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调查甘肃省医务人员锐器伤的现状情况,为我省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使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331所三级医疗机构进行了锐器伤电子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甘肃省锐器伤的发生率为33.01%,例次发生率为47.88%,报告率为49.34%,已知感染源的锐器伤中,血源性疾病污染率占13.36%;一级医疗机构的锐器伤发生率最低为29.68%,二级医院次之为33.12%,三级医院最高为35.46%;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37.29%,高于医生及其他人员;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器具为针具类,占81.32%,主要为一次性注射器、头皮针、手术缝针等;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地点为治疗室、普通病房、手术室、换药室等;发生锐器伤的主要环节为双手回套针帽、配药、将针头放入锐器盒、手术缝针、拔出动(静)脉针等;甘肃省各地区间锐器伤的主要器具、环节、暴露地点总体趋势相同,但因地区和经济差异,具体略有不同;发生锐器伤的主要传染病为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等。结论 甘肃省锐器伤的发生率较高、需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制定安全注射制度,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提供安全医疗器具等相关措施减少锐器...  相似文献   

2.
1320名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以期对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320名医务人员在2011年8月1 -31日的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1320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27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其中护士22人,占81.48%,为锐器伤发生的主要人群,锐器伤发生场地主要在普通病房,占45.71%,造成锐器伤发生的医疗器械主要是一次性注射器,占54.29%,造成锐器伤的发生时机主要为补液配置,占51.43%;有68.86%的被调查者参加过培训,仅有8.57%的伤者报告了锐器伤.结论护士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加强重点部门锐器伤的防护培训;锐器伤的发生率较高,但是上报率较低;发布与宣传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指南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发生情况,以探讨防治措施。方法2011年11月,对该院739名在岗职工发放《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筛查表》,调查其1-10月是否发生职业暴露,筛查出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再填写《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危害因素调查表》。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39名在岗职工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83例,107例次,锐器伤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1.23%,例次率为14.48%。锐器伤职业暴露以护士的发生率最高,达17.23%;工作年限以5~10年的工作人员发生率最高,达24.68%;发生的环节主要是将针头放入利器盒(26.17%)、双手回套针帽(18.69%);暴露场所居前3位的是普通病房(57.95%)、手术室(12.15%)和急诊科(10.28%);锐器伤涉及的主要医疗器具是针头(93.46%)。结论对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现状进行调查,有利于了解其职业暴露情况,对建立和健全职业暴露的监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院不同科室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7月,对该院重症监护室(ICU)、急诊科、外科、内科、手术室、供应室工作满4年的340名医务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97.65%。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为38.25%(127/332),其中医生为30.00%(30/100),护士为41.81%(97/232),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医生(χ2=4.13,P<0.05)。不同科室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9,P<0.01),其中急诊科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最高(73.08%)。结论医务人员发生锐器刺伤的概率较高,应强化职业安全防范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伤害,实现暴露后零感染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调查获得甘肃省庆阳市锐器伤发生相关数据,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锐器伤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择2016年7月期间庆阳市七县一区的8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50所一级医疗机构的1 252名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对回收问卷中的1 146名医务人员过去一年的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结果庆阳市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为58.38%、发生例次率为140.84%、发生密度为11.74次/(人·月),均处于较高水平;不同性别、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医院等级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锐器伤发生环节最多的是双手回套针帽、使用手术缝针、将锐器放入锐器盒,发生地点最多的是治疗室、普通病房、手术室,所涉及器械最多的是一次性注射器、头皮钢针、手术缝针;培训次数越多,医院提供锐器盒,防护意识增强,锐器伤的发生率逐渐降低(P0.05)。结论庆阳市锐器伤发生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加强对重点人群、重要环节的培训,精准管理不同等级医院,完善上报流程和配置专项人员及机构,提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对降低锐器伤发生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科学制定职业防护制度。方法对医院2009年9月-2010年8月发生锐器伤的131名医务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25份。结果 125名医务人员共发生372人次损伤,平均每人发生2.98次;药物配制中心的护士平均每人发生锐器伤24.29次;64.00%的锐器伤发生在工龄≤5年的医务人员,主要发生在加药、手术操作、回套针帽、处理医疗垃圾和拔针时;78.05%的护士、11.11%的医师能正确进行锐器伤的现场处理;72.80%的医务人员有害怕和(或)恐惧心理;95.20%的医务人员认为需要或很需要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结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必须提高意识,掌握锐器安全操作方法,医院要加大防护投入,采用药物集中配制,使用安全器具,避免和减少锐器伤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常州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常州市16所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2016年5月23日—6月22日期间的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有效调查13 632名医务人员,1月内发生锐器伤暴露372例,暴露率为2.73%。