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正常组大鼠脊神经节中,除小神经元(B)外,发现少数大神经元(A_1)也呈浓染的FRAP阳性反应;A_1内的FRAP与脊髓胶状质内FRAP的关系,尚待研究。切断坐骨神经后,双重染色显示,脊髓胶状质FRAP活性缺失处,AChE活性仍然存在,可能说明胶状质的AChE活性与一级传入神经元外周突损伤及溃变无紧密关系。切断坐骨神经后继以电针刺,则FRAP活性缺失的范围较单纯切断坐骨神经者为小,提示:电针刺似能减轻切断坐骨神经所致的脊髓胶状质FRAP活性缺失。  相似文献   

2.
脑啡肽是一种高效内源性阿片肽镇痛物质,δ阿片受体是其特异性受体。脊髓后角浅层,脑啡肽与δ阿片受体都有高密度表达。以前的资料表明,脑啡肽可通过对一级传入C纤维的突触前抑制在脊髓后角浅层对痛觉进行调制。本研究根据西非单叶豆(Griffoniasimplicifolia)同工凝集素I-B4与一级传入C纤维选择性结合的特性,应用免疫电镜双标技术观察δ阿片受体是否定位在大鼠一级传入C纤维中枢终末上,为脑啡肽在痛觉调制中的突触前抑制作用提供相应的受体基础。电镜下在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内观察到,以纳金(nanogold)标记的δ阿片受体除定位在部分树突中外…  相似文献   

3.
用兔抗鸟核苷酸调节蛋白αo亚单位多克隆抗血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观察大鼠脊髓内αo免疫反应性,对鸟核苷酸调节蛋白进行定位。及其在切断脊神经背根(简称背根)后的改变。结果发现:正常鼠和对照组鼠脊髓后角浅层均出现强的αo免疫反应性,第二层(胶状质)最为密集,外侧脊核区也出现α免疫反应性纤维网。切断背根后胶状质内αo免疫反应性及其光密度定量均明显降低,表明胶状质内与一级伤害性刺激传入有关的神经元末梢  相似文献   

4.
分别切断分布于大鼠头面部的周围神经,观察在胶状质内酸性磷酸酶活性消失的部位,以追踪它们的一级传入纤维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及脊髓后角胶状质的节段联系。各神经切断后酶活性的消失区如下:眶上神经在颈髓第一节胶状质最外侧处;眶下神经主要在延髓胶状质中央及外侧;颏神经在延髓及第一颈节胶状质最内侧处;耳颞神经主要在第一、二颈髓胶状质的近内侧处;面神经主要在第二颈髓胶状质中央近内侧处;迷走神经在第一、二颈髓胶状质近内侧或近中央处;耳大神经及颈皮神经见于上四颈节胶状质,主要在第二颈髓的中央处。以上实验结果证明,分布于头面部穴位的周围神经一级躯体感觉纤维皆终止于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及脊髓后角的胶状质,几乎各神经都与第一、二颈节胶状质有联系。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按照跨神经节溃变的原理,以酸性磷酸酶(AcP)法研究了大鼠桡神经、尺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内的定位投射。大鼠桡神经感觉纤维纵向投射,主要至脊髓C_6上段至T_1中段胶状质,尺神经主要投射至C_6中段至T_1中段胶状质。其横向投射,桡神经主要位于整个胶状质的中1/3区域;尺神经則均在胶状质中线以内,主要位于胶状质内侧半的外侧1/2~3/4区域。桡神经投射区居外,尺神经投射区居内。  相似文献   

6.
豚鼠16只,应用HRP逆行追踪法结合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对隐神经传入神经元节段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隐神经传入神经元标记的节段分布在同侧L3-5节段脊神经节内,该节段内约44.4%,的HRP标记细胞呈了钙素基因相关肽样免疫反应阳性,提示这些传入神经元中含有降钙互基因相关肽递质。  相似文献   

