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目的测评地卓西平(MK-801)对大鼠吗啡位置偏爱及戒断体征的影响,探讨NMDA受体在吗啡依赖中的作用.方法51只雄性Sprague-Dawle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和干预组.吗啡组大鼠每天两次腹腔注射吗啡(剂量渐增,10天);干预组大鼠于每次注射吗啡前30min腹腔注射MK-801(0.075 mg/kg);对照组接受相同的试验操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吗啡组大鼠建模后停留于自侧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戒断第1d、3d戒断体征总分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大鼠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吗啡组相比,干预组大鼠停留于白侧的时间在建模第5d、9d明显减少(P<0.01),戒断第1d、3d的戒断总评分显著减低(P<0.01).结论MK-801抑制了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大部分吗啡戒断体征.表明谷胺酸NMDA受体在阿片精神及躯体依赖中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卓西平对大鼠吗啡位置偏爱及戒断体征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 测评地卓西平(MK—801)对大鼠吗啡位置偏爱及戒断体征的影响,探讨NMDA受体在吗啡依赖中的作用。方法 51只雄性Sprague-Dawle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和干预组。吗啡组大鼠每天两次腹腔注射吗啡(剂量渐增,10天);干预组大鼠于每次注射吗啡前30min腹腔注射MK—801(0.075mg/kg);对照组接受相同的试验操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吗啡组大鼠建模后停留于白侧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戒断第1d、3d戒断体征总分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大鼠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吗啡组相比,干预组大鼠停留于白侧的时间在建模第5d、9d明显减少(P<0.01),戒断第1d、3d的戒断总评分显著减低(P<0.01)。结论 MK—801抑制了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大部分吗啡戒断体征。表明谷胺酸NMDA受体在阿片精神及躯体依赖中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吗啡戒断诱发的条件性位置厌恶效应(CPA)与动物在空间记忆任务表现上的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在经历水迷宫空间任务后,依据其水迷宫探索任务成绩,分出高空间记忆组(n=8)及低空间记忆组(n=8),水迷宫任务结束后进行CPA训练,比较高、低空间记忆组动物CPA测试成绩上的差异.结果 作为分组标准,高低空间记忆组在水迷宫探索任务中,其原站台穿梭次数和停留时间上均存在与分组相一致的显著性差异,在经历后续的CPA训练后,CPA训练组动物形成了对戒断匹配环境的厌恶,其中高空间记忆组动物CPA测试成绩[(560.12±60.09)s,(333.00±150.25)s]高于低空间记忆组动物[(568.37±57.25)s,(471.37±130.67)s],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5.324,P<0.05).结论 研究提示空间记忆提取过程与吗啡戒断的CPA效应存在部分相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地卓西平对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突触素I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等分为2组。吗啡组大鼠腹腔注射盐酸吗啡,2次/d,起始剂量5mg/kg,逐d递增5mg/kg,至第10d达50mg/kg;干预组大鼠在每次注射吗啡(同吗啡组)前30min腹腔注射地卓西平0.075mg/kg。末次注射后3h及72h,2组各取6只大鼠取脑并冰冻切片,留取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灰质(PAG)、杏仁核(AMG)、海马CA1区(HIPCA1)的脑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突触素ImRNA的表达。结果:末次注射后3h.干预组大鼠AMG、HIPCA1突触素ImRNA的表达高于吗啡组;72h时,干预组大鼠NAc、HIPCA1突触素ImRNA的表达高于吗啡组(P均〈0.05)。其他脑区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卓西平可促进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突触素I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抑制吗啡依赖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地卓西平对吗啡依赖大鼠某些脑区腺苷酸环化酶Ⅷ(AC-Ⅷ)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吗啡组及干预组.末次注射后3h及72h各随机处死6只,取脑并冰冻切片,留取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灰质(PAG)、杏仁核(AMG)、海马CA1区(HIPCA1)等脑区的切片.利用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脑区AC-ⅧmRNA吸光度(A)值并作同期平行比较.结果末次注射后3h及72h,干预组大鼠5个被检脑区AC-ⅧmRNA吸光度(A)值均明显低于吗啡组.结论合并使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地卓西平可明显降低吗啡依赖大鼠多个脑区AC-Ⅷ基因转录水平,这可能是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抑制吗啡耐受及依赖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地卓西平对吗啡依赖大鼠某些脑区腺苷酸环化酶Ⅷ (AC Ⅷ )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 2 4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吗啡组及干预组。