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常宝成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1,21(1):34-36
罗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通过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结合而发挥作用,能纠正糖尿病人的糖代谢及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目前已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 ,通过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 γ)结合而发挥作用 ,能纠正糖尿病人的糖代谢及脂代谢紊乱 ,改善胰岛素抵抗 ,并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目前已用于 2型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TZDs)是上世纪80年代研发的具胰岛素增敏作用的新一类降糖药,广泛用于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首个用于临床的曲格列酮因严重的肝毒性于1999年停用,同年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获FDA批准上市,尽管其价格不菲,但因其对肝脏影响小,上市后其处方量迅速上升。恰此时Nissen与Wolski发表了关于ROS增加心肌梗死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的文章,一时间引起服用该药病人的恐慌, 相似文献
4.
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是一类新型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动PPARγ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相应代谢紊乱。目前主要包括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吡格列酮于80年代中期由日本Takeda公司和美国UpJohn公司研究开发,2001年在我国批准生产。近年除在糖尿病领域广泛应用外,还被试用炎症性疾病、肿瘤等方面。现就近年来有关该药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可以通过增加胰岛素增敏性,改善血糖的控制,同时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在临床研究中,所有年龄的成年病人均对吡格列酮有很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抵抗治疗的新靶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和进展的驱动因素,又是引起代谢综合征导致,从而心血管并发症的核心。因此,针对胰岛素信号转导级联反应的各靶点,已经并不断开发出有实效和前景的各种药物,旨在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本文仅就见诸于文献的各类药物作一简介,包括老药的新发现和新观点,新药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也称格列酮类)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一类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为:作为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γ)的高度选择性及强力的激动剂,PPARγ被激活后调控与胰岛素效应有关的多种基因的转录,这些基因的功能涉及葡萄糖的产生、转运、利用及脂肪代谢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丁国林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9,(1):44-44
吡格列酮(Pioglitazon)是1种新型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本文报告作者关于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伴发肥胖症患者的疗效进行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抵抗(IR)是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重要因素。对于初诊T2DM的老年患者,如不及时针对IR进行治疗,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将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1,2]。噻唑烷二酮类和二甲双胍均有降低IR、改善糖代谢和β细胞功能的作用,但两者作用机制和部位不同。本文着重比较2种药物在改 相似文献
11.
海霞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8,35(8)
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血浆自由脂肪酸(FFA)水平增加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是一类新的降糖药,可以长期降低血浆FFA水平且不反弹。贝特类(Fibrates)药物是另一种降脂药,可以通过促进肝脏脂肪氧化适当降低FFA水平且不反弹。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二个重要环节,两者孰先孰后、孰主孰次,莫衷一是,但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保护残存的β细胞功能却是众多学者治疗2型糖尿病达成的共识。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胰岛素增敏剂,又有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并且改善代谢综合征的各个组份,使其在2型糖尿病的防治方面备受重视,以下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3.
问:药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药品安全问题在我国也备受关注。噻唑烷二酮类(TZD)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加胰岛素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然而,2007年的“文迪雅事件”让许多糖尿病患者虚惊一场,以至到现在还留有某些“后遗症”。在这次ADA会议上发布的两项研究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4.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 dilsdioms,TDS)是一类新型的胰岛素增敏剂。主要包括:噻格列酮(Ciglitazone)、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罗格列酮(Rosigtiaxone)、吡格列酮(Piogltazone)、嗯格列酮(Englitazone)等。1997年曲格列酮被欧美及日本最早应用于临床。结果发现曲格列酮可引起严重的肝脏毒性。甚至肝坏死,现已禁止使用。1999年, 相似文献
15.
对于2型糖尿病来讲,胰岛素抵抗始终贯穿于整个发病过程中,是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核心机制。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糖尿病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无数临床医生梦想达到的目标。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ZD)的问世,曾让很多人看到了这一点,堪称糖尿病治疗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增敏剂一般特指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英文缩写为TZD)。此类药物的优点是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但能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尤其适合于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但有心衰、浮肿、肝功异常的糖尿病人禁用。 相似文献
17.
18.
1 噻唑烷二酮类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活化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而起药理作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加强胰岛素信号系统的传导作用、增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转运、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及调控脂肪细胞以影响脂源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而达到消除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具体作用机制如下。 相似文献
19.
游离脂肪酸(FFA)升高是2型糖尿病(T2DM)常见脂代谢紊乱,其可抑制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为糖异生提供原料;还可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吡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为胰岛素增敏剂。为探讨毗格列酮对T2DM患者血清FFA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建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0,(4):24-28
<正> 十五、如何增强胰岛素的效力?超重和肥胖可引起和加重胰岛素抵抗,使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因此,糖尿病人一定要注意控制饮食、增强运动,避免发胖。此外,患者还可配合使用胰岛素增敏药物,如噻唑烷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