锐器伤暴露最多的是实习进修生占5.32%,其次为护士2.78%、医师2.15%、工勤人员1.70%、医技人员1.00%,不同工种人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1年的医务人员更容易发生针刺伤,高达5.19%,不同工龄人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锐器伤的前3位锐器为头皮钢针、一次性注射器及手术缝针,分别占32.53%、28.23%及18.28%;锐器伤发生最常见的操作环节为手术缝针、拔除动静脉针及医疗废物处置,分别占17.74%、14.52%及12.10%;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30例,占8.06%;158例按处置流程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主动报告率仅为42.47%。结论实习进修生和护士、医师,及工作年限在<1年的人群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该类人群的锐器伤防护培训,并探索具有保护作用的操作装置或者更为安全的操作方式,同时强化锐器伤发生后的主动上报意识,阻断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徐州地区各级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及上报情况,为制定本地区锐器伤防护措施、完善上报制度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徐州市13所不同级别医院的医务人员,对其一般资料、锐器伤发生及上报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收集2 694份有效问卷,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为10.32%,例次发生率为12.84%,上报率为30.64%。医务人员锐器伤例次发生率一级医院为44.83%,二级医院为11.53%,三级医院为12.52%,不同级别医院锐器伤例次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148,P0.001)。锐器伤发生时机主要为医务人员在回套针帽时(79例次,22.83%),器具种类主要为中空针类(297例次,85.84%)。参加培训情况不同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760,P0.001)。结论本地区医务人员的锐器伤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培训效果欠佳,上报率较低且安全器具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有效的锐器伤监测追踪系统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为掌握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中,锐器伤害发生的原因和概率、锐器伤害在不同职业人群中的分布、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程度等基础信息.方法 对医院2年来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共82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后经过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了6个月的临床医学观察后,未发生一例感染.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应加强医务人员全面防护的相关教育与培训,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预防伤害事件的发生,以确保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011年5月医务人员的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1424名调查对象中9.06%在调查月内有过锐器伤经历,平均发生密度为0.12次/(人.月);锐器伤发生较多的地点为普通病房及手术室,发生率分别为40.46%、39.88%;一次性注射器、手术缝针及静脉输液头皮针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具,分别占35.84%、20.81%及16.76%;手术过程中、回套针帽时、整理手术器械、将针头放入锐器盒等操作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环节,分别占20.81%、19.66%、9.83%、9.83%;由于工作内容的不同,不同类别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地点、操作种类及涉及器具有所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已知暴露源的情况下,血源性疾病暴露率为18.06%,锐器伤后上报率仅为5.20%。结论锐器伤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常见的职业伤害,应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推行使用安全器械、改变错误的习惯行为、实施标准的安全防护等措施来切实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人群分布特征和风险环节,为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12月该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发生锐器伤者的职业类别、暴露地点及环节、暴露源等情况。结果2014年1-12月共监测医务人员2 643名,发生锐器伤61名,其中护士43名(占70.49%),医生13名(占21.31%)。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科室主要为骨科(9名,占14.75%),致伤锐器主要为输液针(33名,占54.10%),发生的主要操作环节为拔针(21名,占34.43%);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36例(占59.01%);34名(占55.74%)锐器伤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均未戴手套。锐器伤职业暴露后进行局部处理者54名(占88.52%),进行药物治疗(含预防用药)者仅18名(占29.51%);追踪随访43名(占70.49%),均未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锐器伤职业暴露监控体系,加强对发生锐器伤高危人群的培训,强化标准预防,对风险环节进行监控和干预,有效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人群的分布特征、危险因素与风险环节。方法对某院所有医务人员2011年1月—2014年6月发生的职业暴露进行风险监控,分别从发生职业暴露者的职业类别,暴露的地点、环节以及方式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286例次职业暴露者中,男性63例(22.03%),女性223例(77.97%);2011年111例次(38.81%),2012年75例次(26.22%),2013年67例次(23.43%),2014年1—6月份33例次(11.54%);对不同人群发生职业暴露者统计数据显示,各年度不同人群发生职业暴露所占百分比相似,由高到低依次为护士(31.97)%、医师(19.90%)、护工(15.79%)、技师(7.64%)、护师(4.17%)和保洁员(2.84%);整理废物、拔针或更换针头、丢弃锐器入利器盒、手术缝合或器械传递、各种穿刺(含抽血)操作时的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损伤的主要风险环节,其构成比分别为22.38%、19.58%、14.34%、12.94%和11.19%;各年度职业暴露发生地点相似,主要是病房、手术室和注射(治疗)室,其构成比分别为51.40%、19.58%和11.54%。结论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监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标准预防,加强对职业暴露高危人群的培训,对风险环节及危险因素进行监控和干预,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东省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广东省39所医院医务人员2011年6月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发放调查表32 617份,回收32 297份,回收率为99.02%;实际有效问卷32 007份,有效率为99.10%。发生锐器伤1 460例,1 909例次,锐器伤发生率为4.56%,例次率为5.96%,平均月发生密度为0.06次/(人月)。