7.
按照跨神经节溃变的原理,以酸性磷酸酶法,研究了大鼠腋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大鼠腋神经感觉纤维纵向投射,主要至脊髓C_0上段至C_8下段胶状质,少数动物还投射至C_5下段及T_1上段。其横向投射均在胶状质中线以外,主要位于胶状质外侧半内侧和中1/3区域,部分动物C_7至C_8节段的投射区,占据胶状质外侧半内侧1/2范围。投射柱从上至下有向外扩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是一类G蛋白偶联的受体,目前已克隆出8个亚型。第5型mGluR(mGluR5)在伤害性刺激信息传入的初级门户—脊髓后角浅层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具有高密度分布,提示其可能与伤害性刺激信息一级传入有关。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后根切断、辣椒素处理和伤害性刺激对大鼠脊髓后角内mGluR5免疫反应性的影响及mGluR5免疫反应性在脊髓后角的超微定位。后根切断3天后,未见术侧脊髓后角浅层内mGluR5免疫反应性较健侧减弱,表明此处的mGluR5不来源于一级传入神经元。在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后第7天的大鼠,可见脊…  相似文献   

9.
李和  王小丽 《解剖学报》1999,30(3):193-196,I001
目的 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大鼠脊髓后角内μ阿片受体(MOR)与C纤维的关系,为进一步揭示阿片镇痛的突触机制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 根据辣椒素对初级传入神经中C纤维的特异性神经毒性,在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以毁损C纤维,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比较脊髓后内MOR免疫反应性的变化,根据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I-B4(griffonia simplicifolia isolectin I-B4,I-B4)与初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根据跨神经节溃变的机理,利用酸性磷酸酶(AcP)法研究了大鼠腓浅、腓深神经纤维对脊髓胶状质投射的节段和区域定位。大鼠腓浅、腓深神经纤维向胶状质投射的节段,都是L_(2~5),在每节段都投至胶状质的中间部。在L_2节段,腓浅神经投到胶状质中线的外侧;腓深神经投到中线两旁内外侧对称。在L_3节段,腓浅神经也投到胶状质中线外侧,但紧靠中线;腓深神经投到中线内侧。在L_(4,5)节段,腓浅神经投到胶状质的中线两旁,其内区大于外区;腓深神经投到胶状质内侧半的中间部。从L_2至L_5,腓浅、腓深神经纤维对胶状质的投射区都逐渐内移。两神经相比,腓深神经纤维的投射区在腓浅神经者的内侧。  相似文献   

