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opical 1% cyclosporin A (CsA), 0.1% dexamethasone or 1% CsA combined with 0.1% dexamethason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immune rejection after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PKP). METHODS: Eighty-six eyes from 86 PKP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1) Thirty-one eyes were treated with 1% CsA and dexamethasone for 3 months. (2) Twenty-nine eyes were treated with 1% CsA for 3 months; (3) Twenty-six eyes were treated with 0.1% dexamethasone for 3 months. The rejected eyes of postoperation were given with the dexamethasone injection under conjunctiva and increased the frequency of CsA and dexamethasone eye drop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to approximately 2 years.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3 groups in the postoperative immune rejection which occurred in 5 out of 29 (17.3% ) eyes treated with 1% CsA, 7 out of 26 (26.9%) treated with 0.1% dexamathasone, and 3 out of 31 (9.7%) with 1% CsA and dexamethasone. The immune rejection after PKP occurred in 15 eyes and 13 eyes were cured by sub-conjunctiva injection of dexamethasone combined with eye drops of 1% CsA and 0. 1% dexamethasone.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of CsA combined with dexamethasone topically is better than that of 1% CsA or 0.1% dexamethasone alone in preventing rejection episodes. It is effective to cure the graft rejection after PKP with sub-conjunctiva injection of dexamethasone combined with the eye drop of 1% CsA and 0.1% dexamethasone.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联合地塞米松滴眼液对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42例(42眼)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患者,术后3个月随机分为二组:Ⅰ组为实验组23例23眼,应用1%CsA和0.1%地塞米松溶液滴眼,每日各2~3次,交替用药,术后6个月后地塞米松浓度改为0.05%,每日各2次,交替用药,直至术后1年;Ⅱ组为对照组19例19眼在术后3月改为单纯1%CsA滴眼,每日3次,直至术后1年.所有病例随访观察1年以上.结果42眼PKP术后发生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11眼(26.19%),其中I组4眼(17.39%),Ⅱ组7眼(36.8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较长期应用1%CsA联合地塞米松滴眼,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高危PKP术后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穿透性角膜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不同剂量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将33只Lewis大鼠(33眼)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1只。A组术后肌注CsA【1mg,(kg·d)】,B组给予CsA【10mg/(kg·d)】,C组给予等量不含药物的PBS,每次100ul,3次/d,连续用药10d。术后判断植片排斥情况,比较3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和新生血管评分。术后10d,病理组织学检查角膜的结构变化,并进行T细胞增殖实验,观察各组间T细胞增殖情况。结果:A、B组植片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明显延迟,A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2.5±0.43)d,B组为(58±18.79)d,C组为(9±0.45)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明显低于C组(P〈0.05)。A组与c组除第6天外,其余时间点无统计学意义。A、B组角膜植片中炎性细胞和新生血管较c组减少。角膜A、B组T细胞增殖量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10mg/(kg·d)CsA能够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一直是影响角膜移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也是眼科角膜病专业研究的重点。目前许多新型免疫抑制剂已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且已逐步应用到临床,这对防治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回顾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分析常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总结抑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中药,探讨新型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局部及全身应用地塞米松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24例32例,术前角膜无血管组的排斥反应治愈率为80.0%,平均治愈时间为9.6d;术前角膜有血管组的排斥反应治愈率为55.6%,平均治愈时间为15.2d;总治愈率为59.4%,平均治愈时间为12.4d。用地塞米松局部结合全身治疗可以缩短治愈时间,提高治愈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角膜移植是角膜盲患者复明的最有效手段。角膜由于缺乏血管和淋巴管 ,因此具有相对的免疫赦免性 ,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也较其他器官移植高。 2 0世纪 50年代初 ,Maumernee等通过实验证实供体角膜移植后会发生排斥反应[1 ] 。目前 ,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仍是导致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后做好观察与护理 ,对于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或减轻其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现将我科于 1 999年 8月 - 2 0 0 0年 1 2月施行的 1 0 7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病人的护理情况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病…  相似文献   

9.
