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福州市新发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阶段麻风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0年福州市新发麻风病例,对其流行特征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2020年福州市发现麻风病41例(新发39例,复发2例),呈散在分布;病例男性居多(29例),男女性别比为2.9 ∶ 1.0;45~59岁年龄组最多(2...  相似文献   

2.
龙泉市自1956年建立传染病防治机构开展传染病(包括麻风病)防治工作以来,经历了从未发现麻风病病人到1961年发现龙泉有史以来有记录的第1例麻风病人至1978年共发现7例,经过防治,1990年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国家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现已25年未发现麻风病新发病例和复发病例。为进一步做好无流行状况下的麻风病防治工作,现收集麻风病患者的随访和统计等资料,分析龙泉麻风病流行与防治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2006-2011年麻风病发病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1年麻风病疫情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累计报告麻风病例32例,平均发病率为3.08/10万;所辖7个县均有病例报告,以25~44岁青壮年农牧民为主;同村及有接触史传染占59.38%,病例发现平均延迟期为17个月。结论西藏林芝地区目前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距消灭麻风目标差距较大,仍需加强各项麻风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宁市城区全面开展联合化疗后新发麻风病病例的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城区1986~2008年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86~2008年麻风病新发病例合计61例。其中.1986年14例,1987年5例,2000年1例,2002年4例,2004~2008年分别为3、2、1、3、2例;男性44例、女性17例.发现时年龄46.07±16.28岁,发病时年龄43.11±16.26岁。61例中,门诊被动发现的占83.61%;发病型别少菌型(TT、BT)占60.66%;4例出现Ⅱ级畸残。[结论]南宁市目前麻风病仍处于低流行状态,各项麻风病防治工作力度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宁市城区全面开展联合化疗后新发麻风病病例的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城区1986~2008年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8年麻风病新发病例合计61例。其中,1986年14例,1987年5例,2000年1例,2002年4例,2004~2008年分别为3、2、1、3、2例;男性44例、女性17例,发现时年龄46.07±16.28岁,发病时年龄43.11±16.26岁。61例中,门诊被动发现的占83.61%;发病型别少菌型(TT、BT)占60.66%;4例出现Ⅱ级畸残。[结论]南宁市目前麻风病仍处于低流行状态,各项麻风病防治工作力度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1988-2011年24年间新发麻风患者的家族发病情况分析,找出麻风病群聚发病的原因,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于1988-2011年254例新发病例的发病情况和病案进行分析,找出新发病例家族发病的具体情况.结果 麻风患者发病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性.结论 麻风病的发病受社会经济、文化及家庭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段华安  贺玲  唐孝富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963-1964
[目的]了解麻风病的传染和流行特征,探索麻风病的防治措施。[方法]利用我市现有的麻风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麻风病的传染以密切生活接触为主,存在家庭内聚集现象,发病以青壮年为主。[结论]通过疫点调查和线索调查,加强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消除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及时发现麻风病病人,规则治疗,麻风病是可以控制和消除的。  相似文献   

8.
慈溪市属麻风病低流行区,1995年经卫生部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目标。为探讨在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的流行特征,更好地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现将2000—2008年麻风新发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凤阳县1957年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以来至2011年底累计登记报告麻风病患者179例,只有官塘镇没有发现麻风病患者,其余14个乡镇均有麻风病患者。经过多年的防治,于1992年达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部颁标准,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为巩固麻风病防治成果,探讨凤阳县在麻风病基本消灭后的流行规律和特征,并为今后制定麻风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基本消灭麻风病后新发现的21例麻风病病例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安徽省枞阳县麻风病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为控制麻风病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搜集2008~2009年新发麻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全县新发现麻风患者共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多菌型(MB)2例,少菌型(PB)1例。新发病人均为农民,发病年龄在55~68岁之间。在3例新发病人中确诊时Ⅱ级畸残2例,患者确诊平均延迟期为164个月,全部在麻防专业机构发现。结论枞阳县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安徽省儿童麻风的发病特征,了解全省儿童麻风病流行状况,为儿童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全国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收集整理1949~2013年安徽省儿童麻风病患者的个案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49~2013年安徽省登记新发麻风病人共8 104例,其中儿童221例(占2.7%),86.3%的病例在1978年以前发现。0~14岁儿童病例中,男性158例,女性63例,各年龄均有发病,平均延迟期中位数为13.0个月,四分位数间距25.5个月,延迟期≤24个月152例(占68.8%),2级畸残94例(占42.5%),延迟期越长,畸残率越高,查菌阳性70例(占31.7%),以结核样麻风和瘤型麻风为主,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为主。结论儿童麻风病是体现麻风病流行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加强安徽省的主动发现工作,早期发现儿童麻风病例,有利于发现和控制潜在传染源,缩短延迟期,减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麻风病复发情况和特点,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1年安徽省麻风复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6~2011年全省报告麻风复发病例16例,男性14例,女性2例。复发年龄为41~71岁,平均50岁。其中氨苯砜(DDS)单疗治愈复发者9例(PB4例,MB 5例),占56.25%;联合化疗(MDT)治愈复发者7例(PB 4例,MB 3例),占43.75%。治愈至复发的时间为9~402个月,平均200个月。DDS复发时间较晚为124~370个月,MDT为9~184个月。发现方式主要以自报为主,其次是门诊、随访发现。结论麻风病愈后长时间内都有复发的危险,要加强麻风愈后的随访工作。