末次注射后 3h及 72h各随机处死 6只 ,取脑并冰冻切片 ,留取中脑腹侧被盖区 (VTA)、伏隔核 (NAc)、中脑导水管灰质 (PAG )、杏仁核(AMG)、海马CA1区 (HIPCA1)等脑区的切片。利用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脑区AC ⅧmRNA吸光度 (A)值并作同期平行比较。结果末次注射后 3h及 72h ,干预组大鼠 5个被检脑区AC ⅧmRNA吸光度(A)值均明显低于吗啡组。结论合并使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地卓西平可明显降低吗啡依赖大鼠多个脑区AC Ⅷ基因转录水平 ,这可能是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抑制吗啡耐受及依赖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地卓西平对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突触素Ⅰ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等分为2组.吗啡组大鼠腹腔注射盐酸吗啡,2次/d,起始剂量5 mg/kg,逐d递增5 mg/kg,至第10 d达50mg/kg;干预组大鼠在每次注射吗啡(同吗啡组)前30 min腹腔注射地卓西平0.075 mg/kg.末次注射后3 h及72h,2组各取6只大鼠取脑并冰冻切片,留取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灰质(PAG)、杏仁核(AMG)、海马CA1区(HIPCA1)的脑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突触素Ⅰ mRNA的表达.结果:末次注射后3 h,干预组大鼠AMG、HIPCA1突触素Ⅰ mRNA的表达高于吗啡组;72 h时,干预组大鼠NAc、HIPCA1突触素Ⅰ mRNA的表达高于吗啡组(P均<0.05).其他脑区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卓西平可促进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突触素Ⅰ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抑制吗啡依赖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髓水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5(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5,ERK5)信号通路在吗啡依赖大鼠戒断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96只,体质量200~ 250 g,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n=24):对照组(A组)、戒断组(B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C组)、MK801组(D组).采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以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第6天上午经腹腔注射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出现,即建立吗啡戒断模型.采用行为药理学方法结合western blot技术,鞘内注射NMDAR抑制剂MK801,观察其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行为、戒断所致痛觉过敏及脊髓p-ERK5表达的影响.结果 A组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酮后并未出现戒断症状及痛觉过敏.与A组相比,B组大鼠戒断症状评分[(45.2±7.3)分]、痛觉过敏评分[(14.4±3.7)分],C组大鼠戒断症状评分[(44.7±6.2)分]、痛觉过敏评分[(13.2±2.7)分],D组大鼠戒断症状评分[(28.3±1.6)分]、痛觉过敏评分[(5.9±11)分]明显增加(P<0.05);与C组相比,D组大鼠鞘内注射MK801后戒断症状评分[(28.3±1.6)分]、痛觉过敏评分[(5.9±1.1)分]明显降低(P<0.05).与A组相比,B组大鼠脊髓水平p-ERK5(12 848±621)、C组大鼠脊髓水平p-ERK5(12 579±396)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C组大鼠脊髓水平p-ERK5(12 579±396)相比,D组大鼠鞘内注射MK801后脊髓水平p-ERK5(5123±546)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脊髓水平NMDAR-ERK5信号通路参与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阿片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严重危害个体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及社会安定。戒毒成败关系着民族兴衰及国家兴亡。现有戒毒方法均难以有效地降低复吸率,其重要原因在于对阿片依赖的神经可塑性机制了解较少。我院张瑞岭教授在建立SD大鼠吗啡依赖及药理干预模型的基础上,有机地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及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方法 (1)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MOR组),纳洛酮促戒断组(NAL组),PHC治疗组(PHCl,2,3组),对照组(NS组),每组8只.剂量递增法连续5 d皮下注射吗啡(10~50mg/kg,每日2次)及纳洛酮催促戒断(5 mg/kg),建立吗啡躯体依赖大鼠模型.实验第6天上午,纳络酮催促戒断前30min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PHC(0.5,1.0,1.5 mg/kg).观察各组大鼠在20 min内的体质量丧失情况及戒断症状.(2)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诱导组(MOR组),PHC治疗组(PHC1,2,3组),对照组(NS组),每组8只.连续7d交替皮下注射吗啡(10mg/kg,每天1次)或生理盐水,诱导大鼠的吗啡位置偏爱效应.实验第8天停用吗啡,NS组与MOR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PHC治疗组则分别腹腔注射PHC 0.5,1.0,1.5 mg/kg.