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2001年6月~2006年12月,对18例冠心病患者行再次CABG。术前心绞痛(CCS分级)级7例,级1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6例均有原移植静脉狭窄/闭塞,2例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桥狭窄/闭塞,6例自体冠状动脉出现新的病变。全组均经原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常规体外循环(CPB)下CABG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3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1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联合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应用LIMA12例次、双侧IMA4例次、桡动脉3例次,其余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结果15例常规CABG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45~112min(57±26min),CPB时间66~140min(78±24min)。再次CABG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11个。手术结束用血流仪测定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满意(血流量27.0±12.5ml/min),搏动指数均<4.2。手术后因低心排血量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1例,术后6d发生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7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15h,心绞痛均消失,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发生,胸腔引流量为290~1040ml,顺利恢复,均出院。术后随访17例,随访时间6.0个月~4.5年,均无心绞痛发作,4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再次CABG难度大于首次CABG,但只要手术中能正确找到靶血管,移植血管的血流可靠、完全再血管化和有良好的围术期管理,再次CABG可达到与首次手术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经验,探讨适于国人的合理再次CABG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再次CABG 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2例;年龄41~84(63±8)岁。第二次距第一次CABG时间平均45(4~168)个月,术前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Ⅱ级21例,Ⅲ级、Ⅳ级6例。术前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41~69(51.0±0.7)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2%~78%(58%±12%)。27例患者再次手术时新发病变6处,乳内动脉病变7处,桡动脉病变3处(其中1例仅为近端吻合口病变),大隐静脉病变49处(其中3处单纯近端病变、3处单纯远端病变)。结果再次手术入路选择正中原切口入路18例,左外侧切口8例,上腹正中联合剑突下切口1例。再次手术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25例,术中中转为体外循环CABG 2例。再次手术共完成远端吻合口65个,近端吻合口41个;应用左乳内动脉10例次,右乳内动脉3例次,左桡动脉16例次,右桡动脉2例次,大隐静脉17例次。完成远端吻合口1~4(2.4±0.8)个/例。手术时间170~530(304±86)min,术后输红细胞0~10(4.3±3.5)U,输血浆0~1 600(685±549)ml。术后机械通气时间6~156(24±32)h,术后住院时间7~35(14±6)d,无住院死亡患者,术后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康复出院。随访26例,失访1例,平均随访80(13~133)个月;无症状生存16例,死亡4例,症状复发或心力衰竭6例。结论 OPCAB为再次CABG的一种有效术式,但应做好体外循环准备,再次CABG时应尽可能多选择动脉移植血管材料,术中把握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3.
38岁男性患者,15年前因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术后规律服用抗排斥药,3年前再次出现胸闷、气促等心衰症状,诊断为移植心脏血管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管狭窄,行支架置入后症状仍未缓解。入院前查群体反应性抗体示Ⅰ类0,Ⅱ类91%,经筛选评估,拟行再次心脏移植。2022年2月5日采用双腔静脉法行再次心脏移植,术后无心衰症状,无明显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出院。出院后定期随访至今,患者依从性良好,按时服用抗排斥药,无明显胸闷、气促,无双下肢水肿等症状,恢复可。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下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2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再次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监护的要点。针对手术的致死危险因素如心律失常、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等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5岁,体重43kg,2004年4月以胸闷、气促伴消瘦4个月急诊入院,8个月前在外院行左心房恶性肿瘤切除术。入院后心脏超声示左心房前壁带蒂状实质性肿物,约4.1cm×4.2cm,舒张期脱入二尖瓣口,二尖瓣瓣口面积0.75cm~2,肺动脉压80mm Hg,PET-CT检查未发现肿瘤远处转移。诊断为左心房恶性肿瘤术后复发,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Ⅳ级(NYHA),双侧胸腔大量积液,中度贫血。入院后双侧胸腔抽出血性胸液1200ml,胸水病理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2004年5月行急诊原位心脏移植术。供者为2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197例cABG术后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CABG术后按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是否有移植血管狭窄,将197例患者分为两组,狭窄组(n=87),非狭窄组(n=110)。