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1].脑血管造影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是,脑血管造影中有0.33%~0.5%有导致永久性神经并发症的危险[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不用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已经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本文报告2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MRA诊断,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诊断并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  相似文献   

2.
张琳 《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3):80-82
1动脉瘤概述动脉瘤是动脉壁的某一部分因病变而向外突出形成永久性的扩张,可由于血管壁的先天性缺陷所致,也可以是获得性的。综合尸检和血管造影资料表明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1],死亡率可高达50%[2]。  相似文献   

3.
王毅  刘若平 《广西医学》2007,29(8):1210-12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10%~15%,仅次于脑梗死及脑出血.30%~50%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1].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血管疾病中发病快而且比较严重的疾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0%,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瘤或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破裂出血造成的.由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2/3,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1/3.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影像学检查及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检查及治疗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明确病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发症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全脑血管造影(DSA)阳性发现率、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头颅DSA确诊颅内动脉瘤阳性率高于头颅MRA,但头颅MRA显示动脉瘤周围结构优于头颅DSA;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疗效优于动脉瘤夹闭术.结论 头颅DSA检查仍为确诊动脉瘤的金指标,但为了解动脉瘤周围结构配合头颅MRA检查更加有利;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病人颅内动脉瘤治疗首选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秀权  钟书 《广西医学》2002,24(12):1977-1979
自发性蛛网膜腔出血 34%来自颅内动脉瘤破裂 ( 1) ,以往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是神经外科难题之一。近十余年来 ,由于高能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 DSA)出现以及显微神经外科和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颅内各部位动脉瘤的检出率和治疗效果明显提高。1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1 .1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 :较小而未破裂的动脉瘤无症状 ;71 %病人有颅内动脉瘤出血 ,而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为首发症状 ,表现为 :突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 ,可有眩晕、复视、一过性黑蒙、共济失调等。出血后形成血肿的约占 1 5 % ,第…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病,发生率占人群的1.0%-1.4%,单发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病死率为10.0%~15.0%,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3].但近年来,由于64排CT问世并广泛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3D-CTA-SSD)已被证明也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速、简单、无创和便捷的方法[4].作者对3D-CTA-SSD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做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平扫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的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MPR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结果:正常11例,异常17例,其中动脉瘤15例,血管畸形2例。16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对绝大部分的动脉瘤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颅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越血管成像(3D-TOF MRA)对颅内动脉瘤(I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66例AN的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结果66例动脉瘤患者共发现68个动脉瘤,其中3D-TOF MRA共检出动脉瘤63个,3例因完全血栓形成,2例因出血背景未明确显示瘤体,敏感性92.65%(63/68)。68个颅内动脉瘤中有7个磁共振成像平扫检查阴性,其中的6个MRA能明确显示动脉瘤。结论3D-TOF MR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破裂大多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经脑血管造影而明确诊断。作者收治2例头部外伤后发现动脉瘤出血者,本文结合文献进行报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磁共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结果:14例患者发现颅内动脉瘤17个,13个位于颈内动脉系统,4个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磁共振血管成像结合T2W1、T1W1检出15个。结论:MRA结合MRI能够对颅内动脉瘤作出较为客观、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较详尽、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在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致死原因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1/4[1].动脉瘤破裂导致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因而早期诊断和治疗动脉瘤至关重要.颅内动脉瘤常发生于血管分叉处,特别是弯曲血管的凸侧,与血流的冲击有关,多见于Wills环的动脉分叉部,以囊状动脉瘤最多.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其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 ,71%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瘤破裂出血 [1 ] ,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病人残废或死亡 ,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 [1 ]。因此 ,及时治疗和细致的护理有助于防止出血或再出血及抢救患者生命。我科于1998年 9月至 1999年 12月共收治动脉瘤患者 19例 ,现将观察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9例患者 ,男 11例 ,女 8例 ,年龄 12~ 6 5岁 ,其中动脉瘤未破裂出血患者 5例 ,动脉瘤已破裂出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14例 ,入院后均行手术治疗。2 术前护理…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残及死亡率较高,发病率为0.5%~1%,其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近年,随着神经介入的逐渐发展,颅内动脉瘤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急性动脉瘤性SAH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术资料。MSCTA图像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仿真内窥镜技术进行处理。结果 MSCTA共发现动脉瘤41个,DSA共发现动脉瘤43个,与DSA比较,MSCTA正确诊断动脉瘤41个,漏诊2个,其中1个破裂后明显萎陷,MSCTA诊断敏感性为95.3%.结论 MSCTA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高、快速、无创,可作为SAH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上一种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的脑血管疾病,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其最常见病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1],众多学者一致认为其结果可靠.脑动脉瘤一旦确诊,为防止再次出血,应尽早手术,临床上常以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2].加强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提高生存质量,防止再出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较常见,占正常人群的3%~6%[1].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之一,一旦破裂,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所以,早期、及时且准确地检出颅内动脉瘤对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非常重要.磁共振三维时空飞越法血管成像(3 D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TOF MRA)作为一种真正无创伤性的血管成像方法,不使用对比剂,无电离辐射,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颅内动脉瘤的诊断[2].  相似文献   

19.
陈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4):777-778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是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1]。最常见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其次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破裂。此外,脑底异常血管网、颅脑创伤、原发性或转移性脑肿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如何预防血管痉挛的发生及缓解痉挛的严重程度 ,已成为影响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内皮素 - 1(endothelin- 1,ET- 1)可强烈收缩血管 ,在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作用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 [1 ]。我们在使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动脉瘤后立即实施持续腰池引流 [2 ] ,本研究主要探讨该疗法防治血管痉挛的效果及其对脑脊液中 ET- 1浓度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分组 我科于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2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