发生污染锐器伤1 495例次,污染锐器伤例次发生率为4.67%(1 495/32 007);污染锐器伤占锐器伤总例次的78.31%(1 495/1 909),其中61.67%(922/1 495)能追踪到暴露源,38.33%(573/1 495)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传染性。血源性污染器械中,81.71%(67/82)为乙型肝炎暴露源,14.63%(12/82)为梅毒暴露源,3.66%(3/82)为丙型肝炎暴露源,无艾滋病暴露源。锐器伤发生的地点主要为普通病房(47.72%)与手术室(20.27%);频率最高的操作是加药(15.92%),其次为医疗废物处置(12.78%)和拔除动(静)脉针(12.21%);主要医疗器具为一次性注射器 (35.99%)、头皮钢针 (19.43%)和手术缝针(13.4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率为93.25%。结论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行为,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伤害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职业暴露问卷调查表,调查2015年1—12月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1 888名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304例,全院平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6.10%;发生职业暴露370例次,职业暴露例次率为19.60%。医生、进修实习人员和工作年限≤1年的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相对较高,分别为23.18%(102/440)、17.88%(49/274)、18.34%(95/518)。锐器伤为主要的职业暴露方式,占83.24%(308例),发生环节以器械使用后处理前、器械使用中为主,分别占37.99%(117例)和36.69%(113例)。370例次职业暴露中,可追溯到暴露源的有315例次。已知暴露源中,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占24.13%(76例次)。370例次职业暴露中,仅59例次实施了完整的局部处理和上报程序,职业暴露上报率为15.95%。结论该院应采取综合措施最大程度地促进职业安全防护,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为持续改进锐器伤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6年8月—2015年7月上报的《锐器伤登记表》,分析统计相关资料。结果共上报211例锐器伤,主要人群为护士(118例,55.92%)和医生(83例,39.34%);工龄主要为5年及以下者(117例,55.45%);发生地点主要为外科病房(67例,31.75%)、内科病房(65例,30.81%)及门急诊(33例,15.64%);致伤物主要为注射器针头(91例,43.13%)、缝合针(34例,16.11%)和头皮针/输液器针头(27例,12.80%);主要致伤操作为各种注射(40例,18.95%)、静脉输液(38例,18.00%)、手术缝合/剪断(36例,17.06%)。主要致伤环节为操作中(治疗、检查、手术),共109例(51.66%)。血源性病原体污染的器械中,HBV污染95例(76.61%),HCV污染25例(20.16%),HIV污染4例(3.23%)。无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病例发生。211例医务人员接种乙肝疫苗者155例(73.46%)。结论应重点针对工作时间≤5年的护士和医生,外科病房、内科病房及门急诊的医务人员,注射、静脉输液、缝合/剪断等操作时做好锐器伤防护工作。医院相关部门完善上报流程,加强追踪。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职业暴露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某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134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暴露人群中,护士所占比率最高(59.70%),其次是医生(19.40%)、医技人员(9.70%)。职业暴露主要原因为锐器管理不规范(占46.27%,62例),其次为操作意外(占42.54%,57例)、防护措施不足所致(占11.19%,15例);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94.78%,127例),黏膜接触暴露占5.22%(7例),暴露源不明确者占42.54%,暴露源明确者占57.46%,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分别占35.82%、12.69%、3.73%、2.24%;HBV、HCV合并感染占2.24%(3例);HIV、HBV、HCV、TP合并感染占0.74%(1例)。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率为95.52%。结论护士是职业暴露高危群体,做好职业防护,并规范锐器管理,可以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妇幼保健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探讨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该院2012年1-12月间55名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工作职业暴露55例、57例次。其中暴露源不明确31例次(54.39%),暴露源情况明确26例次(45.61%)。 57例次职业暴露人员中,保洁员和护士占82.46%(47例次),其职业暴露发生率分别为9.76%和5.32%。职业暴露发生率居前3位的科室是门急诊、产科和保洁部,分别为29.51%、9.80%和9.76%;暴露人员的工龄≤3年者占87.72%(50例次)。暴露种类以锐器伤为主,占94.74%(54例次),暴露物以头皮钢针为主(42.11%),其次为注射器针头(19.30%)。 职业暴露主要环节为拔针(29.83%),其次为医疗废物处置(28.07%)。结论保洁员、护士和低年资工作人员是职业暴露高危群体,应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加强对其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加强对重点部门、环节的管理,降低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院共发生职业暴露632例次。职业暴露发生以护士为主,共392例次,占62.02%;主要发生于工作年限不满2年的医务人员,共387例次,占61.2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时机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输液完毕拔针、集中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及针头以及手术缝合时,分别占15.19%、14.71%和12.18%。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器械中,头皮钢针所占比例最大,共137例次,占23.42%;其次是缝合针,96例次,占16.41%。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58.86%,其次是未知暴露源导致的职业暴露,占18.04%;职业暴露地点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38.61%)。结论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预防职业危害的能力,规范具有潜在危险的操作行为,加强医疗废物分类与管理,从而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并调查影响戴手套及穿隔离衣的原因。方法对2012年10月16日该院在岗的部分临床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医务人员374名,全院平均每人参加培训(1.47±1.54)次,内科医务人员参加培训次数为(2.00±2.12)次,高于其他科室 (均P<0.001)。硕士以上学历和医生的知识水平得分分别为(88.43±11.09)分、(88.14±11.48)分,均较高。在态度、行为方面,不同组别医务人员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响医务人员戴手套和穿隔离衣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影响操作和配备不足。结论该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控知识水平、态度和行为均不理想;医院应采取措施,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