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及免疫复合物表达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检测突出椎间盘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及免疫复合物表达,进一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生理改变及其致痛机制。方法:以猪为实验动物,手术制作椎间盘突出的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对突出的椎间盘组中巨噬细胞浸润及免疫复合物进行观察。结果:32例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23例有巨噬细胞浸润,15例存在免疫复物表达。12例对照组中仅1例巨噬细胞浸润,无1例存在免疫复合物的表达。结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存在巨细胞及免疫复合物,它们是椎间盘突出后引起下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免疫复合物不是炎反应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原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突出椎间盘组织中免疫、炎症机理的代表产物表达情况,初步探索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原因及转归。[方法]以猪为实验动物,手术制作椎间盘突出的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突出椎间盘组织中免疫复合物及巨噬细胞的浸润现象尤其是远期表现进行了观察。[结果]52例突出椎间盘组织中有22例出现免疫复合物的阳性表达,明显晚于巨噬细胞的出现;在晚期出现了局部巨噬细胞浸润减少后免疫复合物仍呈较高阳性表达的现象。[结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存在的免疫复合物是椎间盘突出症引起下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并很可能是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或者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巨噬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的检测,进一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致痛机制。方法:38例标本取自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者术前术后记录疼痛等级。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标本进行CD68(为单核/巨噬细胞的表面标记)染色。将组织学观察结果与患者术前与术后的疼痛量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8例标本中CD68的阳性表达为22例(57%),其中18例脱出及游离型椎间盘标本中阳性为14例(78%),20例膨出及突出型中为8例(40%)。(2)椎间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浸润与患者疼痛有相关性。结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存在着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在盘源性腰腿痛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巨噬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的检测 ,进一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致痛机制。方法  38例标本取自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患者术前术后记录疼痛等级。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标本进行CD6 8(为单核 /巨噬细胞的表面标记 )染色。将组织学观察结果与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疼痛量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① 38例标本中CD6 8的阳性表达为2 2例 (5 7% ) ,其中 18例脱出及游离型椎间盘标本中阳性为 14例 (78% ) ,2 0例膨出及突出型中为 8例 (40 % )。②椎间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浸润与患者疼痛有相关性。结论 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存在着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在盘源性腰腿痛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围的炎症反应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同组织的病理表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9例颈椎病患者手术切除100个突出的椎间盘;取出间盘周围的绀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绀化染色。将染色结果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5个(45%)突出间盘周围的组织内可见血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组与无炎症组患者在病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炎症反应与颈椎不稳定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1)部分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围组织内存在慢性炎症反应,炎症浸润细胞多为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2)颈椎不稳定可能是造成突出椎间盘周围组织内炎症反应的原因之一;(3)慢性炎症因素可能参与了颈椎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观察并探讨腰椎间盘中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分布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1 6例胎儿期、8例生长期、1 2例成熟退变期和 42例突出椎间盘中VEGF的表达。结果 :胎儿椎间盘脊索细胞和纤维环外层血管内皮细胞出现阳性免疫染色 ,阳性率为 87 5 % ;生长期和成人期椎间盘未见阳性表达 ;退变突出组总阳性率为 83 3 %。VEGF表达主要出现于破裂型和游离型椎间盘突出 (P <0 0 1 ) ,其细胞来源主要是突出椎间盘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髓核内的类软骨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年龄与VEGF表达阳性率关系不大 (P >0 0 5)。病程超过 1年者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 1年以内者 (P <0 0 5)。结论 :胎儿期和破裂型 (包括游离型 )突出椎间盘组织可产生内源性VEGF ,突出椎间盘中VEGF的阳性表达与病程、突出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对椎间盘突出组织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的影响。[方法]以猪为实验动物,手术制作椎间盘突出的动物模型,用血必净试验治疗,检测椎间盘突出组织中CD68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CD68阳性率为11/16,低剂量组CD68阳性率为7/16,高剂量组CD68阳性率为6/16,2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椎间盘突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血必净对其有明显的下调作用,为血必净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巨噬细胞浸润和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40例肾细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肾组织中VEGF的表达、巨噬细胞的浸润及血管的形成。 结果 肾细胞癌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67.5%(27/40例)、巨噬细胞浸润为72.5%(29/40例)、血管形成为75%(30/40例), 40例癌周正常组织中三者无表达或表达很弱。肾癌组织中VEGF表达、血管的形成与组织类型无关,而巨噬细胞浸润与组织类型 相关,尤其在透明细胞癌中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VEGF的表达、巨噬细胞的浸润及血管的形成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即随 病理分级与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高。