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86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保华  冯斌 《河北医药》1995,17(1):10-1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86例诊治体会050000河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焦保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冯斌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闭合性颅脑损伤中的一种原发性脑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类型之一.以往主要依靠病理诊断。近年来,由于CT和MRI的广泛应用,使临...  相似文献   

2.
轻中型脑损伤中的弥漫性轴索损伤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461000)李德明,樊建勋,刘清志,王冠军,赵薇薇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aryDAI)是闭合性脑外伤中的一种原发性脑损伤,是在旋转暴力作用下不同质量的灰白质胞组织间产生剪...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表现,评价CT在DAI诊断中的价值,为治疗DA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行颅脑CT平发,诊断DAI87例,其中车祸致伤68例,高处坠落19例。结果 73例出现弥漫性脑肿胀,含液性腔隙变小或消失,但无中线结构偏移。32例脑质中见到一个或数个点状出血灶,其中大脑半球21例,基底节6例,胼胝体3例,脑干2例,结论脑CT扫描对临床DAI诊断提供影像学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是闭合性脑损伤中的一种原发性损伤 ,是在旋转暴力作用下不同质量的灰白质脑组织间产生剪应力所造成的神经轴索断裂 ,呈弥漫性脑损害。病理变化广泛 ,临床表现大多较为严重 ,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目前治疗上无特殊有效手段 ,可以认为 ,DAI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损伤的程度、范围和部位以及并发症的处理[1] 。因此 ,积极有效的预见性监测、预防和护理并发症 ,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DAI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6月共收治DAI病人…  相似文献   

5.
胡炜  徐长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2840-2841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因头部高速旋转后的剪切力引起神经轴索断裂及毛细血管撕裂的广泛损伤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断裂的轴索回缩形成轴索球。早期CT表现脑实质单发或多发的小出血灶,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伴脑实质不同程度的胶质细胞肿胀、变形,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弥漫性脑肿胀。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2收治颅脑损伤病人133例,其中符合弥漫性脑损伤诊断标准者25例,占颅脑损伤18.79%,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l)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1956年,Strich首先提出了大脑白质弥漫性变性韵概念。20世纪60年代,人们将这类轴索损伤病变称之位剪应力损伤、脑白质损伤、弥漫性白质剪应力伤、大脑内外伤等,直至80年代才正式命名为弥漫性轴索损伤(DAl),并被国际学术界所公认。  相似文献   

7.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与弥漫性脑肿胀,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逐渐增加,死亡率极高,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现一些文章将两者混淆一起,为说明两者的关系,综述如下: 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过去只能在尸检时作出病理诊断,由于CT与MRI的应用,使DAI有了临床诊断,1982年Adams等提出DAI病理学名词。他认为脑内各种组织的质量不同,  相似文献   