李鸿  赵敏  徐智勇 《四川医学》2005,26(1):33-35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排斥反应发生的规律。方法163例(163眼)角膜病患者行PKP手术,分别于术后1~7d、半月、1月、3月、6月、12月、15月、18月、24月、36月角膜病专科检查,观察患者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发生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163例(163眼)PKP手术后有47眼发生了排斥反应,其中角膜溃疡及新生血管化角膜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最高;而圆锥角膜组排斥反应发生率低。结论不同疾病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不同,排斥反应的发生与术前植床情况、手术设计与操作、术后预防及治疗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付伟  章丽萍  薛瑞霞 《吉林医学》2010,31(23):3962-3963
角膜病是眼科主要致盲眼病之一,角膜移植是把病后变混浊角膜切除,置换透明健康的角膜,以达到增加视力,治疗疾病和美容的目的。统计我科1999年1月~2009年12月,共行角膜移植手术722例,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免疫排斥反应,通过积极及时的抗排斥反应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排斥反应症状,必要的支持治疗和相应的护理对策,是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促进植片存活的作用。方法 对40只SD大鼠(40眼)用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增生,选取其中的30只大鼠(30眼)并随机分为实验Ⅰ、Ⅱ组及对照组Ⅲ组,每组均接受同种异系(Wistar大鼠)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实验组于术后第1日起分别滴用50 μg/ml的IL-1ra滴眼液(Ⅰ组)和1%的CsA滴眼液(Ⅱ组),每日3次。受试动物术后均每日滴用典必殊滴眼液及托品卡胺滴眼液3次,连续14 d。术后比较各组大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对角膜植片存活情况进行评分,观察其效果。结果 两实验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2.00±1.50) d和(10.44±1.13) d,明显高于对照组(8.00±1.25) d,差异有显著性(P<0 01);两实验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 01)。结论 IL-1ra可抑制高危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减轻免疫性炎性反应,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2.
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植片衰竭和排斥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PK)手术患者中,影响角膜植片存活和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224只眼PK手术的临床资料,以Kaplan Meir方法计算其预期10年植片存活率及10年植片无免疫排斥存活率,对各因素水平间采用log rank检验比较其差异,计算不同因素的相对危险度(RR),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各因素对植片存活率的影响。结果:224只眼总预期10年存活率和预期10年无免疫排斥存活率分别为81.4%和78.2%。与植片衰竭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再次移植、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虹膜前黏、虹膜后黏连、手术时间长(≥90min)和受者年龄大(≥60岁)等。与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和手术时间长。Cox回归模型显示只有角膜血管化(RR=2.46,P=0.04)、再次移植(RR=5.67,P<0.01)、无晶状体眼(RR=3.64,P<0.05)、人工晶状体眼(RR=6.83,P<0.01)、虹膜前黏连(RR=2.76,P=0.05)和虹膜后黏连(RR=3.12,P=0.05)为角膜植片10年存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PK手术植片衰竭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再次移植、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虹膜前或虹膜后黏连;与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及手术时间长。  相似文献   

13.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  赵敏  杨娟 《现代医学》2005,33(1):15-17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63例(163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有31例(31眼)发生了继发性青光眼,并对其病因、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31例青光眼患者中22例经药物治疗后眼压正常;9例接受了手术治疗,6例术后眼压得到控制,3例眼压仍高。结论 继发性青光眼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青光眼的发生与术前植床情况、手术操作、术后治疗以及排斥反应等多因素有关。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是影响青光眼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厚度最薄点形态特征。方法选择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3 ̄28个月患者61人,通过ORBSCAN系统获取角膜厚度地形图及最薄点极坐标(T,ρ)。