11.
面部皮肤区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的躯体定位投射,在电生理方面,曾被广泛地研究过,在形态学方面,多是通过切断三叉神经根的方法,间接地论证了二者的局部定位关系。近年来Grant等发现切断三叉神经周围支后,分布在三叉神经主核及脊束核的中枢突终末也产生溃变;同时,Rustoioni报告切断大鼠三叉神经三个分支,脊束核胶状质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消失,他们不仅以此实验方法成功地追示了三叉神经一级传入纤维在中枢的分布,而且进一步阐述了三叉神经各分支在脊束核的定位投射。但是,直接从面部皮肤投射到脊束核的实验形态学研究则极为罕见。我们用ACP方法,研究了大鼠面部各区皮肤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胶状质层的躯体定位投射。本文重点报道大鼠面部皮肤与该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大鼠桡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方法 按照跨神经节溃变原理 ,采用酸性磷酸酶(ACP)法在 10只切断桡神经的昆明大鼠观察桡神经感觉纤维在颈髓 5~ 8和胸髓 1上、中、下段胶状质内ACP的变化。结果 大鼠桡神经感觉纤维纵向投射 ,主要至脊髓C6上段至T1中段胶状质。其横向投射 ,桡神经主要位于整个胶状质的中 1/ 3区域。结论 桡神经投射区居外 ,尺神经投射区居内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按照跨神经节溃变的原理,以酸性磷酸酶法研究了大鼠正中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内的定位投射。大鼠正中神经感觉纤维纵向投射主要至脊髓C_6上段至T_1中段胶状质;少数动物还投射至C_4中、下段及T_1下段。与解剖学专著的记载及HRP法研究的结果相比,有“前置”的趋势。其横向投射均在胶状质中线以内,且主要位于胶状质内侧半的内侧1/4~1/2区域;少数动物C_7~T_1上段的投射区占居胶状质内侧半全部范围。投射柱从上至下有向外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切断眶下神经的各组大鼠存活2-30天后分别杀列,纡其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观察了一级传入纤维轴突终末的溃变过程,非突触部位胞吐及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按照超神经节溃变的机理,利用Gomori酸性磷酸酶(AcP)改良法研究了大鼠坐骨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向脊髓胶状质投射的节段和区域定位。大鼠坐骨神经和胫神经向胶状质投射的节段为L_2~S_1;腓总神经的投射节段为L_(2~6)。坐骨神经在各节段胶状质的投射区,L_(2~3)为最内侧一部、中间一部和最外侧一部;在L_4~S_1为全部胶状质区。胫神经在各节段胶状质的投射区,L_(2~5)为最内侧一部和中间一部;在L_6~S_1为内侧一部。腓总神经在各节段的投射区,都在中间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应用免疫荧光及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节和背根神经节内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其与SP、CGRP和SOM阳性神经元之间是否存在共存关系。结果显示:(1)三叉神经节和背根神经节内的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多为中小到细胞,其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不仅见于胞膜表面也出现于胞浆内。SP和SOM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亦为中小型细胞,但以小细胞为主,而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有一部分为大型神经元。(2)在三叉神经节内,有相当数量的阿片μ受体阳性神经元同时呈SP、CGRP或SOM免疫反应阳性。其中双重免疫反应神经元分别占阿片μ受体阳性细胞总数的34.6%、54.3%和23.9%,而在SP、CGRP和SOM各阳性细胞中分别有49.4%、50.9%和37.5%的神经元同时是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3)在背根神经节内,也有相当数量的神经元呈阿片μ受体与SP、CGRP和SOM双重免疫反应阳性,其中双标细胞数分别占阿片μ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总数的30.1%、48.4%和26.8%,各占SP、CGRP和SOM阳性细胞总数的51.5%、44.2%和35.9%。本文结果提示吗啡的镇痛作用中有部分可能是通过激活阿片μ受体来影响初级传入纤维中SP、CGRP和SOM的释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自从δ,μ,κ阿片受体的氨基酸序列被确定下来后,一种新的阿片受体样受体 O R L 在1994 年被克隆出来,它与经典阿片受体高度同源。次年,找到了这种受体的内源性配体 O F Q,它与强啡肽 A 的化学结构高度相似。本文综述这种新的受体/ 配体在神经功能方面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吴利平  陈涛  张华  黄晨  李辉  李云庆 《解剖学报》2006,37(3):241-244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法包埋前内吗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前μ阿片受体免疫金颗粒标记的免疫电镜双标技术.结果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以及μ阿片受体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在电镜下可见二氨基联苯胺(DAB)反应产物标记的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免疫金颗粒标记的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之间形成以非对称性为主的突触联系,其中的轴-树突触明显多于轴-体突触. 结论脊髓背角浅层内内吗啡肽与μ阿片受体阳性结构在分布方式上互相匹配,这种分布方式为其在外周痛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发挥镇痛效应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脊髓背角Ⅱ层也称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主要由种类繁多的中间神经元组成,它们在调节初级传人中的痛、温觉信息向中枢传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生学研究证实不同的SG神经元分别来自于不同种类的神经母细胞。虽然已知不同的SG神经元对伤害性信息具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人的脊髓,经10%福尔马林固定后,取腰3~4节作50μm及75μm两种厚度的矢状冰冻切片。在解剖显微镜下看到Rolando胶状质为一半透明纵带,其背、腹界线明确。胶状质背方有一白质与胶状团块混杂的海绵带。用刀片沿海绵带背缘及腔状质的腹、背缘作纵切,使各层呈台阶状,然后将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分析各层的细胞构筑。作者发现人脊髓的Rolando胶状质,主要相当于Rexed的Ⅱ,Ⅲ两层,但其浅表的海绵带(Rexed第Ⅰ层)实质上仍应属胶状质,是杂有大量纤维的、敌在的胶状质。已往文献中有关Rolando胶状质和Rexed板层间相应关系的论述,在逻辑上有可质疑之处。作者认为,在同一切片上,在胶状质和海绵带的界限、范围部带有明确标志的前提下,所观察到的它们和Rexed层次之间的相应关系,其结论更为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