结论 VEGF表达、巨噬细胞的浸润及血管的形成,在肾细胞癌中均明显增加。肾细胞癌中 VEGF的表达、巨噬细胞的浸润及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三者随肾细胞癌病理分级升高而增高,可能对预后判定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免疫复合物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是否有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es IC)的表达,以便进一步探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的致痛机制。方法:取76例不同类型突出腰椎间盘组织标本用生物素化羊抗人IgG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8例脱出和游离型腰椎间盘组织标本中40例IC表达阳性(占83%),28例膨出和突出型中仅8例(占28%)表达阳性。结论: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存在着IC的表达,且IC很可能是盘源性下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的重要病生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椎病发生中突出颈椎间盘组织的炎症反应机制,探讨炎症反应在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临床收集了31个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35个突出的颈椎间盘标本和3个成年人的7个正常颈椎间盘标本.将每个标本分为2份,1份作组织学检查,观察有无炎细胞浸润,1份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其中IL-1α,IL-6和TNF-α三种细胞因子含量.结果:35例突出颈间盘中,18例(51.4%)在边缘区域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其余17例(48.6%)未见炎细胞浸润,对照组也未见炎细胞浸润.生物化学测定结果表明,突出颈间盘组织中IL-1α,IL-6和TNF-α三种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炎细胞浸润组与无炎细胞浸润组三种细胞因子含量相当,在统计学上无任何差异.结论:突出颈间盘组织具有炎症反应特性,炎症反应可能在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椎间盘自身免疫与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具有自身免疫抗原性,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椎间盘突出症有关。众多研究表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积液中IgG、IgM含量和血清中IgG、IgM含量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突出椎间盘组织标本中发现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椎间盘突出标本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不同类型的椎间盘突出其自身免疫反应所诱导的炎症反应也不完全相同,并和腰腿痛的症状有明显的相关性。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椎间盘突出症重要作用机理之一,是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原体复合物在突出髓核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的突出髓核中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检测,与20例正常椎间盘作对照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意义。结果:在突出髓核的标本中可在髓核细胞膜周围观察到显示阳性的棕色沉淀物存在,而在正常椎间盘对照组中却未见阳性显示。突出型及脱垂游离型髓核中68.42%显示为强阳性,31.58%显示为阳性,膨隆型髓核中58.33%显示为阳性,41.67%显示为阴性。两组之间P<0.05,有统计差异。结论:在突出髓核组织普遍存在抗原体复合物,而健康椎间盘中却不含有此免疫复合物。抗原体复合物阳性与强阳性表达与髓核暴露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程度相关,临床疼痛症状的程度与自身免疫反应的程度相关。髓核突出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导致神经根慢性炎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脏损伤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的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之间的关系,以及AT1R拮抗剂氯沙坦对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不同病理分期的DN患者肾穿刺样本,并收集肾癌患者的癌旁组织作为癌旁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病理分期患者肾组织中AT1R的表达以及CD68阳性巨噬细胞的浸润;从医院HIS系统调取患者信息,比较肾穿刺前服用过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的患者与未服用过ARB类药物的患者之间巨噬细胞浸润的改变。细胞实验以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高糖作为刺激因素,不同浓度的氯沙坦作为干预因素;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巨噬细胞的纯度、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以及吞噬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以及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巨噬细胞分型标记物的mRNA及蛋白表达;应用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的表达。结果与癌旁对照组相比,DNⅢ型和Ⅳ型患者的肾脏中AT1R的表达有明显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DNⅢ型和Ⅳ型患者的肾脏中AT1R的表达上升,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增加(P0.05)。此外,在相同病理分期的患者中,服用过ARB类药物的患者较未服用的患者其肾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细胞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使用氯沙坦干预后能显著减少巨噬细胞活化,抑制高糖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分化。结论 AT1R在肾脏中的表达水平及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与DN患者肾脏损伤程度成正相关,ARB类药物能减轻DN患者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及活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巨噬细胞浸润、肾脏病理改变、肾功能损害的相关关系。方法 正常人和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MIF蛋白、巨噬细胞标记抗原(抗CD68,KPI)的检测应用微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IF的基因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方法;MIF与KP1的相关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技术检测。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应用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24h尿蛋白、血肌酐的测定按本院检验科常规方法检测。结果 正常人肾脏组织仅有少量MIF的表达,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组织MIF表达水平(包括蛋白和mRNA)显著上调。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MIF表达水平与KP1^ 细胞数有显著相关性,MIF表达水平、MIF^ KP1^ 细胞数与肾脏病理改变程度及肾功能损害明显相关。