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一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方法 从 1999年 2月~ 2 0 0 2年6月 ,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小腿内侧皮瓣修复足跟后部软组织缺损 2例、内踝部软组织缺损 2例以及踝前与足背软组织缺损 4例。 结果 临床应用 8例 ,皮瓣面积最小为 7cm×5cm ,最大 2 2cm× 7cm ,术后 8例皮瓣全部成活 ,随访 3~ 2 4个月 ,皮瓣感觉恢复 ,质地良好 ,外形不臃肿。 结论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血运可靠 ,手术切取简便安全 ,皮瓣厚薄适中 ,质地好 ,不牺牲胫后血管 ,是一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及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上述方法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共23例.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1~2 cm皮肤坏死,皮瓣面积最大20 cm×10 cm,最小8 cm×4 cm,随访6个月~3年,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这两种皮瓣手术简便,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是修复足踝部轻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7月-2008年3月,我科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各种原因所致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5cm×7cm~8cm×14cm。随访6~12月,效果满意。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血运可靠,穿支点比较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安全,且不牺牲重要血管,是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目的报道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7年10月~2001年12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转移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10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皮瓣面积最大为28 cm×11cm,最小为8 cm×6 cm,随访6个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皮瓣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为蒂,可以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而修复足踝部大部分的软组织缺损,手术简便、安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介绍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在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胫后动脉发出的内踝上皮支为血管蒂及旋转点,以胫骨内髁与内踝连线为轴切取面积为18 cm×10 cm~4 cm×3cm的皮瓣修复组织缺损,其中小腿下段组织缺损8例,足踝部8例.结果 全部皮瓣均完全存活,成活皮瓣质地软,外观好.供区植皮均成活,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技巧、注意事项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7例,均择期手术。结果 27例皮瓣均成活,随访3~24个月,外形无臃肿,弹性、质地良好,不影响穿鞋行走。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小腿主要动脉,皮瓣易成活,抗感染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39岁。根据前踝上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大小和形状,在小腿下端前外侧设计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切取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14.0 cm×8.0 cm,均为带蒂皮瓣转位。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等情况,对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及钢板外露均得以修复。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门诊随访2~1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臃肿不明显,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供区皮片愈合良好,无明显增生、挛缩及溃疡,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简便,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蒂皮瓣修复足部缺损的疗效。方法方法是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蒂皮瓣(内踝上皮瓣)修复足背,足内侧,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以胫后动脉应用解剖为基础,术前彩色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找到内踝上皮支发出点,以此为旋转点设计皮瓣,皮瓣面积6.0cm×8.0cm至10cm×17cm。结果 14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外形满意,对小腿功能无影响。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瓣是修复足部缺损的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踝上肌间隙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胫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们通过对12例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同侧及对侧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结果 临床应用20块皮瓣,皮瓣大小为18 cm×9 cm~11 cm×6 cm,筋膜蒂宽4~6 cm,皮瓣全部成活.10例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均良好.结论 内踝上肌间隙穿支逆行岛状皮瓣血运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皮瓣修复范围广,皮瓣厚薄适中,质地好,手术简单安全,是修复胫前、足跟、内踝部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逆行腓动脉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逆行腓动脉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其中,以腓动脉终末穿支的升支为蒂19例,以其降支为蒂6例。软组织缺损大小10cm×9cm~4cm×3cm,皮瓣面积11cm×9.5cm~6cm×5cm。结果 23例皮瓣完全存活,另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植皮修复。皮瓣术后轻度肿胀,无瘀血。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蒂部无臃肿。结论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优良,是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