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躁狂发作与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相障碍的最严重形式为双相Ⅰ型障碍,终生患病率1%,一次躁狂发作即可诊断[1,2],若不严重形式,如双相Ⅱ型和环性心境,则终生患病率为2%~7%。双相障碍在所有残疾原因中位列第6,在精神残疾中位列第3,仅次于抑郁障碍和酒精滥用,故治疗应予重视。本文拟阐述躁狂的急性期和维持期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首次诊断双相障碍并接受药物治疗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85例首次诊断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治疗后1年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5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第2.5、5、7.5、10、12.5个月时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98、0.96、0.95、0.94和0.65;截至随访终点,8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10.4%;首次治疗后12个月内的病死率为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躯体疾病共病和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方案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结论对于首次诊断双相障碍的患者,早期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躯体疾病共病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1年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典型组和非典型组各50例,典型组患者给予碳酸锂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非典型组患者给予碳酸锂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随访1年。采用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副反应量表(TESS)和药物依从性量表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结果显示,非典型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视物模糊、便秘、头晕、心电图异常等不良反应。典型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0%,其中有11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头晕、嗜睡、扭转痉挛等不良反应。非典型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典型组。结论:碳酸锂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药物依从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或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二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本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3为主,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因而,长期以来,本病一直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简单介绍对对双相障碍病人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疾病期表现为躁狂相和抑郁相. 抗抑郁药经常被用于治疗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但对其疗效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有对照研究显示,抗抑郁药有利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状的早期急性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电针药物联合与单纯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86年—2003年的62例难治件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采用回顾性研究,应用临床总体疗效评定和躁狂量表评定两组的疗效。结果:电针药物联合组与药物组比较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的疗程明显减少,治疗后转躁时间延长,再次复发严重程度减轻。结论:电针药物联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疗效稳定,可缩短疗程,并有预防躁狂相发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拉莫三嗪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具有治疗癫痫及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作用,而多数海洛因依赖者在其戒断反应基本消失的情况下,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本研究观察拉莫三嗪治疗海洛因依赖者的抑郁焦虑症状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惊恐障碍是焦虑症常见的一种发作形式,患者对自身的健康和安全过度担心,给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焦虑药物对惊恐障碍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来自本院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就诊的心理科门诊和住院的病人,符合CCMD-3惊恐障碍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迟云鹏 《当代医学》2021,27(34):77-79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单纯药物治疗与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MECT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BPRS评分、BRMS评分、SOD、CAT、GSH-Px、MDA水平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BPRS、BR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CAT、GSH-Px、MDA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的治疗过程中,单纯药物治疗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果理想,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狂躁症状,改善应激反应,利于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认知矫正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疗效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总胆红素(TBIL)、尿酸(UA)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10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分为常规组(n=53)和联合组(n=53)。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给予认知矫正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TBIL、UA、BDNF、认知评价、临床疾病严重度量表-双相情感障碍版(CGI-BP)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躁狂量表(BRMS)评分。 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BDNF、TBI水平均升高,UA、CGI-BP评分、HAMD评分及BRMS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改善较常规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联合组视觉再生图像b、图像c、视觉再生总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分数类、数字符号得分均升高,连线测试A、连线测试B、WCST错误数、持续错误数等得分均降低,且联合组治疗后较常规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认知矫正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认知功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相似文献   

11.
李霞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7,22(19):F0001-F0001
他莫昔芬是防治乳腺癌复发的一种常用药物。Science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指出,他莫昔芬对双相情感障碍同样有效,引起了广大精神病学家的广泛注意。同时,该研究也为拓展他莫昔芬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精神分裂症病人一旦确诊后需要用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症状.但是有部分病人因为某种原因表现服药依从性较差,出现藏药.吐药.拒服药的现象.本文通过调查100例住院和因停药而再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了解其拒绝药物治疗的原因.现总结如下:1精神分裂症病人拒绝服药的主要原因1.1否认有病:超过80%的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而不需要药物治疗,导致病人否认有病的因素主要有:①精神病性症状:偏执、夸大和思维  相似文献   

13.
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SFD)是一种非常常见但处理较为棘手的精神卫生问题,原因之一是SFD患者往往缺乏对疾病的自我认知能力,拒绝精神疾患的病人角色,对精神心理干预的依从性较差。如Ahmed等报道一组躯体变性障碍患者(皮肤感染幻觉)对抗精神病药治疗的依从性只有59.2%,而对皮肤病药治疗的依从性高达96%。因此,研究SFD患者治疗依从性,并分析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双相躁狂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GSK3)活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36例,给予碳酸锂或丙戊酸钠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8周。分别于基线、4周和8周末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20 mL,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PBMCs的GSK3α和GSK3β丝氨酸磷酸化水平(pSer-GSK3α,pSer-GSK3β)以及总GSK3水平(total-GSK3α和total-GSK3β)。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s Scale,YMRS)和临床症状严重度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cale,CGI-S)等评估症状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各组患者的YMRS、CGI-S等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与此同时,治疗后PBMCs的pSer-GSK3α、pSer-GSK3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不同心境稳定剂组间比较,pSer-GSK3β/total-GSK3β相对比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0),锂盐组变化明显(P=0.024);相关分析显示,pSer9-GSK3β/total-GSK3β比值与4周末YMRS减分绝对值呈负相关(r=-0.413,P=0.043)。剔除反复躁狂发作(≥3次)患者,这一趋势更加显著(r=-0.543,P=0.020)。其中锂盐组呈现了相似的变化(r=-0.432,P=0.083),而丙戊酸钠组无。结论 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降低双相躁狂患者PBMCs的GSK3活性,碳酸锂单药或联合治疗相比丙戊酸钠,可以更显著降低双相躁狂患者的GSK3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阴、阳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经对80例分裂症患者治疗8wk后,阿立哌唑组痊愈率35%、显效率为8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5%;利培酮组痊愈率23.7%、显效率为57.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4%.两组痊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自身前后对照各时点PANSS总分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均是安全而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而阿立哌唑比利培酮更胜一筹.两种药物均为疗效好、安全性高、依从性好、不良反应轻的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