结果61例角膜最薄点平均厚度(T)为(0.336±0.112)mm且平均极距(ρ)为(3.108±0.904)mm;其中最薄点分布,角膜中央3mm区4例(7%)T为(0.439±0.071)mm且ρ为(3.108±0.904)mm;角膜3 ̄5mm区8例(13%)T为(0.328±0.088)mm且ρ为(3.108±0.904)mm;角膜5 ̄7mm区28例(46%)T为(0.320±0.093)mm且ρ为(3.233±0.381)mm;角膜7 ̄9mm区21例(34%)T为(0.340±0.128)mm且ρ为(3.756±0.539)mm。角膜厚度地形周边部呈多峰形、绵延山脉或横断山脉形。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厚度最薄点从中央向周边转移,80%分布在角膜周边5 ̄9mm区域;分布规律表明最薄区位于植片与植床吻合口周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神经再生的特征。方法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heidelberg retina laser tomography, HRT3)对71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于术后1、3、6和12个月行连续系列观察,分析角膜植片上皮下和基质中神经再生的生长规律及不同因素对其再生的影响。结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个月角膜植片中未观察到任何神经存在。术后3、6、12个月,角膜植片上皮下神经和基质神经的再生率分别为3个月26眼/71眼(36.62%)和11眼/71眼(15.49%)、6个月44眼/71眼(61.97%)和30眼/71眼(42.25%)、12个月46眼/71眼(64.79%)和36眼/71眼(50.74%);术后12个月,角膜植片再生的上皮下及基质神经纤维与正常角膜神经明显不同,表现为直径小、长度短、密度低。不同病因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2个月时角膜神经再生的比例分别为机械外伤性角膜白斑9眼/10眼(90.00%)、圆锥角膜10眼/12眼(83.33%)、角膜营养不良3眼/4眼(75.00%)、大疱性角膜病变7眼/11眼(63.63%)、病毒性角膜炎6眼/12眼(50.00%)、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术后8眼/18眼(44.44%)、先天性角膜白斑1眼/4眼(25.00%)。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导致再生的角膜神经不同程度减少或消失。另有5眼再生的上皮下神经发生不明原因的消退或消失。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神经再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差异较大,激光共焦显微镜可以对术后的角膜神经再生进行连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青少年圆锥角膜的疗效。方法对32例(34眼)青少年晚期圆锥角膜患者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裸眼、针孔以及矫正视力,观察术后屈光状态,并随访18~24个月,评估疗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针孔视力和矫正视力均高于同期所测裸眼视力,术后12个月以内针孔视力和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拆线以后,角膜曲率增加、等效球镜由远视向近视发展、角膜散光值明显减小,矫正视力明显提高。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青少年晚期圆锥角膜效果显著;针孔视力可用于术后早期视力评估和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以了解树突状细胞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X-62 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的分布.结果 术后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基质增厚.排斥反应发生率100%.正常角膜组织中未见OX-62 树突状细胞分布,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角膜上皮层中有阳性细胞表达.脾脏阳性细胞表达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 OX-62 树突状细胞出现在移植后发生排斥的角膜组织中,角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角膜移植后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8.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持续戴角膜接触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 lasty,PKP)后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来减轻术眼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共201例(201只眼)PKP病例,其中术后戴软性亲水性角膜接触镜者159只眼,未戴镜者42只眼。定期观察患眼角膜知觉、角膜上皮愈合、新生血管形成、角膜内皮数量和形态。随访期6个月。结果术后4个月,戴镜组角膜知觉减退(P〈0.01),摘除镜片后1个月角膜知觉可恢复到同不戴镜组相似;戴镜组会更易形成表层植片新生血管,摘除镜片后1个月新生血管大部分消退;戴镜组角膜上皮完整性较未戴镜组好,上皮修复迅速,不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两组间无明显区别(均P〉0.05)。结论PKP术后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减轻术后早期刺激症状、保护角膜,加快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   

19.
提要角膜移植患者255例(256眼),植片透明率达96.09%,混浊者占3.91%。术前视力均在0.1以下,术后视力提高率为90.83%,达到当前国内最佳水平。眼局部滴用环孢霉素A有明显防治排异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