结论 MIF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并与肾脏组织巨噬细胞浸润、肾脏病理改变程度、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提示MIF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可能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探讨影响其自然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的37例39个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研究.HE染色用于观察突出组织的病理来源;免疫组化研究包括CD68、CD34染色,分别用于观察突出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及新生血管形成程度.按髓核组织含量将突出组织分为3组:髓核组、含髓核组及不含髓核组,分析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程度与年龄、病程、病理来源以及影像学各因素的相关性.所有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游离型突出组织以髓核为主的占62%,92%的游离型突出组织周围有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在新生肉芽组织内可见新生血管周围大量巨噬细胞浸润.3组间新生血管形成程度、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63,P=0.008;F=3.604,P=0.038).突出组织的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程度与年龄、病程无显著相关,与突出组织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42,P=0.033;r=0.440,P=0.005);且当突出组织MRI相对信号强度为0.30~0.72时,其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程度最显著.结论 多数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以髓核组织为主要来源,并呈现不同程度的自然吸收现象.突出组织的自然吸收程度与年龄、病程无关,与突出组织的病理来源显著相关;当突出组织越大、突出组织相对信号强度为0.30~0.72时,自然吸收程度越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水通道蛋白1在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研究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取材于经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标本30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各10例;对照组取材于腰椎损伤致椎体骨折患者切除椎间盘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水通道蛋白1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对照组椎间盘组织仍保持着致密的板层结构,实验组椎间盘组织多呈纤维化样改变。(2)各组髓核细胞中水通道蛋白1表达均明显高于同组纤维环细胞中的表达(P≤0.01)。(3)实验组突出型椎间盘标本髓核及纤维环细胞中水通道蛋白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脱出型和游离型椎间盘标本中水通道蛋白1表达明显低于突出型 (P<0.01)。结论 水通道蛋白1随着椎间盘突出、脱出、游离不同程度退变,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为突出椎间盘组织对邻近神经根造成机械性压迫损害,主要包括牵张和压迫两种机制;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是一种发生炎性改变的组织,表达多种炎症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刺激邻近神经根,诱发坐骨神经疼痛性改变;突出椎间盘组织还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临床疼痛程度与自身免疫反应程度密切相关;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出现多种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和神经纤维长入,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纤维生长,神经纤维在诱发坐骨神经疼痛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与坐骨神经痛之间也存在相关性。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损伤疝出型和退变突出型椎间盘组织中表达的差异,以及LDH病变节段Modic改变的情况,探讨Modic改变与突出类型的相关性及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10月确诊并手术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50例。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影像学(CT及MR)检查结果以及手术所见将病例分为损伤疝出组35例,退变突出组15例。根据MRI将病例分为Modic改变组14例,非Modic改变组36例。收集椎间盘标本,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观察椎间盘组织病理变化及IL-17的表达。结果(1)损伤疝出组中肉芽组织、新生血管化明显高于退变突出组。(2)损伤疝出组标本中IL-17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退变突出组,Modic改变组IL-17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Modic改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损伤疝出组椎间盘组织中IL-17mRNA的表达量与退变突出组的比值为6.7701,Modic改变组与非Modic改变组的比值为4.2836。(4)损伤疝出型LDH与Modic改变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存在相关性。 结论(1)损伤疝出型椎间盘髓核组织可以引起更为明显的局部炎性反应;(2)IL-17在损伤疝出型椎间盘表达明显,提示IL-17介导了椎间盘神经根微环境的免疫炎症变化;(3)自身免疫反应参与了Modic改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且很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免疫因子的测定,进一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间盘源性疼痛在免疫病理学改变的异同点。方法收集标本:腰椎间盘突出症(A组)30例,椎间盘源性疼痛(B组)30例,确诊后两组均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腰椎爆裂骨折(C组)10例,都行前路手术,共70例椎间盘髓核标本。对各组髓核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髓核中CD25+T细胞和CD68阳性巨噬细胞进行检测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病理学观察:C组髓核组织细胞形态一致,匀称分布,细胞质无明显退变,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其他两组均见髓核细胞空泡样变、形态不一致,胞质分布不均;A组髓核组织周围能见较多炎症细胞、局部见毛细血管增生;B组髓核细胞质退变明显,髓核组织周围能见少量炎症细胞,无明显毛细血管增生。免疫组化检测:CD68阳性率,B组(50%)A组(33.3%)C组(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CD25+T细胞均表现在CD68阳性巨噬细胞相同位置,B组与C组为阴性。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周围有显著的自身免疫反应与炎症反应;椎间盘源性疼痛髓核周围有少量炎症细胞与较多巨噬细胞,但未见明显的毛细血管与T淋巴细胞增生,表明周围有炎症反应,但自身免疫反应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  相似文献   

20.
骨调素对巨噬细胞在新月体肾炎肾脏组织局部浸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骨调素(OPN)在大鼠实验性新月体肾炎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功能性抑制OPN的活性对巨噬细胞在肾脏局部浸润的影响。方法OPN在肾脏组织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分别应用免疫组化双标记及原位杂交技术。结果在实验性新月体肾炎肾脏组织内OPN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与肾脏局部巨噬细胞的浸润、肾脏病理损害程度及肾功能的下降明显相关。应用抗OPN抗体治疗以后可显著抑制OPN在肾脏组织的表达,同时巨噬细胞在肾脏组织局部的浸润也明显减少,肾脏病理损害减轻、肾功能明显改善。结论OPN的高表达是实验性新月体肾炎发病过程中巨噬细胞在肾脏组织局部浸润的重要介导因子,抑制OPN的表达和功能可显著抑制肾脏局部巨噬细胞的聚集及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