各组大鼠行CPP测试.结果 (1)PHC治疗组能明显缓解吗啡依赖大鼠的催促戒断症状,其体质量丧失[(8.53±1.20)g、(7.36±1.06)g、(5.40±1.79)g,(12.63±2.22)g,F=83.16,P<0.01]和戒断症状评分[(25.36±3.11)分、(21.38±3.50)分、(17.06±1.78)分,(31.69±2.76)分,F=256.56,P<0.01)]明显低于NAL组,且呈剂量依赖性.(2)PHC治疗组的灰区停留时间与MOR组比较显著缩短[(529±83)s、(460±107)s、(418±97)s,(643±111)s,F=13.22,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PHC急性治疗能剂量依赖的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和条件性位置偏爱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80 Hz电刺激伏隔核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吗啡-刺激组、吗啡-假刺激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3组大鼠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其中吗啡-刺激组、吗啡-假刺激组分别进行预测试、手术、训练、刺激、测试5个阶段实验,正常对照组进行预测试、手术、训练、测试4个阶段实验;在训练阶段,吗啡-刺激组和吗啡-假刺激组每天交替注射吗啡和生理盐水各1次,正常对照组每天注射2次生理盐水;在刺激阶段,吗啡-刺激组采用80 Hz电刺激伏隔核,吗啡-假刺激组不刺激伏隔核.分别记录预测试和测试阶段3组大鼠在白箱内平均停留时间,并给予比较.结果:吗啡-假刺激组训练后,在白箱内平均停留时间明显长于训练前和同期的正常对照组(P<0.01),吗啡诱导的心理依赖模型建立成功.吗啡-刺激组在伏隔核刺激条件下完成条件性位置偏爱训练后,在白箱停留时间长于吗啡-假刺激组(P<0.01),表明电刺激伏隔核显著强化了大鼠的觅药行为.结论:80 Hz电刺激大鼠双侧伏隔核可明显地促进吗啡诱导的位置偏爱行为的形成,表明该频率电刺激可强化吗啡诱导的心理依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在经历特定剂量吗啡前期用药后的停药状态下,大鼠空间学习和反应学习过程的改变.方法 在前期用药阶段,戒断组及持续给药组皮下注射吗啡5 mg·kg-1·d-1,连续6 d,盐水组在相同时间注射生理盐水,之后,各组进行水迷宫空间学习任务或反应学习任务.在训练期间,戒断组和盐水组每天注射盐水,持续给药组连续给药.结果 空间学习任务中,在训练第3轮,各组正确率分别为戒断组[(97.0±6.0)%]、持续给药组[(79.9±20.1)%]、盐水组[(61.0±20.6)%],戒断组显著高于盐水组( P <0.01 post-hoc LSD test),重复测试显示,戒断组空间学习显著优于盐水组( P <0.05),在空间反向任务中,戒断组表现亦显著优于盐水组.反应学习任务及反应反向学习任务中,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本研究提示在吗啡戒断状态下大鼠空间学习过程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并对丹参有效部位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隔天分别sc吗啡和生理盐水,共6d,引起小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在训练阶段sc吗啡前30minip不同剂量的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鉴定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主要成分。结果吗啡模型组小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延长,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40mg/kg)可使小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1)。经RP-HPLC法初步鉴定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主要成分为隐丹参酮。结论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隐丹参酮)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王惠玲  赵晏  向晓辉  王会生 《医学争鸣》2004,25(16):1448-1451
目的:研究中脑一边缘多巴胺回路腹侧被盖区(VTA)内源性谷氨酸信号转导在吗啡戒断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给VTA微注射不同剂量谷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 )MK-801,用行为学方法观察对吗啡戒断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递增量吗啡ip7d建立依赖模型,末次给药1.5hip盐酸纳洛酮(2mg/kg)诱发戒断症状,以Gellert-Hohzman Score和湿狗样颤为评价戒断症状程度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K-801(2,5,10g/L)微注射于VTA可明显减弱吗啡戒断大鼠湿狗样颤的发生次数,且能显著降低吗啡戒断鼠的Gellert-Holtzman Score.结论:VTA内源性谷氨酸受体及其与中脑一边缘多巴胺能信号转导相互作用,参与吗啡戒断的形成,提示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可用于吗啡戒断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陈洪  高国栋 《医学争鸣》2003,24(17):1589-1591
目的:探讨药物依赖行为和酪氨酸羟化酶在成瘾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建立大鼠条件性地点偏好模型,使用免疫印迹法在整个成瘾过程中对腹侧被盖区和伏隔核内的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性进行监测.结果:大鼠地点偏好和腹侧被盖区酪氨酸羟化酶水平均在实验第3日发生剧烈变化,之后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结论:动物成瘾行为与酪氨酸羟化酶的变化密切相关,酪氨酸羟化酶的调节可能是吗啡成瘾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