8.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永胜 《河北医药》2010,32(2):142-143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治疗6个月后GOS评分为良好23例(17.96%)、中残23例(17.96%)、重残25例(19.53%)、植物生存11例(8.59%)、死亡46例(35.93%)。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病死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11名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积极合理的治疗能提高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加深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认识,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4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生存16例,7例恢复良好,4例轻残,3例中残,2例重残;病死25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在CT图像上有特征性改变,综合治疗仍然为目前治疗该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猫头颅瞬间侧向旋转引起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的稳定性,并探讨损伤的机制。方法:对照组4只、损伤组38只,采用自制弥漫性轴索损伤装置,将损伤组猫头颅于11~12ms内在冠状面测向旋转60°造成剪力伤,于伤后6、12、24、48、72、120、144、168h分批处死动物,制脑切片、行嗜银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神经轴索变化.结果:伤后即刻猫意识均丧失.6只30min内死亡,肉眼亦见蛛网膜下广泛出血,其余存活猫在伤后6~168h,肉眼见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光镜下见脑干、胼胝体、大脑脚等部位的神经轴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断裂、轴索回缩球形成、成簇小胶原细胞增生等征象.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猫头颅侧向瞬间旋转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表明剪力可引起轴索损伤,为DAI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井金洪 《华夏医药》2007,2(3):252-256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作为非火器性颅脑损伤中重要的脑损伤类型,对决定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状况和预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重残和植物生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Bennett等报道其死亡率高达42%-62%。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CT、核磁共振技术的提高,对DAI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有了新的认识。现就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药实践》2017,(8):595-597
目的:分析研究CT和MRI在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行CT、MRI检查,回顾其诊断的影像学结果,并对检出阳性例次、病灶检出数目以及病灶位置、状态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1例患者经CT、MRI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阳性率分别为60.66%和95.08%,在检出阳性的患者中,病灶检出数目分别为56个和99个,病灶位置位于脑深部区域的比例分别为12.50%、31.31%,非出血灶的检出率分别为17.86%、34.34%,结论:CT、MRI都是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有效方法,但较之CT,MRI因其灵敏度高而更具优势,在病情评估及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兵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104-104
目的探讨CT、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资料完整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20例,分析其CT、MRI表现。结果本组20例患者CT共检出出血性病灶39处,20例MRI共检出出血及非出血病灶64处,且DWI(磁共振弥散)序列全部显示清楚。结论CT扫描对出血性病灶较敏感,MR/对非出血性病灶显示清晰,其中DWI序列是评价弥漫性轴索损伤比较敏感的MRI序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T、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与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3年来临床确诊的1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及CT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3d内接受CT与MRI检查,MRI采用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CT采用常规程序扫描。结果DAI在CT影像上可见弥漫性脑肿胀,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其中3例患者CT表现正常;MRI检查10例患者均表现异常,可见弥漫性脑肿胀,单发或多发的脑白质小灶性损伤,多数病灶为非出血性,脑干和胼胝体病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患者。10例患者中,MRI共检出42个病灶,CT仅检出15个病灶。MRI对脑内非出血性病灶及脑干、胼胝体病灶的敏感性优于CT。结论CT及MRI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MRI是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外伤后不同时期大鼠脑皮层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将11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单纯弥漫性轴索损伤组与合并二次脑创伤组并分别于伤后0.5、3、12、24、72h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期鼠大脑皮层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结果单纯弥漫性轴索损伤后3h大脑皮层热休克蛋白70阳性神经元表达开始增多,24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在各时间点表达量有明显差异。脑损伤后二次脑创伤组与单纯弥漫性轴索损伤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两种损伤各相应时间点HSP70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组织病理学发现二次脑创伤较单纯脑损伤重。结论:组织损伤较重时,HSP70表达量比损伤轻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β淀粉样前体蛋白在弥漫性轴索损伤后早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早期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按组织学改进的Marmarou等的自由落体法建立弥漫性脑轴索损伤模型,将SD大鼠21只分为损伤组和对照组,损伤组大鼠于伤后不同时间点灌注、取材,随后行常规HE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检测β淀粉样前体蛋白在神经元的表达。对照组仅行头皮切开。结果大鼠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抑制和抽搐。损伤大鼠脑组织大体病理学检查见皮层、胼胝体、脑干等部位的脑挫伤灶。在DAI后半小时始,脑组织内各结构逐渐出现β-APP阳性表达,在伤后24h达高峰,伤后24h轴索断裂征象最为常见。结论成功复制了自由落体致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DAI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轴索损伤常见部位在脑干、胼胝体和大脑皮层。β-APP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即有增加,增加趋势呈波动性,β-APP作为反应蛋白有望用于检测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严密观察3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变化。加强亚低温脑保护及恢复脑功能护理。加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护理,给予营养支持,预防各种并发症,并尽早给予康复锻炼。结果存活23例,存活率76.6%,死亡7例。结论应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能迅速降低患者体温,降低脑代谢,减轻脑缺氧,减轻心脑负荷,更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同时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为73.3%高于对照组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闭合性脑外伤中的一种原发性脑损伤,是在特殊的外力机制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主要特征的脑白质广泛性损伤,临床表现多较危重,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近5年我院共救治18例病人,现下。总结如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春洪  生晶  丁乙  陈剑华 《江苏医药》2004,30(7):489-491,i001
目的 建立SD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对DAI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前景。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自由落体法复制弥漫性脑轴索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4h、8h、24h、48h行MRS检查,观察NAA/Cr、Cho/Cr的变化,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打击后24h即可见轴索损伤的病理表现;MRS示轴索损伤后NAA/Cr4h显著下降;8h起逐渐恢复上升,但48h又明显下降;而Cho/Cr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 DAI急性期可能存在短暂可恢复的时间窗。MRS有望为DAI的早期诊断、预后和疗效判断提供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