在麻风低流行状态下控制复发和及时发现复发病例是麻风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江苏省已有效控制了麻风病流行。2011年国家控制麻风病的策略由防治向消除危害转变,颁布了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近年来,江苏省采取提供政策资全保障、加大病人发现力度、提高防治工作质量、加强防治队伍能力建设、推进麻风防治一体化进程以及争取社会支持等措施,率先探索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的方式方法,并取得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政府承诺以及抓队伍能力建设、病人发现、管理、残疾预防和社会关爱是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的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0~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1年安徽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安徽省2010~2011年共报告AEFI2 608例,报告的AEFI中≤1岁组最多、1 047例、占40.15%,男女性别比为1.5:1,AEFI报告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即2010年麻疹强化和2011年流脑疫苗观察性研究期间,接种疫苗以后时间间隔为1天内发生的AEFI最多、为2 268例、占86.96%,2010年报告一般反应567例、异常反应53例、接种事故1例、偶合症34例,2011年报告一般反应1 847例、异常反应93例、偶合症12例、心因性反应1例;两年AEFI疫苗分布中最多的百白破(无细胞)疫苗占27.73%、报告发生率1.84/10万剂,安徽省48h内发生率和调查率分别是94.51%和98.4%。结论 AEFI常发生在1岁以内的儿童,强化免疫或群体性接种时期、接种后1d内发生AEFI最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均在预期发生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11-2015年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安徽省医疗机构报告SFTS 575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4.19%(575/683)。5年间,报告病例数不断增多,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217.56,P<0.001),但病死率却在下降。实验室诊断病例共330例,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部地区;从3月份开始流行,5~7月为病例报告高峰;男女性别比约为1.14:1;发病年龄集中在40~74岁年龄组(87.27%),并且报告的死亡病例全部集中在此年龄组;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87.27%)。聚集性疫情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接触死者的血液和分泌物。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报告病例在安徽省分布广泛,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要做好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安徽省2011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的流行特征和病原学信息,为制定更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1年安徽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病例报告,对其流行病学及病原学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年安徽省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58 483例,报告发病率为98.29/10万,与2010年比较呈上升趋势。全年均有发病,夏季高发。5岁以下儿童占报告发病数的34.00%。实验室确诊病例占报告总数的2.62%,其中病毒感染占98.37%,细菌性感染占1.63%。结论安徽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较高,而且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应重点监测。应鼓励和促进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人进行病原学诊断,以提高安徽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诊断率及病原学诊断结果的报告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温州市1953-2014年麻风病流行规律,为实现《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 年)》目标,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温州市1953-2014年麻风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至2014年,温州市历年共发现麻风病例292例,发现率从最高年段1968-1972年的0.44/10万降低至2013年后的0.01/10万,患病率从最高年段1973-1977年的2.4/10万降低至1993-1997年段后的0.1/10万以下。发现方式以皮肤科门诊发现为主。结论 应加强对综合性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完善筛查和转诊制度。同时加强对大众人群和流动人口的健康宣教,促进病例早期发现,继续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芜湖市麻风病流行规律,更好的指导麻风病防治工作。方法收集1957年至2011年7月芜湖市麻风病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1960~1974年,发病率由1960年的2.78/10万,降至1997年的0.05/10万,并一直控制在该水平之下。发现率最高为1972年的3.71/10万,2011年控制在0.5/10万以下。患病率最高为1972年的21.51/10万,2011年控制在1/10万以下。结论麻风病目前处于低流行状态,需要被动与主动发现两种方式相结合开展防治工作,加强社区居民的针对性健康教育和皮肤科医生、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以促进病例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安徽省2010年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发病流行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HFMD疫情资料和2010年安徽省开展的HFMD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核实和分析.结果 安徽省2010年共报告HFMD 85155例,发病率为138.89/10万,重症病例615例,死亡病例22例,发病集中在4~6月,男性多于女性,以1~5岁散居儿童为主.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占阳性标本的52.9%,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占阳性标本的31.1%.结论 安徽省2010年HFMD发病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地区和季节性差异,EV71是近年来引起儿童HFMD的主要病原体,但较2009年EV71的比例有所下降,CoxA16的比例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00-2006年安徽省麻风病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寻找麻风防治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工作重点,为进一步控制麻风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调查2000~2006年安徽省新发现麻风患者情况,采用EX-CEL2003对各流行病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6年全省新发麻风患者189例,其中男130例,女59例,男女之比2.2∶1;多菌型(MB)133例,少菌型(PB)56例,MB与PB之比为2.4∶1。新发病人地域分布广泛,农民发病数最多,发病年龄为13~82岁,主要在麻防专业机构发现。189例新发患者中确诊时为Ⅱ级畸残者39例,患者确诊平均延迟期为39个月,新发现患者中有65例为家庭内感染。结论安徽省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