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移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狭窄组的87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移植血管狭窄,累及吻合口321处,其中远端吻合口305处,近端吻合口16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远端吻合口吻合于右冠状动脉系统、靶血管狭窄〈70%、靶血管管径〈1.5mm、应用大隐静脉桥和非体外循环CABG等因素与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OR=3.654)、血脂异常(OR=2.625)、靶血管狭窄〈70%(OR=1.763)、靶血管管径〈1.5mm(OR=1.337)、远端吻合口位于右冠状动脉系统(OR=1.694)和大隐静脉桥(OR=1.652)是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血脂异常、靶血管狭窄〈70%、靶血管管径〈1.5mm、远端吻合口位于右冠状动脉系统和大隐静脉桥是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术中旁路早期通畅性。方法  6 0例 3支血管病变的病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 ,每组各 3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组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 ;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流量测量。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的各项指标及各血管旁路流量、搏动指数和血流波形。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CAB组与CCABG组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 (3 6±0 6 )支与 (4 3± 0 9)支 (P <0 0 1) ;两组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旁路血流量、搏动指数差异无显著性。CCABG组回旋支序贯旁路和远端吻合口多 ,血流量较OPCAB组高。两组弥漫病变血管旁路血流量小。结论 OPCAB与CCABG治疗 3支病变 ,两组血管旁路早期通畅性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外科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1999年3月至2008年4月我院共收治29例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以及随访情况。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48.2±15.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4.2±4.6h,住ICU时间3.3±0.8d,住院时间18.0±2.7d,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本组患者随访7~98个月(29.0±19.2个月),25例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心绞痛症状缓解,3例于术后3年、4年和8年分别死于脑血管病变、心脏骤停及肺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心室收缩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应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ABG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1年移植血管通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6~12月行CABG患者71例,其中男37例,女34例;年龄(59.8±7.7)岁,由同一术者主刀完成手术,术后用标准药物治疗。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256排多层螺旋CT检查,根据移植血管通畅与否,将患者分为闭塞组(n=16)和通畅组(n=55)。收集术前、术中和术后随访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导致移植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年移植血管通畅率为91.0%(172/1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胆固醇水平(t=-2.389,P=0.017)、血管弥漫性病变(χ2=4.449,P=0.042)、靶血管直径(t=5.064,P=0.000)、术后未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χ2=10.175,P=0.008)是移植血管病变的潜在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靶血管狭窄[RR=0.014,95%CI(0.001,0.228),P=0.003]和术后未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RR=13.375,95%CI(1.075,175.536),P=0.044]是移植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结论 CABG患者术后1年移植血管通畅率较高,移植血管通畅率与靶血管狭窄及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服用相关。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再狭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移植静脉过度扩张导致管壁损伤,引起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向内膜迁移,进而细胞外基质沉积、血管壁重构和再塑,最终导致移植静脉再狭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移植静脉管壁损伤是导致再狭窄的始动因素。防治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基因治疗和血管外支架治疗等,血管外支架联合基因治疗是一种前景看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比较,OPCAB的主要优势为血液中多种炎性介质浓度明显降低,避免了体外循环(CPB)带来的全身系统性炎性损害,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手术死亡率。特别对那些不能采用CPB或采用CPB有风险的高危患者优势更明显。CCABG的手术适应证同样适用于OPCAB,但OPCAB具有相对的禁忌证。OPCAB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左前外侧切口适用于左前降支单支病变。OPCAB术后早期结果类似CCABG,但中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大多数旁路移植血管数低于CCABG,有不能完全再血管化的可能,对OPCAB是否会影响吻合的精确性和旁路血管的长期通畅率有不同意见。OPCAB的优势明确,但仍不能完全替代CCABG,手术的同时应作好CPB准备,必要时改行CCABG。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或者桥血管堵塞,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随着我国CABG的大规模开展,再次手术的患者将会越来越多。我院2001年4月至2006年5月行Re-CABG17例  相似文献   

13.
