综复杂,其中玻璃体病变326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60眼,眼内异物35眼等。结论 B超扫描对眼外伤的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屈光间质浑浊或疑有眼内异物时更是简便有效而必不可少的,明显优于光学检查及传统的X线定位法。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成像与CT在眼内非磁性异物诊断和定位中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和CT在眼内异物诊断和定位中的特点。方法以手术结果作为验证标准,比较28例(42枚)眼内非磁性异物在MRI和CT图像上的显示及定位情况。结果42枚眼内非磁性异物,MRI和CT的检出率分别为90.5%和95.2%(x2检验,P>0.5)。MRI与CT显示异物位置的准确率分别为89.5%和60.0%(x2检验,P<0.05)。结论MRI可用于眼内非磁性异物的诊断和定位,检出率高,在揭示异物与眼内组织的位置关系及显示眼内非磁性低密度异物方面优于CT,但对于眼球壁异物的显示则不如CT可靠。MRI不宜用于眼内磁性异物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B超对眼球穿孔伤中出现的各种强回声信号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眼球穿孔伤患者,进行B超检查,观察晶状体、玻璃体腔及球壁、球后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眼球穿孔伤经B超检查球内出现强回声的患者176例176眼中,玻璃体积血146例,晶状体脱位4例,球内异物(包含球壁异物)105例,玻璃体腔内气泡1例,视网膜脱离34例,脉络膜脱离23例,后巩膜破裂9例。每例患者都同时合并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体征,每例患者的 B超均表现有强回声信号。对以上病例出现的各种强回声信号总结如下:(1)浓稠的玻璃体积血;(2)球内异物;(3)脱位的晶状体;(4)玻璃体腔内气泡。 结论:眼球穿孔伤由于前房出血,白内障、玻璃体积血或因眼睑肿胀,患者不合作,使眼后段检查很难进行,B超给眼科医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B 超对视网膜脱离、球内异物、后巩膜裂伤、出血性脉络膜脱离等都十分敏感,并有特异性的影像。复杂的眼球穿孔伤球内常会出现一些易混淆的强回声信号,B超检查可以对这些声像进行鉴别,这是其他检查方法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4.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节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估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外伤性眼前节异物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9例有明确异物入眼史的外伤眼行常规X线、B超及UBM检查,确诊后手术取出异物。结果:UBM检查9例显示异物存留,而X线以及B超仅5例提示异物存留。UBM提示已经手术证实异物位置为:前房1例,后房2例,睫状体扁平部5例,虹膜根部1例。异物大小从0.1mm×0.25mm到1mm×3mm不等。异物通过联合其它眼内手术直接取出或于相应位置磁吸取出。结论:眼内异物大部分可经X线或B超得以诊断,但后房、睫状体等位置异物较难发现,特别是当异物为极其细小的非金属异物时,X线、B超常不易发现。应用UBM检查,因其极高分辨率,能获得后房及睫状体清晰影像,不但可以清晰显示异物位置,而且能显示异物与周围组织关系,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术式选择提供很大的帮助。眼科学报1999;15:236-237。  相似文献   

15.
眼球壁异物经玻璃体手术摘出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手术摘出眼球壁异物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51例(51眼)眼球壁异物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异物机化包裹切开摘出异物,联合眼内光凝、C3F8或硅油填充、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结果 本组48例一次摘出异物(一次摘出成功率94.12%);因异物牢固嵌顿于巩膜,术中改为后径摘出成功2例。因术中出血而再次手术摘出1例(总的摘出成功率100%)。视力增加者44例(86.27%),手术并发症为玻璃体积血4例(7.84%),视网膜脱离3例(5.88%),异物未摘出3例(5.88%)。结论 玻璃体手术治疗可有效摘出眼球壁异物,提高术后视力,并可同时处理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o report a 63-year-old man with a retained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 who developed a hyphema dur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f the brain. METHODS: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ocular injury caused by 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 when subjected to an electromagnetic field. RESULTS: Our patient underwent a brain MRI, and the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 caused a hyphema and increased intraocular pressure. The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the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 were determin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CONCL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n cause serious ocular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ferromagnetic 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 This cas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obtaining an occupational history, and, when indicated, a skull x-ray or CT to rule out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 before an MRI study.  相似文献   

17.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f the normal eyeball and orbital tissues is introduced, along with the MRI manifestations in 39 patients comprising 6 cases of intraocular and 29 cases of intraorbital disorders, and 4 cases of vascular disease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MRI in ophthalmology are discussed. It appears that MRI is more sensitive than ultrasonic B-scan or 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眼铁质沉着症(ocular siderosi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64例眼铁沉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手术取出残留的异物,其中33例异物最大长径≤2.0mm,位于下方睫状体扁平部或锯齿缘附近26例;眼眶X光正侧位照片联合薄骨位照片异物显影阳性率76.56%,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异物显影阳性率47.62%;晶状体前囊铁锈沉着发生率100%,继发性青光眼发生率7.69%,视网膜脱离发生率13.84%;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karpe分期Ⅲ期占7/10和Ⅳ期占3/10;56例患者作了眼内异物取出,异物取出率100%,术中发现16.07%病例异物磁性消失。结论:眼铁质沉着症残留的异物以最大长径≤2.0mm为主,主要位于下方睫状体扁平部或锯齿缘附近;眼眶X光照片为首选的检查方法,UBM可作为眼前段异物影像学检查辅助手段;ERG改变以karpe分期的Ⅲ期和Ⅳ期为主;玻璃体手术是取出眼内异物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眼科学报2007;23:231-2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