探讨2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再次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监护的要点.针对手术的致死危险因素如心律失常、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等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心脏移植术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原位心脏移植3例报告;心肺移植术中对心肺保护的体会;金属硫蛋白对离体心脏细胞凋亡和NO、NOS表达的影响;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侧单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03年5月~2006年11月,对83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做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其中男61例,女22例;年龄55-80岁(65±7岁);加拿大心脏病协会(CCS)心绞痛分级:Ⅱ级7例,Ⅲ级20例,Ⅳ级56例。有心肌梗死史36例(43.4%)。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双支血管病变5例,3支病变78例,其中合并左主干病变1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25%~65%(51%±16%)。83例共行110支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其中左前降支系统67支,回旋支、钝缘支9支,右冠状动脉系统34支。20例内膜剥脱后先用大隐静脉片行左前降支成形,再在补片上用乳内动脉行旁路血管移植;应用左乳内动脉83支,桡动脉2支,余均为大隐静脉,每例移植血管3.9±1.2支。结果无手术死亡。术中移植血管血流满意101支(92%),血流量为22±16ml/min。术后发生心肌梗死4例,梗死面积小,无血流动力学改变,未给予特殊治疗。83例患者皆痊愈出院。随访75例(90.4%),8例失访,随访时间8~50个月,无心绞痛发作。8例患者在手术后3~2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的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安全可行,再血管化程度高,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心脏不停跳下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10月至 1999年 11月 ,我们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0例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2 0例中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41~ 70岁 ,平均 5 5 2岁。合并高血压 14例、糖尿病 8例 ,伴陈旧性心肌梗死 9例 ,PTCA术后再狭窄 1例。射血分数 0 38~ 0 5 2。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3支病变 15例 ,2支病变 4例 ,单支左主干 90 %狭窄 1例。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 12例 ,非体外循环下手术 8例。游离内乳动脉及大隐静脉备用。体外循环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术中鼻咽温 2 8 6~31 7℃ ,必要时应用局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心脏不停跳下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会,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12例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的病人进行手术.病人术前均存在心绞痛症状,心功能为Ⅱ~Ⅳ级,术前射血分数平均0.53±0.23.不停跳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瓣膜置换术,比较术前及术后相关心功能指标.结果 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移植血管(3.4±1.5)支.复查时所有病人均无症状.心功能及射血分数均显著提高(P<0.001).结论 在心脏不停跳下行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行,并发症少.术后早期心功能、自主症状及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远期疗效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6月392例左主干病变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其中OPCAB组279例(71.2%),CCABG(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113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搭桥(4.17±0.86)支/人,CCABG组搭桥(4.24±0.94)支/人(t=-0.710,P=0.478)。2组新发心房纤颤[31例(11.1%)vs 8例(7.1%),χ^2=1.459,P=0.227]、围术期心肌梗死[7例(2.5%)vs 3例(2.7%),χ^2=0.000,P=1.000]、肾功能不全[9例(3.2%)vs 4例(3.5%),χ^2=0.000,P=1.000]、肺部并发症[15例(5.4%)vs 6例(5.3%),χ^2=0.000,P=1.000]差异无显著性。OPCAB组手术死亡[2例(0.7%)vs 5例(4.4%),χ^2=4.368,P=0.037]、呼吸机使用时间[中位数20 h(8-48 h)vs 51 h(14-130 h),Z=-2.823,P=0.005]、ICU停留时间[51h(38-141)h vs 92 h(42-352)h,Z=-2.618,P=0.009]、术后输血量[500 ml(200-1200)ml vs 800 ml(400-2100)ml,Z=-2.411,P=0.016]、二次开胸[5例(1.8%)vs 10例(8.8%),χ^2=9.052,P=0.003]、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1.1%)vs 9例(8.0%),χ^2=10.647,P=0.001]方面明显优于CCABG组。结论OPCAB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 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连续100例冠心病患者接受OPCAB,术中对各病变血管进行旁路移植血管吻合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全组完成左乳内动脉(L IM A)与左前降支(LAD)吻合97例,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与右冠状动脉(RCA)主干、后降支(PDA)、左心室后支(PLB)吻合84例,左回旋支(LCX)吻合50例,钝缘支(OM)吻合27例,对角支(DG)吻合25例。每例患者移植血管支数为3.1±0.7支。结果吻合LAD、DG时除心率(HR)较基础值增快,平均动脉压(M AP)和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 SW I)较基础值降低外(P<0.05),其它指标无明显变化。吻合LCX、PDA、PLB和OM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的变化,HR、中心静脉压(CVP)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M AP、心脏指数(C I)、每搏指数(S I)、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舒张期末容积(RVEDV)、LV SW I、右心室每搏做功指数(RV SW I)较基础值明显降低或减少(P<0.05)。术毕各指标均趋于正常,C I有明显的改善。结论OPCAB中吻合LAD和DG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而吻合LCX、PDA、PLB和OM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术毕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心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